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正確使用先進武器?不懂俄烏衝突實際情況?戰局不利,烏歐相互「甩鍋」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晨陽】美國特朗普政府在「盡快解決俄烏衝突」的一系列動作,再加上烏軍當前的被動局面,讓烏克蘭和歐洲都備感壓力。歐洲媒體近日接連「甩鍋」,宣稱烏軍沒有正確使用西方援助的先進武器,是造成當前戰局不利的重要原因。而烏克蘭則回擊稱,北約提供的培訓過時且不符合俄烏戰場實際情況。
歐洲:烏克蘭浪費了西方軍援
英國《每日電訊報》16日稱,烏軍長期沿用蘇聯式的訓練方法和作戰方式,習慣於依靠大規模炮火覆蓋的作戰方式,完全浪費了西方援助的昂貴武器,後者設計的初衷是利用先進而昂貴的武器進行精確打擊。
報導稱,幾乎所有前蘇聯國家都在使用這些蘇聯時代的策略。一名英軍匿名人士批評稱,烏軍不願採用北約式作戰方式。「值得注意的是,烏克蘭雖然接受了北約國家的武器,但並未完全接受北約的作戰戰術,導致高科技武器和彈藥的浪費。北約偏重聯合作戰,本質上意味著通過協同作戰的火炮、裝甲車輛和空中支援、極其精確的武器和可靠的通信來發動進攻。這與蘇聯的戰爭學說形成鮮明對比,蘇聯要求使用配備廉價武器的步兵向前移動,部署大量火炮來攻擊防禦者。」

英國軍方消息人士表示,例如英國先後向烏克蘭提供了數千枚一次性使用的反坦克導彈「下一代輕型反坦克武器」(NLAW),單價高達2.1萬美元,它能夠攻擊坦克相對防禦薄弱的炮塔頂部,被認為是俄烏衝突前期烏軍成功抵擋俄軍裝甲部隊的關鍵武器之一。但烏軍經常將這種先進的反坦克導彈當成廉價的RPG火箭筒使用。後者是蘇聯時代研製的肩扛式可重覆使用的火箭推進榴彈發射器,每次發射通常只需1000美元。「這種武器與蘇聯大批量生產廉價武器的戰略完美契合,與北約的高科技武器截然相反」。《每日電訊報》稱,其獲得的影片顯示,烏軍經常同時向俄軍陣地發射5-6枚NLAW,每次齊射的彈藥價值超過10萬美元。「雖然NLAW的價格相對便宜,但其成本仍然明顯高於蘇聯原產的廉價裝備」。
報導稱,烏克蘭繼續依賴老式的蘇聯軍事策略,呼籲增加這類廉價武器的供應,迫使北約要求保加利亞等前華沙條約國家提供過時的蘇聯武器。報導稱,烏軍使用蘇聯式作戰模式也在某些領域取得成功,包括烏軍投入大量第一人稱視角無人機(FPV)對俄軍高價值目標進行攻擊。例如,用廉價無人機摧毀昂貴的俄軍主戰坦克和彈藥庫等,對俄軍造成了沉重打擊,「這可以被認為是蘇聯式戰術的改進模式」。
此外,英國媒體透露,烏軍對於西方援助的武器還存在嚴重的管理問題。例如他們常將可重覆使用的美製「標槍」導彈發射器遺棄在戰場,導致俄軍繳獲的這款發射器「可能比英國自己的庫存都多」。「保加利亞軍事」網站17日稱,英國陸軍目前擁有約9000枚「標槍」反坦克導彈,而自俄烏衝突爆發以來,烏克蘭從美國和英國收到超過1.2萬枚「標槍」導彈。但越來越多的影片和報告顯示,烏軍似乎並不清楚「標槍」導彈可以多次填裝和發射,通常單次使用後就拋棄了價值10萬美元的發射器。如今大量被烏軍遺棄的西方裝備落入俄軍手裡,「它們可能正被掉過頭來重新對準烏軍,或者轉讓給其他國家進行逆向仿製工程」。
