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首談」,特朗普贏了?
來源:中國新聞週刊
「這就是特朗普主導的一場政治遊戲。」當地時間5月16日晚,烏克蘭政治研究所所長、烏國防部公共委員會前副主席魯斯蘭·博特尼克對《中國新聞週刊》說。
當時,在土耳其伊斯坦堡的多爾瑪巴赫切宮,俄羅斯和烏克蘭高級官員3年來的首次直接談判,剛剛結束。
這場曆時約兩個小時的對話,是今年2月俄烏和平進程加速推進以來,雙方的首次直接接觸。在此之前,俄烏直接談判早在2022年4月就因戰事變化而中斷。此後,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發佈法令「禁止」和普京談判,俄方則多次表示「烏克蘭政府沒有談判資格」。

雙方的立場直到今年5月初仍無明顯變化。但從5月11日到16日,一系列極具戲劇性的變化讓俄烏高級官員迅速坐到一起。雙方甚至在第一次會談中就達成了少數共識,包括擴大戰俘交換,以及「原則上」同意繼續進行直接談判。
「只要低層級的談判取得進展,我們就可以走向下一階段。」俄羅斯國際事務委員會學術主任安達·高爾圖諾夫對《中國新聞週刊》說。在基輔,博特尼克也觀察到,雙方的政治敘事正在從「追求勝利」轉變為「追求和平」,「這給我們提供了一點微小的希望」。
然而,俄烏人士都表示,目前判斷直接談判能否繼續、能發揮怎樣的作用,為時尚早。特別是,「通往伊斯坦堡之路」的離奇劇情,讓雙方都難以將之轉化為己方的「勝利敘事」。
美國總統特朗普則迫切地宣佈了自己的勝利。5月16日接受美國媒體採訪時,特朗普稱:「如果沒有我,這次會談就不可能實現。」
迷彩服VS西裝
一邊是11位俄羅斯代表,一邊是11位烏克蘭代表。土耳其外交部長菲丹率領的土耳其代表團坐在中間。時隔3年,俄羅斯和烏克蘭的直接談判,再次於多爾瑪巴赫切宮開始。
3年前代表俄方談判的總統助理梅津斯基,此番依然是俄方的首席代表。俄羅斯國際事務委員會學術主任安達·高爾圖諾夫對《中國新聞週刊》說,這是俄方向澤連斯基傳遞的信息:「當初(2022年)是你中斷了談判,那麼這一次,你沒有資格要求不同的程式,讓我們從你中斷的地方開始。」
整個俄方代表團的構成也和3年前相似,只是在技術官員層面增加了軍方人員的比例。雖然多數代表擁有軍銜,但他們全部身著西裝。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由烏克蘭國防部長烏梅羅夫率領的烏克蘭代表團,大多數人選擇穿著軍裝,還有人穿著夾克。這顯然模仿了總統澤連斯基的穿衣風格。


「服飾的細節,體現了雙方對戰爭性質的認識不同,」烏克蘭政治研究所所長博特尼克對《中國新聞週刊》解釋,「對俄羅斯代表來說,戰爭是遠離生活的。對烏克蘭代表,則完全相反。」
梅津斯基充分利用了這種差異。有土耳其官員對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透露,不到兩個小時的談判,開始不久後就出現陷入僵局的跡象。起初,是梅津斯基提出了俄方的一系列條件:
烏克蘭中立化,不駐紮外國軍隊;禁止組建仇視俄羅斯的組織,保障俄語公民基本權利;雙方放棄戰爭賠償,烏克蘭撤回各類對俄訴訟;承認俄羅斯對克里米亞、薩克達、盧甘斯克、赫爾鬆和紮波羅熱的主權,並從前述地區撤軍。
毫不意外地,烏克蘭代表直接予以拒絕。烏克蘭媒體稱,烏方代表們此行的唯一目標,是推進澤連斯基一直呼籲的「30天停火」方案。但梅津斯基的任務是在會上提出普京眼中「實現長期和平」的路徑。
在談判之初提出己方的「最高立場」,然後慢慢走向共識,是國際談判的常態。不過,俄方代表對烏方拒絕姿態的反擊,讓空氣變得緊張。據俄羅斯媒體報導,俄方代表指出,烏方這次拒絕從前述4個地區撤軍,那麼「下次(你們)將撤出8個地區」。
「我們不想打仗,但我們準備戰鬥一年、兩年、三年,無論需要多長時間。我們與瑞典打了21年。你們準備打多久?」梅津斯基在現場問道,「也許在座的各位中,有些人會失去更多親人。俄羅斯已準備好永遠戰鬥。」
這兩句話由《經濟學人》記者奧利弗·卡路爾從參與談判的官員處獲知,並得到一些俄羅斯媒體的援引。俄媒特別指出,這些話符合梅津斯基的語言風格,他熱衷於研究沙俄和瑞典戰爭的歷史。
烏梅羅夫是否當場作出反駁,外界不得而知。但前述土耳其官員透露,就在談判即將「陷入僵局」時,有人提出了交換戰俘的建議,「結果比(土耳其方面)預期的更積極」。
