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迪迎來歷史性勝利
來源:上觀新聞

當地時間2月8日,印度選舉委員會公佈計票結果顯示,在首都轄區德里舉行的新一屆地方議會選舉中,印度總理莫迪所在的執政黨印度人民黨(印人黨)大獲全勝,時隔27年重新掌權。儘管這是一場地方選舉,卻引發國際輿論關注。
時隔27年
此次選舉吸引超過60%德里選民投票。官方計票結果顯示,在德里議會70個席位中,印人黨拿下48席,遠高於獲勝所需的半數門檻(35席)。已在當地主政約十年的平民黨僅獲22席,國家層面的主要反對黨國民大會黨(國大黨)又一次顆粒無收。這一結果總體符合外界預期。
相比之下,在五年前舉行的上一屆選舉中,平民黨贏得62席,印人黨僅獲8席。
「發展必勝,善治必勝。我向德里親愛的兄弟姐妹們致敬,感謝他們賦予這一歷史性的重要使命。」莫迪在社交平台上說,印人黨將「不遺餘力」發展德里。
印度內政部長阿米特·沙阿稱,在莫迪領導下,印人黨將致力於把印度首都打造成「世界第一」。
在印人黨位於首都的總部外,大批支持者揮舞著該黨旗幟和莫迪的海報,慶祝勝利。
印人黨就此結束德里約十年來的「平民黨時代」。平民黨創始人、領導人凱謝利瓦爾說,他和平民黨「謙卑地接受」民意,祝賀印人黨獲勝,期待印人黨兌現競選承諾,不要辜負選民期望。
凱謝利瓦爾還說,過去10年,平民黨在德里的衛生、教育和基礎設施領域做了很多工作。接下來,平民黨將扮演「建設性反對派的角色」。
大約十年來,平民黨憑藉福利政策和反腐敗運動贏得德里民眾支持。凱謝利瓦爾是德里前首席部長、反對派重要人物、莫迪的對手之一。
在平民黨主政之前,德里主要是國大黨的天下。在1998年舉行的德里地方議會選舉中,印人黨被國大黨趕下台。
接連出招
此次選舉之所以備受關注,與德里的特殊地位不無關係。一來,德里人口眾多,達上千萬。二來,德里是印度首都轄區,直屬印度聯邦政府,包含首都新德里市,是印度議會和政府大樓所在地,可謂「政治中心」。
鑒於此,有評論稱,此次選舉對印人黨和平民黨來說都是一場聲望之戰,風險頗高。同時,圍繞誰來管理首都轄區的政治鬥爭已成為印度政治的縮影,印人黨此次獲勝具有象徵意義和戰略意義。
德里也有著特殊的治理體系——與公共秩序、警察和土地有關的關鍵決策由國家政府任命的地方長官(lieutenant governor)作出,地方議會則處理教育、衛生和公共服務等方面事務。當國家政府和地方議會分別由敵對政黨管理時,經常出現分歧。
在此次競選過程中,印人黨抓住這一矛盾,強調「雙引擎治理」,即印人黨同時主政國家和德里,將更為順暢、穩定。
印人黨還使出其他招數。其一,不吝投入競選資源,總理莫迪和內政部長沙阿親自助攻,發出「改變」呼聲。
其二,印人黨和平民黨均提出改善公立學校、提供免費醫療服務、向貧困婦女發放津貼等主張,雙方都試圖展現慷慨姿態。而印人黨在國家政治、經濟層面的實力提供有力保障。不過,人們普遍關心的空氣汙染危機並未得到太多關注。
其三,印人黨有的放矢,在選舉前不久向印度議會提交一份年度預算,重點是通過減稅來吸引工薪中產階層——德里的重要票倉。
與此同時,平民黨近年來面臨挑戰。比如,在德里執政約十年後,平民黨的吸引力已經減弱,尤其是在中產階層中。
又比如,去年3月,凱謝利瓦爾因一項地方酒類銷售政策觸發反腐調查,被印度中央執法局逮捕。平民黨及其支持者指認,此舉是印度政府在當年中旬議會選舉前打壓反對派。當時,這一事件還引起美國國務院關注,甚至導致美印關係發生摩擦。凱謝利瓦爾後來獲得保釋。
站穩腳跟
此次選舉結果帶來的影響廣泛。
對印人黨來說,拿下德里不僅代表著選舉成功,還標誌著該黨攻克難關,時隔27年在印度首都重新站穩腳跟。
此言有兩個背景。一是近年來,在莫迪領導下,印人黨具有強烈民族主義和教派主義色彩的主張在印度多地擴大影響力,但一直未能贏得德里民眾的心。二是印人黨去年中旬在印度人民院(議會下院)選舉中的表現低於預期。此後,印人黨在印度北部和西岸的兩場地方選舉中相繼收複一些失地,最新勝利鞏固提振了該黨重新煥發的政治形勢。
對莫迪個人來說,贏得「德里之戰」有望加強他在印度選民中的受歡迎程度,尤其考慮到他在去年中旬大選後開啟歷史性的第三任期。在本週與美國總統特朗普會面時,莫迪也將更有底氣。
同時,隨著印人黨以明顯優勢進入下一個選舉週期,輸掉「德里之戰」或使平民黨的處境雪上加霜,並對反對黨陣營造成打擊。
(編輯郵箱:ylq@jfdaily.com)
欄目主編:楊立群 文字編輯:楊立群 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圖片編輯:徐佳敏
作者:解放日報 陸依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