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震已致緬甸2065人遇難!震後現「地下噴泉」?專家:或致建築塌陷
來源:封面新聞
封面新聞記者 閆雯雯 馬曉玉
記者當地時間31日獲悉,緬甸國家管理委員會主席敏昂萊與巴基史丹總理通話時表示,緬甸強震目前遇難人數為2065人。
緬甸地震破壞力為何如此巨大?在太空中都能看見的實皆斷裂帶是什麼?緬甸村莊出現的「地下噴泉」又是什麼?3月31日,封面新聞記者對話四川省地礦局區域地質調查隊前總工程師範曉,細數緬甸地震中的地質觀。

實皆斷裂帶:一道長達1200公里的「地球傷痕」
據高分甘肅中心對17顆衛星,共計287GB的震前震後遙感數據綜合研判:在震中曼德勒周邊120公里範圍內,識別出疑似受災點位483處,其中房屋479處、道路3處、橋樑1處。建築物損毀情況如下:完全損毀佔比24.8%,重度損毀佔比26.2%,中度損毀佔比30.4%,無損毀佔比18.6%,就連1000公裡外泰國多地建築物出現裂縫。
為何緬甸地震破壞力如此巨大?在專家看來,除了受震級大、震源淺影響外,還與一條長約1200公里、在太空中都能看見的斷裂帶有關。
實皆斷裂帶是緬甸最重要的活動斷裂帶之一,呈南北走向,貫穿緬甸中部,從喜馬拉雅東緣延伸至安達曼海。這裏平均每年滑動錯位幾釐米距離,是世界上最活躍的斷層之一,緬甸實皆省便是以該斷裂帶命名。此次緬甸地震,總體破裂尺度達到了200多公里,專家預測,最終或達500多公里。
範曉表示,該斷裂帶主要是由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邊界碰撞壓縮導致,向北延伸至緬甸北部後,可能與橫斷山脈的複雜斷裂系統存在構造上的呼應,具有極高的地震風險,歷史上曾多次引發強震。

資料顯示,實皆斷裂帶自20世紀以來就已發生多次7級以上地震,最近一次實皆斷裂帶髮生的7.5級以上大地震是在1946年,距今已有70多年。此外,實皆斷裂帶周邊地震區也曾出現過許多大地震,包括1950年印度阿薩姆8.7級大地震(墨脫地震)、2004年蘇門答臘-安達曼大地震(9.1-9.3級),其次生的海嘯導致幾十萬人死亡。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地球物理學家米高·斯特克勒解釋說,當活動的板塊被卡住時,擠壓形成的應力就會增加,「在幾十年或幾百年的時間里,應力的增加非常緩慢,然後突然之間,岩石板塊會發生跳躍」,就引發了地震。
英國倫敦大學皇家霍洛韋學院地球科學系專家伊昂·沃特金森指出,實皆斷裂帶不像有些斷裂帶那樣地震頻繁,但如發生地震則震級較高。這些地震震源較淺,通常約10至15千米,這意味著地震能量在到達地表時不會消散太多。
砂土液化:震後的「地下噴泉」威脅建築安全
3月29日緬甸當地網民在社交平台上上傳了多條影片,影片內容顯示:大地震過後,緬甸震區湧現出大量液體,宛如「地下噴泉」。範曉告訴記者,這實則是地震引發的砂土液化現象。
砂土液化是地震災害的主要形式之一,地下水飽和、土壤鬆散、強烈震動是導致砂土液化的三個因素。範曉表示,「在鬆散堆積物較厚的平原地區,當地下水較多,發生地震時,土壤內部的空隙壓力就會升高,土粒間失去抗剪強度,從而導致地下水能輕而易舉進入砂土中,而此時地表壓力更低,所以地下水才會和著砂土湧出地面。」
此次震中位於伊洛瓦底江衝積平原,泥沙堆積層較厚,沉積層厚達數十米,以鬆散砂土、粉土為主,孔隙率高達40%,且地下水位淺,有著天然的液化條件。

砂土液化其實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現象,在我國乃至世界有文字可考的最早砂土液化紀錄出自《墨子》,當中寫到:「昔者三苗大亂,天命殛之,日妖宵出,雨血三朝,龍生於廟,犬哭乎市,夏冰,地坼及泉,五穀變化,民乃大振」。其中「地坼及泉」指地震引起的地表開裂與噴水冒砂,噴水冒砂是典型的砂土液化現象,這也是中國有文字可考的最早地震紀錄。
資料顯示,一些地質現象也是由砂土液化引起的。例如,北京西山門頭溝發現的液化溢出丘被認為是因距今15.5億~14.5億年的一次特大地震而形成的。美國猶他州柯達克羅姆盆地州立公園數十座或紅或粉或白的砂石柱(有些高達50m),其成因與侏儸紀發生的液化有關。
範曉談到,砂土液化會造成地表開裂夾層,地表建築物下沉塌陷。因此,大城市里一些建築往往採用深基礎(如樁基)。
有記錄表明,1964年新潟地震時,新潟市內1530棟鋼筋混凝土建築中189棟建築儘管建築結構完全沒有受損,但因液化導致地基承載力急劇下降而發生下沉和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