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郵政「夕令朝改」!中國包裹問題令美國零售和物流業都懵了

來源:財聯社

財聯社2月6日訊(編輯 瀟湘)美國郵政當地時間週三早間表示,將再次接收來自中國內地和香港地區的包裹,扭轉了週二晚間才剛剛宣佈的暫停接收相關入境包裹的指令。

很顯然,這一短短數小時內「夕令朝改」的態度轉變,也令許多美國零售商和快遞公司深感困惑。儘管主要的國際託運人承諾將維持送貨,但由於美國郵政正在研究如何與美國海關和邊境保護局協同徵收小額包裹的關稅,因此相關物流仍可能面臨中斷的風險。

美國郵政在週三更新後的公告中表示,自2025年2月5日起,美國郵政將繼續接收來自中國內地和香港的所有國際入境郵件和包裹。美國郵政和海關及邊境保護局正在密切合作,實施針對中國新關稅的有效徵收機制,以確保包裹投遞受到的干擾最小。

美國郵政在公告中並沒有談及其此前暫停接收中國包裹,是否與特朗普政府取消了中國小額商品免稅待遇有關。特朗普在2月1日發佈行政令,宣佈將對從中國進口的商品加征10%的額外關稅;行政令還特別提及「800美元小額免稅待遇也不再適用」。該行政令已於週二正式生效。

美國零售和物流行業都懵了

跨境電子商務數據提供商Hurricane Commerce的聯合創始人Martin Palmer表示,「此時此刻,我們都像無頭蒼蠅一樣四處亂撞,試圖猜測將會發生什麼。兩週後,我們可能才會恢復正常。」

紐約諮詢公司Supply Chain Compliance聯合創始人Maureen Cori則指出,「任何人都沒有時間為此做好準備。我們真正需要的是(特朗普)政府就如何處理這一問題指明方向。

根據美國海關與邊境保護局的數據,在2024財年,約有13.6億件貨物通過「最低限度」關稅豁免條款進入美國市場,比2023年大幅增長了36%。而眼下一系列混亂的新規和政策,正令許多領域都陷入了混亂。

「問題不在美國郵政。問題出在海關,」一位郵政行業專家表示,「他們對正在發生的事情毫無準備。一個萬億美元的問題是:誰來收取關稅,誰來支付關稅。」

美國國際運輸行業組織IMAG執行董事Kate Muth表示,「通過傳統的聯邦規則製定程序進行修改,本可以讓受影響的各方在政策實施前的幾個月時間里提供意見並進行調整。但這一回,我們卻沒有得到這樣的權力。一切都是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立即發生了。」

事實上,在Muth看來,如果徵收關稅的成本高於收入,那麼美國海關及邊境保護局甚至有可能出現淨收入損失。

Cori也表示,目前小額包裹是被合併在一起,這樣海關可以一次清關成百上千件貨物,但現在它們需要單獨清關,這大大增加了郵政服務、代理商和海關人員的負擔。

物流困境顯現

目前,包括聯邦快遞和順豐速運在內的一些國際跨境快遞公司已表示,他們將繼續向美國發送包裹。DHL和UPS也表示,他們正在與客戶合作,以限制對他們和消費者的負面影響,並避免供應鏈中斷。

但即便美國郵政已經恢復再次接收來自中國內地和香港地區的包裹,一些物流困擾其實已經逐漸浮現。

聯邦快遞在其網站上就發佈公告稱,自1月29日起,該公司暫停對美國入境快件的退款保證,理由是最近的監管變化。

此外,一位物流高管表示,紐約約翰甘迺迪國際機場的美國海關及邊境保護局將暫停所有來自中國的貨物,直至另行通知。

美國海關官員週三曾致電貨運代理商Silq的首席執行官Ram Radhakrishnan,告知他所有來自中國內地和香港的貨物都將在甘迺迪機場扣留,直至另行通知。Silq負責為客戶管理質量控制、物流和清關。

Silq表示,儘管這些產品的關稅已經支付,但客戶的貨品仍被扣留,「這有點棘手。」

要知道,Silq的業務並不涉及小額商品,但目前也被捲入了特朗普行政令發佈後的清關混亂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