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除核汙染水儲罐,福島還是走不出「死循環」
拆除核汙染水儲罐,福島還是走不出「死循環」 | 國際識局
中新網2月14日電(記者 張奧林)2月14日,在福島核電站無人區存在了約十年的巨大核汙染水儲存罐,開始被拆除。
當這些鏽跡斑斑,甚至已出現滲漏的儲罐轟然倒塌時,福島核事故看似迎來瞭解決的節點。然而,由於福島核事故核心問題「廢爐計劃」仍困局難破,排汙、建罐、拆罐的死循環恐將繼續。

儲水罐首次被拆除
自2011年3月福島核事故以來,上千個儲水罐在核電站內拔地而起,容納了超過130萬噸的核汙染水。這些核汙染水不僅來自反應堆冷卻的產物,還混合了地下水和雨水,成為福島難以擺脫的負擔。
東京電力公司於2023年8月開始將核汙染水排放入海後,曾多次發現儲罐出現腐蝕生鏽、油漆剝落以及鋼板變薄等問題。儘管東電表示一直在修修補補,但泄漏事故仍在發生。
東電稱,此次計劃拆除的共有12個儲罐,每個儲罐的容量為700噸,2024年5月至7月期間,這些儲罐共排放了約8400噸核汙染水,目前均已排空。同時,針對相鄰區域內仍殘留有部分核汙染水的9個儲罐,也開始著手拆除。
日本共同社介紹,這是首次對排放福島核汙染水的儲罐進行拆除,計劃在2025年度末完工。

權宜之計難長久
拆除核汙染水儲存罐,表面上看似能解決場地空間問題,實則隱患重重,特別是可能因操作不當引發新的核泄漏風險。
拆除工作正式開始前,就已發生類似險情。2月3日下午,一處儲罐附近因拆除準備工作發生機械起火事故,所幸該儲罐尚未使用,未造成人員傷亡。
而更核心的問題,就是核汙染水還在源源不斷地增加。
東電2024年度(2024年4月至2025年3月)計劃分7次排放總計5.46萬噸的核汙染水,這個數字是2023年度排放量的約1.7倍。到2024年底,流入太平洋的核汙染水總量已經達到約8萬噸。
儘管目前的排放量已非常驚人,但與日本的長期排汙計劃相比,這可能只是冰山一角。有數據顯示,在正式排放開始前,福島核電站的核汙染水存量已經高達130萬噸,要全部處理完畢,至少需要30年。
福島第一核電站的場地空間有限,而核汙染水仍在以每天約90噸的速度激增。拆除部分儲水罐,表面上是為了騰出空間,實則暴露了問題的核心:儲水罐只是權宜之計,而非終極解決方案。

拆罐背後的死循環
拆除核汙染水儲罐,看似邁出瞭解決問題的一步,實則陷入了排汙、建罐、拆罐的死循環。
要想真正解決核汙染水增加的問題,核電站的報廢工作——「廢爐」計劃才是關鍵,「廢爐」一天不完成,核汙染水的產生就無法停止。
然而,這一計劃面臨諸多困境。拆除核反應堆,需要處理大量放射性物質,稍有不慎就可能導致核泄漏。根據日本政府此前設定的目標,計劃在核事故發生40年後的2051年前,徹底完成報廢工作,但報廢工作中的「最大難關」——核殘渣取出工作,進展卻非常不理想。
據推算,福島核電站1號機到3號機內熔化掉的核殘渣多達880噸,原本計劃在2021年就要開始的核殘渣取出工作,已多次推遲。
日本廣播協會(NHK)在此前指出,要想在2051年完成報廢計劃,不確定性越來越大。這意味著,福島核汙染水將持續增加,30年內排完的目標,已越來越不現實。
對於拆除儲水罐騰出的土地,東電的說法是,此次拆完後空出來的約2900平方米空地,將用於建設相關設備,以取出福島核電站3號機組的核燃料碎片。
不過有觀點認為,長期來看,這塊土地承載著更大的使命——恢復福島的可居住性。
然而,「廢爐」的複雜性和長期性意味著,核汙染水的排放和儲水罐的拆建,仍將在未來幾十年內反復上演,其背後是技術、環境、經濟和政治的多重博弈,這也將直接決定這塊土地的命運,也關乎福島能否真正走出核事故的陰霾。(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