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主動求談,是爭取時間還是戰術性撤退?
來源:直新聞

進入第四年的俄烏衝突,終於在5月15日出現一道罕見的「縫隙」:俄羅斯與烏克蘭即將在土耳其伊斯坦堡展開自2022年以來的首次高層對話。儘管外界翹首以盼的「普澤會」未能實現,但這場久違的正面接觸,已足夠讓全球將目光再次彙聚到這裏。
早在5月11日,普京就主動放話:「建議基輔政權在沒有任何先決條件的情況下恢復談判。」一邊主動示好,一邊撕去強硬外衣,這一「放低姿態」的操作引人注目。
一方面,俄羅斯看似向烏克蘭主動拋出「橄欖枝」;但另一方面,俄烏之間的戰略分歧並沒有得到實質性的解決。
其一是領土爭端。烏克蘭堅持恢復主權領土完整,包括收複克里米亞和烏東地區;而俄羅斯則要求烏方承認現狀,放棄上述地區。這一根本分歧造成談判難度極大,無論是2014年的《明斯克協議》,還是2022年的俄烏《伊斯坦堡聲明》框架,都因領土問題而停滯不前。就目前的雙方表態而言,看似氣氛稍緩,但本質上的博弈,並無根本改變。
其二是安全困境。烏克蘭渴求來自外部的安全保障,例如加入北約或是與第三方締結安全承諾,以形成某種集體防衛機制;而莫斯科則認為基輔追求的安全保障會以俄羅斯的國家利益為代價,形成嚴重的安全威脅。
事實上除了莫斯科的強烈反對外,歐美國家在為烏克蘭提供安全承諾方面也始終無法達成一致。美國智庫蘭德公司在5月12日發佈的一份研究報告中指出,無論俄烏,如果無法確保自身的長期安全,就很難最終達成最終和解。
既然分歧依舊,俄羅斯為何此時主動求談?
答案或許不在烏克蘭,而在歐洲。

特朗普二次上台以來,美國頻繁與俄羅斯接觸,試圖迅速結束俄烏衝突。但外界普遍認為,美俄談判側重於承認俄羅斯在烏克蘭的既得利益,烏克蘭甚至是歐洲都沒有被充分納入談判考量之中,3月初澤連斯基在白宮所受到的粗暴對待則充分表明了這一點。
這種「被邊緣化」的危機感,正在令歐洲覺醒。
歐洲不想再做看客,也不願再被裹挾。
單純的不滿和呼籲已經不能解決問題,俄烏衝突的未來歸根到底需要新的安全架構,傳統的跨大西洋同盟關係至少在特朗普和美國右翼共和黨人眼中已經走到了盡頭。因此歐洲強調堅決支持烏克蘭,謀劃的不僅是某種短期停火方案,更是醞釀更長遠的歐洲安全新秩序。

法國總統馬克龍呼籲歐洲國家為自身安全承擔更多責任,他甚至在5月13日表示願意討論將法國核武器部署在歐洲其他國家,以建立某種美國之外的核保護傘。此外,法國、德國、波蘭、英國領導人5月9日聯合訪問基輔,這是歐洲國家的首次聯合訪問。英國《衛報》就寫道,此次聯合訪問極具象徵意義,標誌著在俄羅斯的威脅和美國的背叛之中,歐洲新的安全框架正在慢慢成型。
可以想見,歐洲新的安全框架一旦最終成型,其矛頭必然指向俄羅斯。對莫斯科而言,這將是戰略上的災難:俄羅斯原本的戰略目標,是通過對烏克蘭訴諸武力以換取一條更為安全、更可控的西岸邊界;但現實卻是,北約的凝聚力在特朗普的衝擊下或許有所渙散,但歐洲戰略自主意識正在被逐漸喚醒。
換言之,俄羅斯付出巨大代價的對烏克蘭軍事冒險,不但未能實現「以戰促安」的戰略目標,反而加劇了地緣孤立。其原意是用戰爭換取緩衝區,卻換來了一個在政治上更排斥、在軍事上更防範的歐洲大陸。這不是勝利,而是代價高昂的戰略迴旋鏢。
普京的轉變,也恰恰發生在歐洲釋放「最後通牒」的節點。5月11日,歐洲要求俄方5月12日前接受30天無條件停火,否則將祭出新一輪製裁。就在最後期限前一天,普京突然釋放談判信號,口氣也從以往的「強硬」變成了「著眼歷史視角,尋求持久和平」。

某種意義上,很難說普京直接會談的倡議不是在回應來自歐洲的壓力。事實上,根據美國《華盛頓郵報》報導,歐洲國家認為所謂的俄烏直接談判不過是「俄羅斯爭取時間的老一套策略」;德國新任總理默茨甚至表示,如果本週俄羅斯談不出個所以然,歐洲將聯合進一步加大對俄製裁力度。
看似主動的和平倡議,或許是被動迎戰下的一次戰略回撤。
無論出於何種動機,這場在伊斯坦堡重啟的對話都為持續三年的俄烏衝突打開了一絲縫隙。儘管外界對談判的結果並不樂觀,但哪怕只是短暫的停火與緩和,也將對打破戰場僵局產生重要影響。
和平或許尚遠,但當戰火中的敵手終於坐回談判桌,哪怕只是出於壓力、算計或拖延,也標誌著另一種可能性的開始。伊斯坦堡不會是終點,但如果此次對話能為日後更具實質意義的談判打開通道,它或許會被歷史所銘記——作為一次轉向的起點,一次秩序重構前的預兆。普京的橄欖枝拋向的不止是烏克蘭,或許還有正在覺醒、集結、並重新定義「安全」的歐洲大陸。
作者丨張思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