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劇《飛天》首演呈現敦煌藝術,三寶擔任作曲

新京報訊(記者劉臻)由中國東方演藝集團有限公司、甘肅省文化和旅遊廳、北京愛奇藝科技有限公司、澤筠(上海)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何李活(深圳)音樂劇產業發展有限公司、蘭州大劇院共同出品,由中央民族樂團聯合製作的2023年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音樂劇《飛天》於4月25日至27日在北京保利劇院首演。

音樂劇《飛天》於4月25日至27日在北京保利劇院首演。

原創音樂劇《飛天》以敦煌壁畫藝術為靈感,其故事構思發生於20世紀30年代。守護人在洞窟隻身面對惡獸、風沙、暴雪、洪水、饑餓和人類欲將飛天改頭換面的威脅,以單薄之軀、一己之力捍衛莫高窟的壁畫,趕路人因意外看到敦煌壁畫畫冊而準備投身於拯救文化遺存的危機中,歷經顛沛流離,目睹世界戰亂頻出、疾病橫行肆虐,最後回到魂牽夢縈的敦煌。男女主一動一靜,身處不同地理坐標,但總能在某個瞬間同時進入壁畫幻象之中,在現實與夢境的時空交疊中,他們演繹了一場從未謀面的愛情,跋涉與守望合二為一,最後成為真正的飛天。

舞台上敦煌元素豐富,各色形象躍然而出。飛天為「樂神」乾達婆、「歌神」緊那羅的復合體,以其為原型的劇目角色演繹為一對被自然侵蝕和人類毀壞而失去了面目的莫高窟壁畫人物飛天夫妻,其錦羅綢緞還原飛天斑斕色彩。無論是《鹿王本生》《千釘求法》《入海求珠》《捨身飼虎》四則經典故事的再現,還是九色鹿、烏鴉、勞度叉等各色形象的還原,抑或第257窟、第275窟、第296窟、第428洞窟等一幕幕高懸的石窟壁畫再現,音樂劇《飛天》讓敦煌藝術「活起來」,讓暗淡的壁畫更添色澤,在無聲中有了音樂,也讓守護與追尋的工匠精神深深與現代人共鳴。

《飛天》舞台上呈現敦煌藝術。

音樂劇《飛天》是一場從故事到音樂、服裝等多方面融合的作品,13首經典音樂恢宏大氣,多種音色獨特的樂器,融彙出斑斕瑰麗的敦煌色彩,也將深入淺出、意味深長的詞作唱出餘音繞樑之感。製作人李盾和作曲家三寶合作了二十多年,從《白蛇傳》到《蝶》,此刻發展到《飛天》。新作聯合中國東方演藝集團創製團隊、編劇關山、戲劇導演陳士爭、湖南衛視《舞蹈風暴》等節目的舞蹈總監薑洋,以及舞蹈詩劇《只此青綠》等多部作品的燈光設計任冬生、造型設計賈雷,音響設計袁闖、柏林多媒體內容設計公司flora&faunavisions的創始人Leigh Sachwitz等,在作品的媒介質感和表達形式上給《飛天》以全新的視聽面貌。演出陣容集結了高天鶴、李澤美、徐晶晶、趙晏伯等中國東方演藝集團、何李活音樂劇團、蘭州大劇院的演員。

據介紹,《飛天》集結了國家文藝院團、地方政府、基層院團和社會媒體的國內外頂級文化資源合作,沿革模式經驗,發揮各自優勢,是促進優秀傳統文化IP轉化的新機制。從2016年立意至今,項目已走過八年創排路、十赴敦煌採風。據悉,音樂劇《飛天》在4月25日-27日於北京保利劇院首演之後,將赴敦煌、蘭州「回家」演出,也將於南韓大邱國際音樂劇節閉幕式亮相。自8月起,《飛天》將全國巡演13城50場。

編輯 田偲妮

校對 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