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媒:「歐洲至暗時刻,沒了丘吉爾」

#歐洲至暗時刻沒了丘吉爾#【西媒:「歐洲至暗時刻,沒了丘吉爾」】西班牙《世界報》網站2月15日刊登題為《慕尼黑沒有丘吉爾》的文章,作者是安娜·柏拉斯奧。文章摘編如下:

作為冷戰以來跨大西洋安全與防務重大決策的重要展示平台,慕尼黑安全會議讓人感到困惑,傳遞出一種不和諧的聲音。烏克蘭戰爭、中東動盪、全球秩序遭到侵蝕……各種挑戰層出不窮,歐洲深陷內部的不確定性之中,眼睜睜地看著世界日益瓦解和分化。歐洲卻變成了「口吃」,充其量只能對這些問題做出一些斷斷續續的回應。原因是在困擾歐洲的戰爭和挑戰的背後隱藏著一個根本問題:西方還剩下什麼?歐洲想在其中扮演什麼角色?

冷戰結束時,「西方及其他」概唸成為人們瞭解世界的參照標準。但如今,這種二分法已經變得模糊不清,各種力量交織在一起,造成了裂痕。然而,這種裂痕有一個名字和姓氏:唐納德·特朗普。這位美國總統打破了西方作為具有共同使命的地緣政治集團這一概念。與此同時,他的交易型國際關係觀將北約貶低為僅僅是眼前利益(主要也是美國利益)和金融資產負債表的管理者。美國不再願意充當由它創建的體系的天然支柱。

這並不是歐洲第一次面對至暗時刻。1941年8月,當時的軍事形勢一片暗淡。美國人陷入歷史上最嚴重的孤立主義時期之一,他們不想與戰爭扯上任何關係。然而,在美國紐芬蘭島海岸,時任英國首相丘吉爾與時任美國總統富蘭克林·路斯福在軍艦上籤署了《大西洋憲章》。這勾勒出了未來世界的輪廓。

當前,歐洲再次駛入危急的隧道。但與1941年不同的是,今天的歐洲已經沒有了丘吉爾。沒有一個聲音能夠闡明一個明確的計劃。歐盟在技術主義和政治無能之間搖擺不定。烏克蘭戰爭考驗了歐盟的領導能力,結果可以說是矛盾的。在製裁、軍援和支持基輔的問題上,歐洲各方意見不一。在美國脫離西方傳統概念的世界中,歐洲該扮演什麼角色?如何表達真正的戰略自主性並避免變得無關緊要?

慕尼黑安全會議沒有給出答案。與會者的發言中充滿了對威脅的警告,唯獨缺乏解決辦法。人們談論更多的是防務、更多的一體化、更多的戰略自主,但無法令人相信這些話語背後應該有一個真正的計劃。

1941年,丘吉爾的航行充滿了風險。但他明白,歷史不是靠等待有利環境來書寫的。演講是必不可少的。指揮要有實質內容才能提高公民的士氣。今天的歐洲需要重拾這種勇氣。它不僅需要明確它反對什麼,而且最重要的是,明確它要建設什麼。

如果沒有一個明確的方向和一個闡明目標的聲音,歐洲將仍然是一個被老齡化所拖累、被移民挑戰所困擾的社會。但是,它將被一個沒有它的世界所吞沒,而這個世界正在重新定義自己。與1941年一樣,此刻是黑暗的。

歷史表明,「至暗時刻」不是無所作為的藉口。讓我們尋求並找到團結和領導力。在此基礎上,讓我們勇往直前。(編譯/王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