雙方迅速從緊張氛圍中脫離,達成多項共識:首先,在未來幾天進行1000人對1000人的大規模戰俘交換。其次,雙方「原則上」同意要繼續進行談判,並同意應各自提出關於停火問題的設想,充分交流。
梅津斯基會後透露,烏方代表在會上再次提出了俄烏領導人會晤的請求,俄方將予以「考慮」。梅津斯基還表示,俄方對會談結果感到滿意。
下次談判或在2到4周內舉行
本輪伊斯坦堡會談,俄烏到底誰「贏了」?雙方媒體為此展開了激烈的爭論。
可以確定的是,雙方就大規模戰俘交換達成共識,並確認下一輪談判的主題是停火方案。這兩項議題都是澤連斯基在過去兩個月反復提議但未得到俄方認可的事項。不過,也有分析認為,俄方之所以遲遲沒有同意討論「全面換俘」和「30天停火」,就是為了將之作為俄烏直接談判的成果。
會談前,俄羅斯代表對烏克蘭代表表現出了充分的耐性。梅津斯基的代表團在當地時間5月15日上午就飛抵伊斯坦堡,當時澤連斯基還沒有抵達土耳其首都安卡拿。此後一天多的時間里,俄方一直在等待烏方的決定。直到15日晚,澤連斯基才在美國和土耳其官員的勸說下,確認將派出代表和俄方見面。
16日上午,俄方代表於10時左右抵達會場等待,但烏方再次推遲原定於10時45分開始的直接談判,要求先和美國、土耳其舉行三方會談。俄方代表為此又等候約2個小時。
在此期間,無論是在伊斯坦堡的梅津斯基,還是身處莫斯科的總統新聞秘書佩斯科夫,俄方官員多次表示「在等」。即使澤連斯基在抵達土耳其後指責俄方代表團是「假代表團」,梅津斯基等人也沒有威脅離開。
這和3年前的情況不同。白俄羅斯總統盧卡申科近日回憶稱,當時,俄烏雙方在白俄羅斯開始戰時直接談判,雙方約定上午11時見面,但烏克蘭代表晚上才抵達。盧卡申科說,當時是自己攔住了梅津斯基。「我說:‘夥計們,別走。’他們說:‘(烏克蘭)不想來,(我們)就走。’我說:‘以後你們會因為不想談判而受責備的!’他們聽從了。到了傍晚,烏克蘭人終於來了。」
不過,在實現本輪伊斯坦堡談判的過程中,表現出忍讓的不只是俄羅斯。5月11日,普京首先倡議俄羅斯和烏克蘭應開始直接談判。烏克蘭方面強調該國法律禁止和俄羅斯談判,並主張「先停火再談判」。但在特朗普發聲要求俄烏直接談判後,澤連斯基表示自己「將親自到伊斯坦堡等普京」。
四天后,澤連斯基抵達土耳其,但普京和特朗普都沒有來。特朗普當天還對記者特別強調:「如果我沒去(伊斯坦堡),他(普京)為什麼要去?」
有分析指出,在美俄雙方的既定計劃中,美俄領導人會面,一定會先於俄烏領導人會面,且最好分別進行。在此前提下,所謂「三位總統聚首伊斯坦堡」,現階段本來就不可能實現。一些烏克蘭媒體認為,這是「外交屈辱」的一幕。
「其實,俄方提議直接對話,是因為俄方認為烏克蘭政府不可能接受。烏方提議雙方領導人在伊斯坦堡相見,是因為烏方認為俄方不會接受。」烏克蘭政治研究所所長博特尼克對《中國新聞週刊》說,雙方都沒有真的做好直接談判的準備,但「在特朗普的推動下」,這些看似不可能的提議相互疊加,最終讓俄烏雙方走向直接談判。
和俄方一樣,烏克蘭方面迅速調整了立場。對於2022年就生效的「禁止和普京談判」法令,博特尼克解釋稱,法令是為了阻止烏克蘭反對派和俄羅斯單方面談判,「並不適用於澤連斯基總統,總統可以在任何時候決定是否和俄方談判」。
俄羅斯媒體還報導稱,最初,為了擺出「拒絕俄語」的姿態並拖延談判進程,烏克蘭代表團還帶了一位翻譯進入會場,但「可以肯定的是,雙方在場內一直在用俄語交流,而俄語在烏克蘭是被‘禁止’使用的」。
不過,俄烏雙方在伊斯坦堡表現出的立場變化,就意味著和平的希望嗎?會談結束後,雙方人士都對《中國新聞週刊》指出,在外部力量推動下走出「第一步」是容易的,但從「第二步」開始,雙方才會真的進入實質性談判。而對於停火方案,雙方幾乎尚無任何共識。
高爾圖諾夫表示,俄方不想成為「和平的障礙」,但關於烏方官員希望「唯一討論」的30天停火方案,談判並非越快越好。「我們為停火做的準備越多,停火實現的可能性才越大。」會後,梅津斯基也以其一貫的語言風格對媒體表示,主張「先停火、後談判」的人不瞭解歷史,「拿破崙說,戰爭和談判總是同時進行」。
博特尼克預測,如果一切順利,俄烏的第二次直接談判或在2到4周內舉行。但他悲觀地表示:「如果雙方不做出較大立場改變,如果外部力量沒有足夠介入,‘第二步’可能就是本輪直接談判的‘最後一步’了。」
作者:曹然(caoran@china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