「保加利亞軍事」網站稱,隨著有關俄烏衝突中被遺棄或繳獲西方武器的報導越來越多,烏克蘭是否有效管理這些西方軍援受到質疑。「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後勤問題、戰場倉促撤離和拒絕完全採用西方作戰理論的結合,導致世界上最先進的部分武器正在成為俄軍裝備庫的一部分」。
烏克蘭:北約培訓完全與戰場脫節
對於歐洲方面的「甩鍋」,烏克蘭則抱怨說,北約從來沒有足夠的時間教會烏軍掌握現代北約戰術,而且烏軍也缺乏實施北約戰術所需的武器裝備。更糟糕的是,烏軍前線指揮官認為,北約為烏軍提供的戰場訓練完全與現實脫節。
《每日電訊報》稱,根據英國國防部的計劃,對烏軍士兵的培訓類似於英國預備役人員的縮短課程,將原本長達數月的訓練日程壓縮為兩週的特別套餐。類似的情況也出現在對於烏克蘭空軍飛行員改裝飛行訓練中,原本北約飛行員改裝飛行F-16戰鬥機需要約9個月到一年的時間,但烏軍接受的培訓時間只有短短3個月。
報導承認,北約與烏克蘭在作戰戰術上存在分歧。烏軍雖然接受了北約提供的武器,但並不願意接受北約的作戰指導,西方國家一直批評烏軍沒有遵守北約教官教給他們的聯合作戰技術。早在2023年,德國《圖片報》就披露稱,德國聯邦國防軍的內部報告抱怨烏軍有時將受過西方訓練的旅級部隊分割為很小的作戰單位,有時一個作戰單位僅由10至30名士兵組成,向敵方陣地發起進攻。這意味著烏軍完全沒有能夠發揮他們接受的西方訓練、更好的武器等優勢。培訓烏克蘭戰鬥機飛行員的美國教官表示,一些烏克蘭飛行員對西方的訓練方法有牴觸情緒。他們剛從戰場歸來,有著豐富的駕駛蘇聯時代米格戰鬥機的經驗,對於北約訓練模式的不適應還多次導致與西方教官的重大摩擦。
但烏軍聲稱這些指責不符合實際情況,「西方教官完全沒有遇到過俄烏戰場上面臨的高風險情況」。烏軍第32獨立機械化旅的士兵接受烏克蘭《基輔獨立報》的採訪時抱怨說,該旅在德國接受了為期三週的北約訓練,儘管他們對一些西方設備的性能表示讚賞,但對北約教官不瞭解俄烏前線戰場的殘酷戰鬥表示不滿。「北約步兵知道他能夠得到後方的全面支持,可以自信地前進,因為他很有可能不會被殺死或致殘,但在殘酷的俄烏衝突中,情況完全不一樣——烏軍士兵無法得到足夠的地面或空中掩護,在受傷後也很難像北約教官設想的那樣安全退出戰場。」
報導稱,烏軍指揮官堅持認為,如果沒有得到他們要求的現代化戰機、遠程導彈和排雷設備等裝備的支持,烏軍的戰鬥方式必鬚根據戰場實際情況做出調整,不可避免地會與北約標準理論的要求有所差別。例如北約訓練沒有考慮到小部隊必須在多大程度上穿過茂密的森林作戰,因為他們完全不熟悉俄烏衝突的前線地形。烏軍前線指揮官謝爾蓋·菲利莫諾夫表示,「某種意義上說,外國訓練不僅無效,而且很危險,除非它適應烏克蘭的情況並融入現有的部隊實踐」。
俄新社今年1月稱,被俘烏軍士兵也抱怨稱,「歐洲教官不知道如何使用無人機……他們不懂行。掃蕩、突襲是他們的老辦法。因為他們只在非洲跟遊擊隊打過仗……如果你向他們解釋戰爭的新現實,他們會覺得很瘋狂、不理解。在英國和法國,他們常說,‘不是我們在教你們,更像是你們在教我們’。正如他們所說,其實所謂的培訓是在分享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