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懂故宮「凡爾賽」展?策展人官方解讀來了

今年4月,備受矚目的「紫禁城與凡爾賽宮:17、18世紀的中法交往」展覽在故宮文華殿展廳正式開幕。本次展覽將目光聚焦於中法兩國十七、十八世紀那段文明之光相互映照的歷史。如何理解中法兩國百年間的交流互動?展覽策劃中蘊藏著哪些巧思?近日,故宮博物院官方發佈了一份解讀指南,指引觀眾跟隨中方策展人郭福祥老師的講解回溯歷史,聽展覽背後的故事。

展覽以十七世紀下半葉至十八世紀末中法兩國的外交、文化和藝術交流為主題,精選法國凡爾賽宮和故宮博物院收藏的與中法宮廷交往關係密切的文物精品聯袂展出。

展覽的第一單元主題為「龍與百合花的相遇」。1688年,五位法王路易十四派遣的「國王數學家」到達北京,得到康熙占士接見,其中白晉和張誠留在宮廷,正式開啟了中法間的跨文化互動。展廳中,康熙、雍正、乾隆三位中國占士和路易十四、路易十五、路易十六三位法國國王同時「出場」,這在雙方文物展覽歷史上還是第一次。而雕刻有路易十四肖像和中國龍的懷錶及暹羅使節進獻給路易十四的中式銀壺,更能讓觀眾體會到雙方「不以萬里之遙為遠」的努力嘗試。

展覽的第二單元,以「紫禁城中的法國風景」為展示對象。清代宮廷收藏中,來自法國的物品種類豐富,它們見證了兩國宮廷交往的歷史。這些物品或來自兩國交往的禮品,或來自傳教士的貢獻,或來自兩國之間的貿易。同時,隨著中法交往的不斷深入,不乏清宮向法國定製物品的情形。

展覽的第三單元,以「凡爾賽里的中國時尚」為主要線索。始建於路易十三時期,並在路易十四時期達到巔峰的凡爾賽宮正是歐洲「中國風」藝術的中心地,因此法國宮廷保存有大量來自中國的物品以及法國本土創作的「中國風」藝術作品,成為瞭解這一時期中法關係和藝術交流的重要物證。本單元展覽選取凡爾賽宮所藏文物,它們從諸多方面展現中國文化對法國宮廷產生的巨大吸引力,以及中國藝術帶給法國藝術家和知識分子的創作靈感。展覽現場還複原了路易十五王后瑪麗·萊什琴斯卡的「中國人廳」。

中國和法國,作為絲綢之路東、西端兩個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國家,雖遠隔千山萬水,在歷史上卻進行過持續不斷的理解對方的嘗試和文化交流的實踐。他們彼此間的吸引、相互間的興趣,一直深藏於歷史記憶之中,令人回味無窮,成就了一段世界文明發展史上交流互鑒的佳話。

據悉,此次展覽的全景展廳也已上線,觀眾可以前往「故宮展覽」App開啟一場「紫禁城與凡爾賽宮」的文明交往之旅。(內容綜合自故宮博物院官方公眾號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