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迪:「贏了你」,輸了世界又如何

來源:直新聞

2025年5月印巴最新一輪軍事衝突打到最後,到底誰是真正的贏家?恐怕沒有人能給出肯定答案。炮兵互射、空軍交鋒,彼此互有死傷,最後是以「各自停火」收場。按說,這是一場「打了個寂寞」的邊境衝突。

但令人意外的是,就在局勢降溫之後,印度總理莫迪於5月12日高調發表全國講話,宣佈「只是暫停軍事行動」,並把停火包裝成了一次「戰術性主動收手」。明明是沒有結果的軍事僵局,在印度官方和媒體的合力渲染下,竟然變成了一場「震驚巴基史丹」的印度勝利。

問題是,真的贏了嗎?這場衝突在克里米亞邊境的戰場上或許沒有贏家,但在印度國內「話語權」的戰場上,莫迪政府確實贏麻了。

空襲有爭議,空戰沒優勢,莫迪的「勝利」說不圓

先看軍事層面。5月6日晚到7日淩晨,印度發動代號「硃砂」的導彈襲擊,聲稱摧毀了巴控克什米爾和巴基史丹境內的多個「恐怖分子藏匿點」,擊斃上百「恐怖分子」。

但西方媒體並不買賬。《華盛頓郵報》根據衛星圖像分析稱,印度空襲確實造成破壞,但是否真正打中了恐怖組織目標,難以確認。巴基史丹則直接回懟:所謂的「恐怖基地」其實是清真寺和居民區,死的是兒童婦女等無辜平民。

巴基史丹還對印度進行了大規模空中反擊,巴方宣稱擊落了5架印度戰機,其中3架是印度引以為傲的法製「陣風」。印度對此矢口否認,但CNN引述法國官員消息稱,至少有一架「陣風」被擊中,美媒和智庫CSIS的圖像分析也確認印度空軍遭受到了一定損失。

而印度這邊至今沒有一句詳實回應,這波操作,說白了就是「輸了又不認」。

「贏麻了」的敘事:莫迪如何包裝撤退?

真正讓人「佩服」的,是莫迪政府在敘事層面的能力。

明明戰果可疑,戰場態勢未穩,但莫迪政府在國內社交平台上強勢營造出一場「壓倒性勝利」的氛圍,不僅通過親政府媒體接連刷屏「重創巴基史丹」,還要求X平台封殺8000多個帳號,包括巴方媒體和懷疑官方敘事的印度記者等。這個信息繭房建成之後,印度民眾能看到的就只有一個版本:印度贏麻了。

巴基史丹總理舒列夫5月7日晚表示:「在長達1小時的空戰中,我們的飛行員把敵方的戰機炸得粉碎。」但轉天8日,印度主流媒體還在不厭其煩地論述,印度空軍的法製「陣風」戰鬥機如何比巴基史丹空軍裝備的中國殲-10C戰機「更具優勢」。巴方和國際媒體的戰報可以說完全無法進入印度社會的輿論場。

莫迪政府的這場敘事戰,某種意義上比導彈還藥「精確製導」。

對莫迪而言,這遠不是他第一次用「民族主義+勝利感」來化解國內壓力。從4月22日的克什米爾恐襲發生到發動對巴基史丹的反擊,再到宣佈勝利停火,整套劇本非常熟練。這不僅是一個政府回應危機的手法,更是一種「民粹主義管理術」:製造情緒→激化情緒→用象徵性勝利安撫情緒→體面收場。

即便沒有實際贏得戰爭,莫迪政府也可以通過控制敘事、控制社會話語讓民眾獲得民族主義情緒上的「心理滿足」

在這一輪印巴衝突前,印度社會內部幾乎沒人討論衝突根源,比如莫迪政府在克什米爾的強硬政策是否激化了當地矛盾,導致4月22日的恐襲事件等等。印度主流媒體不談原因,只談「如何復仇開戰」,甚至出現主播演示「如何侵略巴基史丹」的荒謬畫面。半島電視台在4月23日的一篇報導中就寫道,印度執政黨印人黨的支持者普遍認為「莫迪政府會選擇以炸彈進行回應」。

在這樣的情緒場下,如果突然停火,沒有在戰場上佔據優勢地位,沒有完成充分復仇,莫迪恐怕會被痛批「軟弱」甚至是「叛國」,在民粹主義情緒的高點上騎虎難下。

但莫迪通過一場精心包裝的「勝利敘事」實現了高點封盤——不是真打贏了,而是讓人相信「我們贏了」;不是迫於壓力退場,而是讓民眾認為印度是「主動出手、主動收手」。

正如莫迪在12號的全國講話中信心滿滿地說道:「印度只是暫停軍事行動,若印度再次遭到攻擊,印度會以武力回擊……印度會密切注視巴基史丹的一舉一動。」

用一句話總結:莫迪這波,是把「精神勝利法」玩成了國家戰略。

「打贏」了情緒,卻輸了未來

這是一場沒有真正贏家的衝突,更是一場「以民族主義包裝民粹主義」的危機管理秀。

軍人倒在前線,平民受害,真相模糊,和平無望。印度民眾在「贏麻了」的歡呼中,其實什麼也沒贏到;而真正輸掉的,是南亞次大陸可能的和平未來。

克什米爾問題沒有解決,恐怖組織仍在暗處,雙方的危機溝通機制形同虛設。今天用「象徵性勝利」糊弄過去的危機,明天還會以更危險的形式捲土重來。

如果印度政府只是一次次用情緒代替理性、用包裝掩蓋真相、用敘事延緩問題,那等待印度人民的,不會是和平,而是一場又一場延綿不絕的衝突。

作者丨張思南

排版丨盤思儀

編輯丨劉瑩

審校丨劉立平

監製丨李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