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一題:公營醫療服務的人手及資源

以下是今日(六月二十六日)在立法會會議上梁美芬議員的提問和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教授的答覆︰

問題:

據報,長年定居海外的香港居民「回流醫病」的情況已持續多時,當中不少病人患有癌症等重病,而部分病人在私家醫院接受前期治療後被轉介到公立醫院繼續接受治療。關於公營醫療服務的人手及資源,政府可否告知本會:

(一)鑑於據報,有大學醫學院教授指出,回流醫病的病人數目近年微升百分之五至十,政府有否統計確實數字,以及評估現時公立醫院的人手及資源是否能夠應付該等病人數目的增長;

(二)鑑於醫務衞生局局長在去年八月接受傳媒訪問時表示,本港有逾半醫生在私營市場執業,服務全港約百分之十三病人,變相不足一半醫生在公營醫療系統執業,照顧全港近九成病人,政府有否統計最新數字及制訂應對方案;及

(三)鑑於據報,香港醫學專科學院於二○一九年進行的一項調查發現,超過百分之七十受訪的本地年輕醫生出現工作過度勞累的情況,逾百分之二十受訪醫生更出現抑鬱問題,政府有否了解實況,以及有何應對方案?

答覆:

主席:

我非常感謝梁美芬議員就公營醫療人手和資源的提問,這也是我們非常關心的問題。經諮詢醫院管理局(醫管局)後,現綜合回覆如下:

(一)公營醫療是香港醫療系統的基石及安全網。醫管局作為公營體系的骨幹,提供獲政府平均高於97%的大幅資助的服務,它的定位是服務弱勢社群、提供急症及緊急醫療服務、提供重症及複雜治療,以及教學、培訓及科研等。

現時,所有持有有效香港身份證的人士及屬香港居民的11歲以下兒童,均可以符合資格人士身分使用資助公營醫療服務。使用服務者並沒有規定需要通常居於香港。醫管局並沒有搜集個別病人是否定居香港的數據,亦未有就並非於香港定居的符合資格人士使用公營醫療服務作統計。現階段我們無法確認有大量符合資格人士移居海外後回流使用資助公營醫療服務。符合資格人士的定義屬公營醫療收費政策的一部分,政府和醫管局在根據相關機制檢討有關政策時,會留意市民移居內地或海外的模式變化,並參考其他公共服務和社會福利的資助政策。

(二)及(三)截至二○二四年三月三十一日,香港有16 459名醫生,即每1 000名人口只有2.16名醫生,比例遠低於其他先進經濟體。而公營和私營體系的醫生人手各佔約一半,但公營系統卻提供全港九成的住院服務。香港醫護人手短缺及醫護專業人員工作繁忙是大家公認不爭的事實,我在此先要衷心感謝一眾醫護人員,特別是在公營體系中工作的人員,一直不辭勞苦為市民提供高效和適切的服務。

為紓緩公營醫療體系,尤其公立醫院醫護的壓力,政府正致力推展一系列措施,包括發展基層醫療、增加資源人手,以及改善服務效益。《基層醫療健康藍圖》推動以預防為重、以社區為本、以家庭為中心、強化「一人一家庭醫生」及「早發現,早治理」策略,改善市民整體健康,建立可持續的醫療系統。

為增加資源人手,政府近年大力投放資源於培訓醫護專業人員,不同醫護專業的培訓學額,由二○一七/一八學年約4 000個於六年間大幅增加五成至二○二三/二四學年的約6 000個。此外,繼早前修訂《醫生註冊條例》開闢新途徑引入非本地培訓醫生,我們也先後向立法會提交條例草案,為引入非本地培訓護士和牙醫開闢新途徑;亦正探討引入合資格非本地培訓輔助醫療專業人員,投身醫管局和衞生署服務。我們會盡快提出修例建議。

醫管局早前亦已成立「持續發展專責小組」,審視包括人手短缺在內的挑戰,並制訂策略及推行多項措施吸引、培訓和挽留人才,當中包括加強招聘本地畢業生、續聘退休人員及招攬非本地培訓醫生和兼職人員,同時亦增加培訓及晉升機會、推出員工置業貸款計劃等。有關措施已初見成效,二○二三/二四年度醫管局醫生比前一年增加超過260名,而離職率亦從二○二一/二二年度的8.1%回落至二○二三/二四年度的5.2%。

醫生的身心健康與優質醫療服務息息相關,政府重視提問中提及五年前,即二○一九年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醫專)的調查。因應調查結果,醫專已於二○二一年發起《身心健康約章》,加強注重並促進醫護人員的身心健康,並透過「ASAP」模式,即A──Awareness認知關注、S──Self-care自助、A──Ask for help求助,以及P──Promotion of well-beings推廣身心健康,務求有效預防壓力及過度勞累。醫專亦已成立身心健康專責小組策劃及推出多項措施,包括透過「哥本哈根疲勞量表」問卷量度職場上不同範疇的耗竭水平;招募同伴支持者,由香港精神科醫學院設計培訓課程,讓同伴支持者掌握有關提供支援的知識和實踐技巧;以及籌辦多元化的戶外康體活動,幫助醫生紓緩勞累和壓力。

醫管局亦高度關注員工的心理健康。醫管局總部臨床心理服務轄下的「心靈綠洲」、聯網的八個「職員緊急事故心理服務中心」及各醫院合共三十隊「員工緊急事故支援組」致力為員工提供各類心理健康服務,包括個人輔導、治療小組、緊急事故心理服務及心理健康推廣等,從而提升同事的心理健康及抗逆境能力。

除了特別針對醫護人員心理健康的措施外,隨着吸引和挽留人才的措施陸續見效,人手情況及醫護人員的工作壓力亦會得到改善。醫管局會發展智慧醫療,持續改善服務質素及提升效率。醫管局也會繼續密切監察人手情況及醫護人員的壓力和心理健康,積極採取措施以支援整體服務需求和發展。

(轉載自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