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廳水庫70年蝶變,2035年將恢復北京飲用水源功能

「北方產量過長江,南方風景過長城,官廳水庫魚三尺,夾庫湖山兩岸青。」這是郭沫若為官廳水庫寫下的動人詩句,這座水庫猶如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河北省懷來縣和北京市延慶區之間。官廳水庫工程於1951年開工建設,1954年5月竣工,是新中國成立後修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庫,也是永定河上最重要的控制性樞紐工程,是阻擋永定河洪水威脅北京的重要屏障。

到今年5月,官廳水庫已走過70年風雨,在防洪、供水、灌溉、發電等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按照《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2035)》,到2035年,官廳水庫將恢復北京飲用水源功能。

4月17日,水質清澈、微波蕩漾的官廳水庫。  新京報記者 吳婷婷 攝4月17日,水質清澈、微波蕩漾的官廳水庫。  新京報記者 吳婷婷 攝

從「無定河」到守護安寧的「永定河」

永定河是北京的母親河,曾被稱作渾河、無定河。北京遭遇的多次水災都與永定河有關。為解決水患,從元朝開始,人們曾多次在永定河上築堤固岸,卻收效甚微。

為根治永定河洪患,保護民眾生命財產安全,1951年10月,官廳水庫開工建設,水利工作者們攻堅克難,僅用了兩年零六個月就完成了這一項舉國矚目的重大工程。官廳水庫主要包括攔河壩、輸水道、溢洪道和發電站四項工程,是新中國成立後修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庫,毛澤東主席曾欣然題詞——「慶祝官廳水庫工程勝利完成」。

說到建設官廳水庫的意義,多位水務工作者向新京報記者回憶了這樣一個故事。1953年8月,永定河上遊地區普降大雨,洶湧的洪峰流量高達3400立方米/秒,建設中的官廳水庫第一次成功進行攔洪運用,就削減洪峰流量2573立方米/秒。官廳水庫管理處調度運行高高長薑樹君說:「水庫尚未竣工,就已出色地完成了一次攔洪,由此可見它的重要作用。」1955年,官廳水庫正式蓄水。從那時起,永定河基本免除水患,實現了「無定河」到「永定河」的歷史性轉折。

歷史數據顯示,經過多次擴建加固,官廳水庫共攔蓄了8次洪峰流量大於1000立方米/秒的洪水,可削減洪峰的70.3%至100%。

在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中,官廳水庫共攔蓄洪水7900萬立方米,攔洪率達100%,削峰率達100%,防洪蓄水作用顯著,大大緩解了下遊河道的行洪壓力。固若金湯的官廳水庫仿若一枚「定河神針」,守護著北京城的安寧。

3月18日,鳥群飛過官廳水庫邊的樹林,景色如畫。  新京報記者 李木易 攝3月18日,鳥群飛過官廳水庫邊的樹林,景色如畫。  新京報記者 李木易 攝

水質一度惡化,被迫退出飲用水供應系統

除了守護京城免遭水患侵擾,官廳水庫也曾是北京重要的飲用水源地。今年86歲的劉正元老爺子是老一代水庫工作者,1956年3月15日,劉正元成為官廳水庫的一名工作人員,「剛到水庫那會兒,在水庫組當測量員,測量水文數據、水質。那會兒水質好啊,滿庫的水,一望無際。」劉正元熱愛這份工作,在這裏幹了整整40年。當測量員的日子裡,劉正元和同事們時常乘著小船到水庫取樣,到了冬天也不例外,「冬天我們砸冰窟窿取水樣。不管春夏秋冬,水庫的水質化驗結果都令人滿意,那會兒水質真是好啊。」水質好、水量大是劉正元老爺子對水庫最深刻的回憶,閑暇時間里,他都會在大壩上走一走,水天一色的景象令人神往,水中小魚遊動,讓官廳水庫這個「水盆」更顯生動。

不過這樣的美景在20世紀70年代後生變。官廳水庫主要有三條入庫支流,分別是洋河、桑乾河和媯水河。洋河發源於內蒙古高原南緣,桑乾河發源於山西省寧武縣岑山北坡,兩河於朱官屯彙合成永定河。媯水河發源於北京市延慶區,在下屯鄉大路村北入官廳水庫,後彙入永定河。20世紀70年代後,永定河上遊來水不斷減少,同時,水庫上遊地區工農業快速發展,農業灌溉退水、畜禽養殖排汙及沿河工業與城鎮居民生活污水導致水質惡化。到1997年,官廳水庫被迫退出北京市飲用水供應系統。

1999年,劉正元退休,那時的官廳水庫早已沒有了當年的風采,「水質沒以前好,水也沒那麼清亮,走在大壩上,隱隱約約還能聞到從水面飄散出來的異味。」劉老爺子帶著遺憾離開了工作40年的官廳水庫,不過在他的心中仍有一個強烈的願望:「我盼望著官廳水庫能恢復成以前的樣子,水質更好,有滿罐滿罐的水。」

多舉措改善庫區水質

官廳水庫水質還清刻不容緩,2003年起,官廳水庫開始進行黑土窪人工濕地、庫濱帶生態涵養林建設,開展封庫禁漁、水華防治等工程,對水庫水環境進行綜合治理,並在上下遊水域建立生態保護帶、污水處理廠等去除汙染,改善水庫水質。

