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特朗普在北約核保護傘上打了幾個洞」
【美媒:「#特朗普在北約核保護傘上打了幾個洞#」】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網站3月16日刊發文章,題為《對許多歐洲人來說,特朗普在北約的核保護傘上打了幾個洞》,作者是約瑟夫·阿塔曼。文章摘編如下:
歐洲面對新局面。
美國曾堅定不移地承諾幫助歐洲抵禦俄羅斯,那段和平歲月已一去不返。至少在唐納德·特朗普入主白宮期間,取而代之的是一種交易性質更強的關係。並且,其中的利害關係重大。
今年2月,美國副總統萬斯在慕尼黑安全會議上對決策者們表示,歐洲必須「大力加強自身防禦能力」。
到目前為止,歐洲的回應是承諾增加本國和對烏克蘭的國防開支,同時著眼於採購歐洲製造的武器裝備。但也有人提出更為激進的解決方案:建立歐洲的「核保護傘」。
美國一直以來都是歐洲的老大哥,但法國和英國也都是老牌的核大國。雖然世界上的核武器大多掌握在美國和俄羅斯手中,但法國也擁有約290枚核彈頭,英國擁有225枚美國設計的「三叉戟」導彈。
最近幾週,隨著華盛頓方面的可靠性似乎有所動搖,歐洲領導人紛紛表示,希望在英國或法國的核保護傘下加強共同防禦。
本月早些時候,法國總統埃馬紐埃爾·馬克龍承諾,將「開啟有關利用我們的威懾力量保護歐洲大陸盟友的戰略討論」。在此之前,當時最有可能成為德國下一任總理的默茨呼籲與法國和英國就擴大核保護範圍展開對話。
波蘭總理唐納德·圖斯克表示,法國的提議「並不新鮮」,在以往的對話中已被多次提及,他對這一想法表示支持。瑞典和丹麥等國歷史上一直反對核武器,如今其領導人也對法國向歐洲盟友伸出的橄欖枝表示歡迎。
英國尚未公開表達進一步分享或調整其核保護的意願,但英國的核彈頭仍受北約指揮體系調配,因此已經為歐洲盟友提供了戰略保護。
核歷史學家揚尼克·潘斯告訴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由於沒有俄羅斯那樣規模的核武庫,法國只能「威脅進行戰略報復」,也就是說,通過「打擊對手以起到威懾作用」。
北約駐歐洲部隊前副司令、退休將軍沙加度·亞科夫萊夫表示,與美國的核武庫相比,法國的核武庫規模較小,法國的核力量很容易被忽視。
除了威力巨大,美國核武庫的規模和多樣性使其在核戰爭中具備另一個關鍵優勢,即有可能將任何熱核交換的影響降至最低。潘斯說,美國「可以採取我們所說的分級回應方式」,甚至可能只發動一次打擊,而不動用其全部核武庫。
正是諸如此類的差異,給任何以歐洲為中心的「核保護傘」帶來了關鍵挑戰。
亞科夫萊夫說:「歐洲人缺乏核文化。他們對此缺乏理解,因為他們一直認為美國人會處理核事務。」
英國智庫皇家三軍研究所的核擴散與核政策項目主管盧卡殊·庫萊薩表示,英國軍方「在提高北約所謂的核威懾‘智商’方面一直非常積極」,並尋求「確保所有盟友都知曉並理解核威懾的規則」。
與此同時,美國科學家聯合會2月份的一份報告指出,「通過三年來對文件的收集和觀察,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美國正準備15年來首次將核彈頭重新部署到其位於英國的主要空軍基地」。此舉或許表明,美國尚未放棄保護北約盟友的承諾。
從核彈當量來看,歐洲的核武庫根本無法與俄羅斯相提並論。
英國皇家三軍研究所的盧卡殊·庫萊薩表示,擴充歐洲的核武庫就算不需要數十年,也得花好幾年進行投資和研發。
但威懾力不僅僅是導彈數量的問題,展示歐洲核力量的作戰可信度也至關重要。
由於數十年來英國對軍隊的投入不斷減少,人們對英國的常規武器和核武器的威懾力提出了質疑。過去八年間,英國已公開承認兩次核導彈試射失敗。
庫萊薩說,要真正對俄羅斯形成威懾,就需要常規力量與核力量相結合,而在特朗普執政期間,「問題在於你能否指望美國信守承諾並積極參與其中」。(編譯/劉白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