澤連斯基,「親自等普京」
來源:中國新聞週刊
「我將於 5 月 15 日星期四前往土耳其——我將在土耳其等待普京(到來)。」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對鏡頭說。
一日之內,俄羅斯和烏克蘭突然都表示願意和對方在土耳其伊斯坦堡重啟停滯三年之久的直接和談。首先是俄羅斯總統普京5月11日在莫斯科勝利日慶祝活動結束的新聞發佈會上表示,俄羅斯邀請烏克蘭於5月15日開始在伊斯坦堡舉行直接會談。
澤連斯基先是委婉拒絕了俄方的提議,僅表示「這是一個好兆頭,表明俄羅斯人終於開始考慮結束戰爭」。烏克蘭及歐洲主要國家領導人均指出,俄羅斯應當首先同意澤連斯基4月底以來多次提出的30天全面臨時停火,先停火再談判。已被特朗普邊緣化的美國總統特使凱洛格亦公開表示:「首先要無條件停火30天,並在停火期間開啟全面和平談判,而不是反過來。」
俄方則表示,具體停火方案應當「在伊斯坦堡會談期間談判達成」。有分析認為,由於雙方對首輪直接接觸的預期都不高,俄方希望將全面臨時停火變為首次直接談判的成果,以便讓這次會談顯得「有所收穫」。
美國總統特朗普支持了俄方的看法。在烏克蘭和歐洲領導人要求普京先停火後談之際,特朗普在社交媒體上寫道:「俄羅斯總統普京不希望與烏克蘭達成停火協議,而是希望週四在土耳其舉行會晤,就結束流血衝突的可能性進行談判。烏克蘭必須立即同意。」按照其一貫的風格,「必須立即同意」中的「立即」一詞,還使用了大寫(IMMEDIATELY)。

驟變
特朗普給出的理由是,澤連斯基去了土耳其,才能瞭解俄烏之間是否能夠達成協議,「如果不能,那麼歐洲領導人和美國就能瞭解情況,並採取相應行動」。路透社援引法國政府官員的消息稱,美國及歐洲國家正在製訂一份新的和平計劃,其內容包括:如果俄羅斯拒絕,美國可能考慮升級製裁措施。
不過,烏克蘭政治研究所所長魯斯蘭·博特尼克對《中國新聞週刊》指出,特朗普努力推動俄烏直接對話,其實是為了擺脫責任。「2014年關於頓巴斯戰爭的《明斯克協議》,是烏克蘭、俄羅斯、德國、法國四方達成的,美國沒有參與最終的協議,因為他們不願意承擔任何談判失敗的責任。現在,美國試圖複製這種方式,避免美國為未來烏俄和平破裂而‘背鍋’。」
無論真實原因為何,特朗普向烏克蘭明確施加了壓力。《烏克蘭真理報》簡單明了地指出:「是特朗普要求烏克蘭前往伊斯坦堡與俄羅斯會談,正如普京希望的那樣。」按照烏克蘭政府對特朗普「拖延但不直接對抗」的策略,澤連斯基沒有別的選擇。
從委婉的「好兆頭」回應,到明確發出「我親自到伊斯坦堡等待普京」的信息,澤連斯基在10個小時內改變了立場。
變數
不過,這並不意味著俄烏領導人會談真的能在5月15日順利舉行。今年2月,澤連斯基曾計劃在美俄首次高級別會談期間訪問會談舉辦國沙特,實現美俄烏的「間接同框」。但在最後時刻,澤連斯基推遲了行程,並再次強調對美俄會談「不參與,不承認」的立場。
多數分析認為,在5月15日之前,任何局勢變化都可能構成俄烏雙方不出席或降班參加伊斯坦堡談判的理由。特別是烏克蘭政策界普遍認為,此時和俄羅斯直接接觸,顯得像「政治失敗」。「烏克蘭在2022年頒布了禁止和俄羅斯直接談判的法令。現在,如果澤連斯基推翻法令,看起來像是烏克蘭的一種讓步。俄羅斯正希望實現這一點。」博特尼克指出。
對於在伊斯坦堡談什麼,俄烏雙方目前亦缺乏共識。俄方強調,會談必須基於2022年伊斯坦堡談判的基礎展開。2022年3月到4月,俄烏曾在「邊打邊談」的情況下,在伊斯坦堡進行了多輪磋商,但最終破裂。
俄羅斯國際事務委員會學術主任安達·高爾圖諾夫對《中國新聞週刊》介紹,在此之後,「從伊斯坦堡的基礎談起」一直是俄方對於俄烏直接接觸的立場。高爾圖諾夫透露,一些具體條件「並不是非黑即白,存在討論空間」,比如俄方主張的「非軍事化」的具體含義,以及領土問題。「對雙方來說,能控制目前已經得到的部分,就已經差不多了。」
烏克蘭國防部前高級官員奧列克西·梅爾尼克則對《中國新聞週刊》透露,烏方的立場是,領土問題「可以討論」,但也有底線。比如「針對克里米亞問題,烏克蘭唯一可能的妥協是接受克里米亞被佔領並繼續處於俄羅斯控制下的現實。但其他要求,比如承認克里米亞是俄羅斯的領土,是不可接受的」。
梅爾尼克還指出,考慮到此前俄烏宣佈的多輪臨時、局部停火都出現了「成千上萬次」互相指責對方違反協議的情況,全面臨時停火實現前,必須有一份關於停火監督機制的協議。不過,這似乎很難通過一兩輪談判就達成。
但總體上,分析人士對於俄烏對話推動局勢降班,持樂觀態度。「任何談判,只要不是‘無條件投降’,談判各方都會表現出一定程度的靈活性,以達成妥協。談判的最終結果,就是各方靈活性與剛性的平衡。」高爾圖諾夫說。
博特尼克也坦言,烏克蘭和俄羅斯早晚需要走向直接對話。「如果烏克蘭不直接和俄羅斯對話,這意味著美國和歐洲將會背著烏克蘭和俄羅斯討論,我們會失去對談判進程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