2016年,國家發展改革委、水利部等部門聯合印發《永定河綜合治理與生態修復總體方案》,開啟了一輪永定河的治理,官廳水庫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得以全面啟動。2017年以來,京冀兩地協同開展了多項濕地生態修復工程,官廳水庫生態環境得到根本性轉變。

黑土窪濕地、八號橋濕地和媯水河濕地便是淨化官廳水庫上遊水質的「利器」,它們共同組成了一幅綿延的絕美生態畫卷。森林、溪流、島嶼等多形態濕地相映成趣,形成水淨化、水生態和水景觀高度融合的水質淨化系統。濕地建成後,官廳水庫入庫水質得到明顯提升,為生物多樣性創造了良好條件。

4月17日,八號橋濕地一角。  新京報記者 吳婷婷 攝4月17日,八號橋濕地一角。  新京報記者 吳婷婷 攝

4月17日,正值北京春天,記者在八號橋濕地採訪時舉目望去,樹木吐翠,草地漸綠,潺潺的水流從濕地穿過。濕地內地勢起起伏伏,呈現出紛繁景象,清澈的溪流、小湖泊及島嶼、溝渠、森林,恰似一幅生態畫卷,美不勝收。

北京市官廳水庫管理處永定河庫岸管理所所長付鑫磊告訴新京報記者:「以前老百姓在這裏種植農作物,面源汙染比較嚴重。濕地建成後,栽種蘆葦、菖蒲、蓮花、睡蓮等11種水生植物,對於水質的淨化起到了一定作用。」上遊來水進入八號橋濕地後,由於濕地設置有不同的地形、地貌,減緩了水流的速度,來水可在濕地內停留72小時左右,水生植物和生物得以對來水水質進行進一步的淨化。

據北京市官廳水庫管理處黨委書記、主任黎小紅介紹,濕地工程的建設對改善官廳水庫入庫水質及入庫周邊的生態環境發揮了重要作用,2003年以來,黑土窪濕地、八號橋濕地、媯水河濕地累計處理水量達12億立方米,總氮、氨氮去除率最為明顯,達到50%以上,水質主要指標基本穩定在三類標準。

持續多年的治水舉措讓庫區水質顯著改善。2007年,官廳水庫恢復為北京市備用水源地。2017年,根據永定河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北京市提出了《永定河綜合治理和生態修復實施方案》,建設水質淨化濕地工程,全面實施官廳水庫水生態系統修復。

今天的官廳水庫再次恢復了生機勃勃的景象。4月17日,劉正元老爺子重返官廳水庫,當他再次走在大壩上時,深深吸了一口氣,舒心地跟記者說:「你們聞聞,這空氣里沒有怪味兒了吧?說明這水質好啦。」劉正元放眼看向遠方,用手指著煙波浩渺的水面說:「水也清了,像我剛參加工作時候的水庫了。」

2023年3月13日,官廳水庫,三隻天鵝從水面上起飛,以家庭為單位悠閑覓食。  新京報記者 李木易 攝2023年3月13日,官廳水庫,三隻天鵝從水面上起飛,以家庭為單位悠閑覓食。  新京報記者 李木易 攝

今年將開展官廳水庫清淤試點工程

近年來,官廳水庫因其重要性,正重回公眾視野。官廳水庫有水可存、有水可放是每年生態水量調度的基礎,從2001年蓄水量不足1億立方米,到2003年開展冊田水庫向官廳水庫集中輸水,再到2019年黃河水首次跨流域調入,官廳水庫蓄水量逐年逐步增加,可利用水量得到保證。2022年4月13日,水庫蓄水總量高達6.92億立方米,創下了26年來的新高。特別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官廳水庫向下遊永定河小流量開展生態補水實驗,水庫管理處按照調度指令要求,持續做好生態水量泄放,2023年,斷流乾涸26年之久的永定河首次實現全年全線有水。

按照《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2035)》,2035年,官廳水庫將恢復飲用水源功能。在「十四五」時期,官廳水庫將以水源保護為核心,通過提高水庫管理能力,推動智慧水庫建設,提升流域綜合管理與協同治理水平,不斷推進水源保護,為2035年恢復飲用水源功能遠景目標奠定堅實基礎。

從2007年恢復為備用水源地,到2035年恢復飲用水源功能,官廳水庫的水質將如何持續做好保障?黎小紅透露,今年將開展官廳水庫清淤試點工程,清淤量預計為1100萬立方米,工程將對官廳水庫水質改善帶來質的變化。黎小紅解釋說,官廳水庫水質已改善至三類水,但底泥中的汙染物還有可能對水質來一個「回馬槍」,因此要想水質得到長久改善,底泥清淤是非常有效的辦法。不過,清淤工程施工工藝難度較大,尤其是淤泥的消納以及資源化利用還需進一步研究,因此官廳水庫的大面積清淤尚在緊鑼密鼓的規劃階段。

在官廳水庫重返飲用水源功能的過程中,水務部門還將開展庫濱帶生態建設,進一步改善庫區水生態環境,實現庫區220公里全封閉管理。這一舉措將削減面源汙染,全面提高水庫水質。同時,生態補水對官廳水質的恢復也至為關鍵,將進一步提高水庫的供水保障能力。

新京報記者 吳婷婷

編輯 陳靜 校對 張彥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