「祝福祖國,祝福澳門」,聽澳門大學師生唱響《我和我的祖國》
【環球時報赴澳門特派記者 邢曉婧】澳門回歸祖國25週年之際,《環球時報》記者來到這座「海上花園」,在為期一週的時間里對話政府官員、科研機構、高校師生等各個階層,對澳門各界有了深入瞭解。
回想8年前第一次來澳門,那時還有一種「距離感」,隨身帶了不少現金。近年來,隨著澳門與內地的融合程度不斷加深,再訪澳門更像是「走親戚」,微信、支付寶付款暢通無阻,就連轉換插頭也沒派上用場,內地插頭可以和酒店插座「無縫對接」。
確實,澳門近年來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其中不少是直觀的、肉眼可見的。這次,記者想把視角對準澳門的年青人,他們讓這座城市更加閃耀。
踏出澳門日報社大樓17層的電梯,一股由深綠、淺綠和白色組成的青春氣息撲面而來,這裏是澳門青年發展服務中心(以下簡稱「青服中心」)。2023年6月30日揭牌成立,其宗旨是幫助澳門青年解決學業、就業、創業、置業中遇到的實際困難,引導青年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運行一年多來,青服中心已與澳門及內地政府部門、高校、企業及社團等60個單位達成合作協議,舉辦超過630個項目,惠及澳門青年10.2萬人次。青服中心副總幹事張嘉敏介紹說,「對於想要到橫琴發展的澳門年青人,我們也可以提供實習資訊、需求對接、就業諮詢等方面的服務。」
張嘉敏在澳門出生長大,她的父輩那代人更傾向於在澳門本地工作。但在張嘉敏看來,「我們這代人背靠祖國,可以把自己的夢想放大一點,放遠一點,我們可以去大灣區、橫琴深合區或者內地其他省市,我覺得我們這代人可以有更廣闊的空間去實現自己的夢想。」
澳門共有223個青年社團,呈現矩陣效應,為青年就業、擇業、創業等提供全覆蓋支持,澳門青年利用這些社團參與社會事務,在各行各業發揮重要作用。在採訪中,記者感受到澳門青年肩負起對澳門、對祖國的責任,他們也正在從這裏走向世界。
澳門青年聯合會(以下簡稱「青聯會」)於2021年榮獲聯合國經社理事會特別諮商地位,借助該平台,澳門青年積極參加聯合國會議,用親身經歷講述「一國兩制」在澳門的成功實踐,暢談澳門年青人背靠祖國獲得的全新發展機遇。
青聯會秘書長戴嘉萍告訴記者,近年來,湧現出一批對國際事務興趣濃厚的澳門青年,在外交部駐澳門公署和澳門特區政府的支持下,青聯會等青年社團組織年青人參加「支持推動澳門青年參與聯合國事務參訪培訓」活動,赴內地參觀外交部,和駐華使領館交流,幫助澳門青年登上國際舞台。據瞭解,目前澳門已有兩名青年通過聯合國初級專業人員項目獲得聯合國正式崗位。
澳門青年也正在成為建澳治澳的新生力量。澳門特區行政會委員、澳門中華新青年協會監事長周永豪告訴記者,澳門社會各界致力培養各領域的社會型青年人才,為特區政府及澳門社會注入青年力量。青年組織在促進青年有序社會參與中發揮積極作用,希望有更多年青人的聲音和想法可以被聽到、被討論。建設更美好的澳門,是所有澳門青年的努力方向。
記者在澳門大學採訪時,澳大師生不約而同地唱響《我和我的祖國》,高喊「祝福祖國,祝福澳門」。澳門年青人滿懷勇氣和希望,正在以更加開放的姿態奔向下一個更加輝煌的2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