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工匠精神 他們在平凡崗位書寫時代華章

近年來,一系列大國重器、一個個超級工程、一項項科技成就,背後都離不開技藝高超、精益求精的大國工匠們默默付出、孜孜以求。

社會主義是幹出來的。在這個「五一」國際勞動節,「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工人先鋒號」獲得者堅守在平凡的崗位上,用勞動投身於中國式現代化的火熱實踐中,推動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轉變,為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複興偉業不懈奮鬥。

精工利器核鑄「匠魂」

走進核理化院廠房,數十台大型設備並排而立,剛剛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的中核集團首席技師張世軍站在數控機床前,專注地注視著操控面板,一邊思考一邊調整製作參數。啟動按鈕被按下,機床飛快運轉起來,張世軍不時用雪藏液對原材料加工內腔進行噴射降溫,幾個來回下來,一個工藝精細的超薄壁零件就嶄新「出爐」了。

工作中的張世軍。受訪者供圖工作中的張世軍。受訪者供圖

核燃料是核工業的「糧食」,核燃料循環是核工業發展的重要基礎。自參加工作起,張世軍立足自身崗位,潛心苦練車削加工技術,負責專用裝備薄壁關鍵零部件的加工工藝攻關。

面對只有不到一張A4紙的厚度的專用設備超薄壁筒類零件加工這一世界難題,張世軍和他的團隊經過反復計算和試驗,經過1000多個日夜的奮戰,根據零件的結構和加工要點,創新設計了一種「熱脹冷縮」的關鍵裝夾方式,實現了超薄壁零件加工試製,保證了相關科研試驗的順利實施,推動實現了鈾濃縮專用裝備研製和工業化應用,對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和核電可持續發展有著重大的戰略意義。

「一滴水只有融入大海才能生存,才能掀起滔天巨浪。同樣,一個人也只有融入團隊才能成長。」張世軍說。在崗三十餘年,張世軍傳承核工業精神,一人帶一群,先後培養出11名高級技師、38名技師,推動生產加工工藝技術訣竅和經驗得到傳承和發揚。

「匠者,平心做平凡之事,精工築精品之魂」。三十五年如一日,張世軍和他的團隊在專用裝備加工製作的海洋中默默探索和耕耘,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助力我國核工業發展。

為水電機組安全穩定運行編織「防護網」

走進三峽集團長江電力葛洲壩電廠電氣維修部主任呂曉勇的辦公室,映入眼簾的是牆上掛著的葛洲壩電站3張電氣主接線圖,發電機組、變壓器等重要設備的電氣符號遍佈其中。

「這可是我們電力生產的法寶啊,掛在這裏既好看又實用。」呂曉勇介紹道。

呂曉勇在保護盤櫃前檢查二次回路接線情況。受訪者供圖呂曉勇在保護盤櫃前檢查二次回路接線情況。受訪者供圖

40多歲的呂曉勇,與水輪發電機組打交道28年,見證了我國水電事業從「跟跑」「並跑」到「領跑」的跨越,而他也隨之成長為繼電保護行業的專家,2024年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稱號。

「榮譽不只屬於我自己,也屬於我們三峽人,這個榮譽是國家對‘為我中華,誌建三峽’為核心的三峽精神的肯定。」呂曉勇說。

2002年,三峽電站第一批機組準備安裝,急需各專業人才,呂曉勇順利通過考試,成為一名三峽工程建設者。「剛接手機組,遇到的問題和挑戰很多,我們經常在辦公室里鑽研問題,查資料、互相探討,甚至請教專家,想辦法把專業問題一個個解決掉。」呂曉勇說,「每解決一個專業領域的問題,都讓我們感到充實和滿滿的成就感。」

創新路上的「急先鋒」

5月1日,走進鞍鋼礦業齊大山鐵礦智能管控中心,只見一塊碩大電子顯示屏上清晰顯示著采場全景,礦山繁忙工作景象映入眼簾,各種生產數據、設備信息在屏幕上不停閃動。

「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設備室首席工程師馬連成正在依據屏幕信息分析采場各設備的運行效率,科學合理地調配設備工作任務。這是他第27次在崗位上度過「五一」勞動節。

工作中的馬連成。受訪者供圖工作中的馬連成。受訪者供圖

「學海本無涯,唯勤是岸;青雲豈有路,以誌為梯。」這是馬連成最喜歡的一句古訓。參加工作以來,馬連成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工作和學習中,「5+2,白+黑」成為了常態化。

他從1998年開始研究布料小車定位系統,到2018年通過採用無載波技術實現了布料小車的精準定位,為企業直接創效200餘萬元;他製造出能夠探測錳鋼件的金屬探測器,解決了齊大山鐵礦選破和北破錳鋼件過鐵問題,大幅提升生產作業率,年創效達1000餘萬元;他研究膠帶系統安全技術、控制技術,實現了膠帶系統安全穩定順行,提升了生產效率和效益……

2021年,作為齊大山鐵礦智慧採礦項目負責人,馬連成將整體項目分解成18個子模塊,繪成456個進度子項,細化工期和質量標準。同時,發揮馬連成創新工作室技術優勢,建設高效、綠色、智慧的礦山新生產管理體系,在同行業內實現了首創牙輪鑽機「一托二」遠程控制,打通了採礦生產全流程數字化,打造可複製智慧採礦項目。

「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2014年,齊大山鐵礦成立了以馬連成名字命名的創新工作室。截至目前,馬連成創新工作室共獲得發明專利85項,專有技術37件,重大合理化建議48項,累計創新創效5000餘萬元。

晶瑩世界中閃耀的「工匠精神」

1600℃的高溫、日熔化量560噸/600噸/950噸三座窯爐,烈火熔岩,是他們沒有硝煙的「戰場」;原料、熔窯、錫槽、退火和冷端,500米長的生產線是他們日夜奮戰的「陣地」;鋒利如劍、薄如蟬翼,晶瑩的玻璃是他們日複一日拚搏的「收穫」……他們是「全國工人先鋒號」耀華(秦皇島)玻璃有限公司生產運行部。

浮法玻璃生產線。受訪者供圖浮法玻璃生產線。受訪者供圖

耀華(秦皇島)玻璃有限公司生產運行部擔負著公司浮法玻璃生產任務。為滿足汽車級特尺薄玻的自動取片的需求,他們配合動力設備部等相關部門,成立顏色線冷端問題攻關小組,電氣工程師康分輝帶領攻關小組負責線控調試工作。

30多個日夜,大家以現場為家,對輥道速度、掰邊機運行、堆垛機抓取等諸多數據進行採集、分析,根據玻璃排產計劃,及時調整、優化線控參數,摸索出滿足生產特尺玻璃的線控參數,為公司顏色汽車玻璃的優質穩產提供了保障。

熔錫退工序劉殿紅、楊海波、田誌剛,針對汽車玻璃對產品光學性能和缺陷等的高要求,他們晝夜輪換盯在現場,通過對熔窯能量曲線、燃燒器火焰、零號氧槍、料堆料型、雙排鼓泡器氣量、攪拌器等的調整以及對玻璃液流的控制,在950噸一窯雙線主線上一次性成功生產1.6毫米、1.4毫米、1.3毫米等薄板玻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