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觀察)7天人代會:「小片段」折射民主「大全景」

中新社北京3月11日電(謝雁冰 梁曉輝)298件議案、超7000件建議……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上,近3000名全國人大代表向大會提交了年度履職成果。相較去年,今年代表所提議案數量略有增加,質量繼續提升。

全國人代會是讀懂中國的一扇窗口。2024年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成立70週年,今年的人代會,可以說是70年來中國人大制度有效運行「長鏡頭」里的一個可感切面。

3月11日,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閉幕會。中新社記者 盛佳鵬 攝3月11日,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閉幕會。中新社記者 盛佳鵬 攝

57歲的王永澄是新中國歷史上首位、也是當前唯一一位盲人全國人大代表。本次大會特別為他製作了盲文版政府工作報告,在人民大會堂,他指尖上的履職一幕,讓「摸得到的民主」更為直觀。

在中國,人大代表具有廣泛的代表性。通過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殘疾人群體等積極參與國家管理、參與民主進程。全國人大代表中,既有國家領導人、企業家、科學家、大學校長,也有快遞小哥、出租車駕駛員、農民等。一線工人、農民代表佔比達到16.69%,基層代表佔比較上屆繼續提高。

有評論稱,這是中國民主制度不斷探索、更加成熟定型的結果。

回顧歷史,從陝甘寧邊區的「豆選」,到北京人民大會堂的投票;從建立「三三製」為原則的抗日民主政權,到確立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制度……中國逐漸形成了成效顯著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

今天,通過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全鏈條、全方位、全覆蓋的民主,讓「保證和支持人民當家作主」得到切實落實。

3月11日,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閉幕會。中新社記者 盛佳鵬 攝3月11日,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閉幕會。中新社記者 盛佳鵬 攝

制度優勢如何更好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人代會提供了一個可感的視角。新質生產力成為兩會熱詞,位於政府工作報告2024年十大工作任務首位。代表們結合自身實際,建言如何讓新質生產力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

在廣泛討論中,這個政經熱詞有了更具體的「施工」思路。同理,從外界關注的宏觀政策走向,到養老就業等民生關切,再到人工智能、未來產業等熱話題,民意不斷彙集,共識得到鞏固。

作為中國最高立法機關,人大的立法工作也備受矚目。在過去一年交出亮眼「成績單」的同時,全國人大常委會工作報告明確,未來一年還將編纂形成生態環境法典草案並提請審議,製定學前教育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對法等。

人大代表更多參與到這一進程中來。來自貴州的全國人大代表楊再滔說,去年她建議製定檢察公益訴訟法,被納入國家立法計劃。

今年全國人大代表提出的298件議案中,292件為法律案,附有草案文本的有180件。民聲由此可以轉化為國家立法。

國際人士和外國媒體對今年全國兩會的關注也持續升溫。有評論稱,中國兩會是民主的生動實踐,中國的全過程人民民主能夠真正發現並解決民眾最關心的問題,為其他國家提供了重要借鑒。

在70年的時光「長鏡頭」里,今年為期7天的人代會不過是一個「小片段」,卻折射出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不斷髮展完善、更加成熟自信的「大全景」。(完)

【編輯:於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