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關村論壇年會開幕成果發佈,我國科學家研發出全球最薄光學晶體

2024中關村論壇年會4月25日開幕,10項重大科技成果發佈。「轉角氮化硼光學晶體原創理論與材料」作為其中一項成果發佈。

光學晶體可實現頻率轉換、參量放大、信號調製等功能,是激光技術的「心臟」。經過多年攻關,北京大學團隊創造性提出新的光學晶體理論,並應用輕元素材料氮化硼首次製備出一種「薄如蟬翼」的光學晶體「轉角菱方氮化硼」,這是世界上已知最薄的光學晶體,能效相較於傳統晶體提升了100至1萬倍,為新一代激光技術奠定理論和材料基礎。

熔融石英上的菱方氮化硼晶體。北京大學物理學院供圖熔融石英上的菱方氮化硼晶體。北京大學物理學院供圖

光學晶體理論和材料亟待創新突破

激光技術是現代科技文明的重要基石。自1960年第一台紅寶石激光器問世以來,激光技術的迅速發展推動了人類科技文明,孕育出超過20000億美元的市場規模,催生了20餘項盧保獎工作。

光學晶體是激光技術的核心元件,是實現激光頻率轉換、脈衝壓縮、數據加密、信息處理等功能的關鍵。1962年,哈佛大學Giordmaine和盧保獎得主Bloembergen等人提出了非線性參量過程中的雙折射相位匹配和週期性極化準相位匹配兩種理論,直接指導了光學晶體未來60年的研發製備,並帶動了深紫外、超快和超高功率激光器等技術的飛速發展。

北京大學物理學院教授劉開輝介紹,基於傳統光學晶體的物理理論和材料體系已臻於完善,現有晶體已很難滿足未來激光器小型化、高集成、功能化發展的新要求。「未來激光器要放在小衛星中或者納米機器人上,新一代激光技術的發展亟待光學晶體理論和材料的創新突破。」

製備新光學晶體僅有1微米厚,能效提升萬倍

北京大學物理學院王恩哥院士團隊與劉開輝長期從事輕元素(硼、碳、氮)材料物理和光譜物理研究。2014年,研究團隊確立輕元素材料光學晶體研究方向,探索輕元素單晶的可控製備與光學晶體理論。

經過10年的積累與沉澱,2023年,研究團隊終於攻克了輕元素單晶材料製備的超級難題,實現了菱方氮化硼晶體材料的大面積製備,得到了面內尺寸達釐米量級、厚度達微米量級的菱方氮化硼晶體材料。

同時,研究團隊首創了第三種相位匹配理論——界面轉角相位匹配理論,並製備了一種全新類型光學晶體——轉角菱方氮化硼光學晶體。

基於轉角菱方氮化硼光學晶體的小型化全光纖激光器。北京大學物理學院供圖基於轉角菱方氮化硼光學晶體的小型化全光纖激光器。北京大學物理學院供圖

研究團隊發現,將菱方氮化硼晶體材料在特定角度旋轉並堆疊,製備的轉角菱方氮化硼光學晶體具有超強的光學非線性效應。晶體僅有微米量級厚度,「薄如蟬翼」,是世界上已知最薄的光學晶體,能效相較於傳統晶體提升了100至1萬倍。

這一研究成果是中國在光學晶體領域的重要原創性突破,開闢了光學晶體領域全新的設計模型和材料體系。

有望在光子芯片等領域實現新的應用突破

這種新型光學晶體的研發將極大地推動我國新一代集成化激光技術的發展,未來有望在光刻機等微納加工設備上帶來激光技術的新突破。同時基於新型光學晶體的小型化激光器具有高集成化和高穩定性,將廣泛應用於片式無人機、微型衛星的激光器通訊和遙感系統。相較傳統光學晶體,這種新型光學晶體具有超高的非線性係數和優異的可集成性,將是光子芯片中光調製器、光波導、單光子源等模塊的核心元件。

目前,研究團隊已與國內激光器公司合作,併成功研發了新一代的全光纖激光器,同時與用戶單位合作,推進該技術在光學芯片、量子技術、航空航天特種用途等領域的研發應用。

中國科學院院士王恩哥稱,光學晶體是激光技術發展的基石,誰掌握了光學晶體的設計理論和製備技術,誰就掌握了激光技術的未來。轉角菱方氮化硼光學晶體具備超薄尺寸、優異的可集成性和全新功能,未來有望在量子光源(通訊)、光子芯片、人工智能等領域實現新的應用突破。

新京報記者 張璐

編輯 張牽 校對 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