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一線觀察:電動行李箱風靡廣交會,「中國好物」能火是有原因的

正在進行的第135屆廣交會上,一款國產電動行李箱風靡會場。它能裝能跑,不騎時還能當凳子,儲物代步兩不誤的屬性,精準「拿捏」了境外採購商的逛展需求。

「已經簽超過1萬台,連夜從常州運來的1000多台現貨也售空了。」據本屆廣交會參展商常州愛爾威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介紹,該款電動行李箱去年出口30餘萬台,今年在廣交會上來諮詢的客商也絡繹不絕。

「中國好物」,火的不只行李箱

「Amazing」「Nice」的讚歎聲在廣交會各展區起此彼伏,境外採購商對新技術、新產品展現出濃厚興趣。 

據統計,在本屆廣交會參展企業中,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製造業單項冠軍、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超5500家,比上一屆增長20%。截至4月18日,累計已有來自全球212個國家和地區的120244名境外採購商線下到會,比上屆同期增長22.7%。

幾秒即可生成商務文件的AI大模型,可以結合各類場景深度應用,提升用戶的生產效率和質量,滿足教育、汽車、城市等不同領域人群的實際需求;

掃地、擦窗、割草等多款用途廣泛的智能機器人也紛紛亮相。本次展會中,機器人也升級了軟件,如能夠識別不同環境,完成人工智能語音對話等,可謂智慧滿分;

可變形電視使用了OLED軟屏,曲度展開時可以獲得觀看的最佳視角,彎曲時又能滿足在遊戲等場景下的沉浸式體驗,這款更「懂」消費者的家電受到外商追捧……

「中國好物」,也不僅火在廣交會

今年1月,上千家中國企業「出海」參加2024年美國拉斯維加斯消費電子展,在諸多領域彰顯出中國「智造」的硬實力。

會展上,不少產品獲得業內同行「點讚」。比如,中國企業漢陽科技的一款全能庭院機器人能夠全季節、多場景作業,不僅可以除雪、割草、清理樹葉,還能司職巡邏「保安」,甚至提供拖車功能。來自美國明尼蘇達州的占士·李察士告訴記者,自己患有嚴重的關節炎,每年冬季除雪是最頭疼的事,而且雪天很容易摔倒受傷,除雪機器人解了燃眉之急。

1月6日,人們在美國拉斯維加斯消費電子展上參觀深圳道通智能航空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的無人機。新華社發(曾慧攝) 1月6日,人們在美國拉斯維加斯消費電子展上參觀深圳道通智能航空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的無人機。新華社發(曾慧攝) 

在許多參展外國企業看來,中國企業扮演的角色正在發生變化,已成為世界的創新工場。

「就家電產業而言,中國企業出海優勢不再是單一的供應鏈成本優勢,以前更多是拚價格,現在是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品質的‘三高’優勢。」海信國際營銷公司總裁方雪玉坦言。

「中國好物」:一部從小商品到高端智造的進化史

在改革開放的前三十年,中國出口產品往往在國際上往往被貼上「中低端」標籤,價格似乎是唯一的優勢。回顧廣交會68年變遷,從創辦初期,出口以中小商品與農副產品為主,到如今高端製造產品佔比日漸提升,產品結構顯著變化。「八億件襯衫換一架飛機」的梗早已過時,「中國好物」的高端化、智能化、品牌化、定製化產品成主流。

這是一張拚版照片。上圖為1957年春,首屆廣交會上展出的解放牌汽車(資料照片);下圖為2024年4月15日,第135屆廣交會上展示的廣汽新能源超跑吸引了眾多採購商的目光(新華社記者劉大偉攝)。 新華社發

技術持續創新、產能供應可靠、符合市場需求的「中國好物」背後,是中國製造走向創新與品質的顯著趨勢。正如土耳其阿爾祖姆公司董事長穆拉特·高爾巴西所感歎:「廣交會最初只是我們採購成品和關鍵零部件的場所,現如今已成為產品開發和創新的動態平台。」他連續多年觀展,是位「老廣交」。

多家參展商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也表示,創新才能創造價值,對於產品強大的自主研發能力,才是「好物」最終遠銷海外的競爭力所在。 

國家統計局發佈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5%,較去年四季度加快2.6個百分點。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產品,也大大改變了中國出口商品的質量和市場空間。根據海關總署數據,一季度,包括電腦、汽車、船舶在內的機電產品共計出口3.39萬億元,同比增長6.8%,佔出口總值的59.2%,「中國製造」競爭優勢繼續鞏固。

3月12日,上汽集團乘用車福建寧德基地生產的車輛從福州港江陰港區駛上遠洋滾裝輪(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林善傳 攝3月12日,上汽集團乘用車福建寧德基地生產的車輛從福州港江陰港區駛上遠洋滾裝輪(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林善傳 攝

與此同時,經營主體信心也在提升,一季度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連續增長,製造業民間投資同比增長11.9%。

近年來,中國企業在開拓市場方面敢拚敢闖,把生意做到了五洲四海、全球各地。遠到地球最南邊的智利、最北邊的挪威,近到「家門口」的東南亞各國——中國企業「買全球、賣全球」早已成常態。

「中國好物」已逐漸向高端化、數字化、智能化過渡,種類繁多的商品,不斷滿足世界不同國家和地區的需求和期望,也為中國和世界帶來新的發展機遇。(記者閆雨昕、李俊豪、吳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