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隨州殯改爭議

周明的母親在3月20日之後去世。

他沒能實現母親與丈夫合葬的遺願。

據湖北省隨州市人民政府網站發佈的公告,自2024年3月20日零時起,隨州下轄的隨縣、廣水市、曾都區行政區劃內全域實行遺體火化、骨灰進公墓安葬。

一位受訪的廣水市下轄鎮工作人員介紹,其所在鄉鎮,自3月20日起,實現了百分之百的火化率及入葬公墓率。目前,全鎮大約有80%的群眾支持改革,另有20%的人群需要繼續做工作。

記者瞭解到,有居民不願逝者被火葬,極力拖延進公墓的時間;也有群眾質疑此次殯改政策的實施,是為了讓居民購買當地投資新建的公墓;還有人認為不能與之前土葬的一方夫妻合葬的規定是缺乏人情倫常。而重壓之下,基層幹部疲於應付,因殯葬改革引起的新與舊的拉扯不時發生。

隨州市民政局一工作人員表示,隨州市的殯葬改革跟隨國務院及湖北省的大方針,「需要一個適應過程。」

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趙旭東認可殯葬改革的合理性,但他認為不能「一刀切」地將政策既運用於城市也應用於鄉村,而應當考慮到各地方的情況,來進行下一步政策的製定。

大部分老人仍然習慣土葬

去世一個多月了,周明母親的骨灰還寄存在廣水市殯儀館。2018年,周明的父親去世,在家鄉的山上,家人挖出了雙人墓穴,安葬好父親後,也為百年之後的周明母親預留好了位置。

彌留之際,周明的母親告訴他,自己的遺願是與丈夫合葬。

母親的遺體已經火化,周明還是希望能夠帶走骨灰,放入提前準備好的雙人墓穴中,但廣水市殯儀館拒絕讓周明將骨灰帶走,「要麼寄存,要麼入公墓」。

隨州市人民政府網站推出殯葬改革專題宣傳頁面。 圖源:隨州市人民政府網站隨州市人民政府網站推出殯葬改革專題宣傳頁面。 圖源:隨州市人民政府網站

隨州市於3月20日開始執行殯葬改革政策,其中要求,自當日起,全市全域實施遺體火化政策,骨灰全部安葬到公墓。

5月10日,廣水市殯儀館工作人員答覆新京報記者稱,目前,所有骨灰只能入公墓或者寄存,「現在政府政策是這樣的,我們只是政策的落實者。」

記者瞭解到,3月20日之前,隨州市未強製實行火化政策,在鄉村,大部分老人仍然習慣土葬。

一位隨州市民表示,在隨州市區,居民們對去世後火葬及入公墓接受程度較高,但在鄉鎮和農村,老年人們對火葬和入公墓較為抗拒。他曾就火葬及入公墓問過身邊人的意見,「大家都很不讚同,年青人覺得給自己增加了壓力,鄉鎮的老年人怕火葬。」

一位受訪的廣水市長嶺鎮居民稱,在當地,有不少老人已經備好了土棺材,土葬仍然是當地的主流思想,有的老人懼怕火葬。

一位當地基層幹部告訴新京報記者,在3月20日新規生效之前,市里的人火葬的多一些,但在農村,基本上都是土葬,村里的山上,有各家的祖墳,誰家有人不在了,會葬到祖墳里。

廣水市某村村幹部吳紅麗沒有印像有人把親人埋進耕地中的,「我們這裏地少,人均一畝左右,大家對耕地都很珍惜」,墳地一般集中在山上,之前,有發生過外村人想要埋在本村的山上,與村里人發生爭執的事。

3月20日,做了二十多年殯葬生意的盧美霞把做好了尚未賣出的棺材收起來,把自家的棺材鋪子關了。

今年1月,她和同行們收到了官方的信息,要他們做好準備,清掉手裡賸餘的貨,3月20日,隨州市境內所有的棺材店一律閉店。

過去的二十年,盧美霞這家不大的棺材鋪子,生意多來自附近的村鎮,一個棺材定價基本在兩千元左右,如果有人提出更多的定製要求,價格還能再高一些。

3月20日之後,盧美霞沒了營生,只能在家閑坐,村里沒有田種,她自覺年紀大了,「去外頭打工也沒人要了。」

盧美霞的舅舅在新政實施不久後去世,她提前為舅舅準備了棺材,但最終也沒有用到,舅舅的遺體被火化,之後葬在公墓中。與入公墓配套的,是在盧美霞看來格外冷清的白事,過去,白事在村里辦,搭棚子,吹吹打打,宴請同村人,現在,「不讓大操大辦了」,儀式被放在殯儀館舉行。

殯葬改革「三步走」

在一些隨州人的語境里,隨州的殯葬改革工作,目前儼然成為當地的頭等大事。

5月11日,隨州市民政局工作人員解釋,隨州的殯葬改革是跟隨國務院《殯葬管理條例》和《湖北省殯葬管理辦法》,這樣的改革在各地都在進行。

這位工作人員稱,「殯葬改革並不是突然來的,市、鎮、村三級公墓的建設已經鋪了很長時間了。」

據隨州市政府網站,隨州殯葬改革採取「三步走」的步驟來推進:第一步,2021年省政府將隨州市全域劃定為火葬區,市「兩辦」印發《關於推進殯葬改革的實施意見》;第二步,將2022年、2023年定為「殯葬設施建設年」,全部建成縣、鎮、村三級公益性公墓;第三步,從2024年3月20日零時起,全市全域實施遺體火化政策,骨灰全部安葬到公墓。

「政策需要有一段時間去理解和適應,但我們的確是按照國務院和省級的法規政策來執行的。」這位工作人員說。

隨州市殯葬協會會長邵榮波在接受當地媒體採訪時回憶,上世紀七十年代至本世紀初的一段時間里,隨州實行過殯葬改革,在部分區域實施火葬,但最終由於各種因素,改革進展緩慢。

記者瞭解到,在歷史上,隨州曾經把下轄區域劃分為火葬區和土葬區,火葬區包括主城區及一些街道,而包括廣水市全域都在原有的土葬區。而在這次改革中,隨州市決定不管是平原還是山區,實施全域火葬「一刀切」。

隨州市政府網站專門建立了殯葬改革專題,並用相關內容來介紹此次殯葬改革的背景:我市喪葬舊俗影響深遠,私自土葬、散埋亂葬、骨灰裝棺再葬現象十分普遍,土葬用地趨於緊張,生態環境遭到破壞,祭祀山火時有發生,喪事活動講排場、比闊氣的現象給群眾造成極大負擔。

隨州市政府在《隨州市殯葬改革政策問答》中稱:多年以來,由於傳統習俗根深蒂固,殯葬設施建設不足,很多火葬區的居民和非火葬區的居民相互攀比,親人去世後也暗中進行土葬,或是火化後骨灰裝棺再葬,全市原有火葬區火化率只有40%左右,遠低於全省平均水平。從我市以往殯葬管理情況看,分步實施難度大、效果差。如果我市採取先平原、後山區的方式推進全域火葬政策,因部分鄉鎮既有平原又有山區,無法精準劃分範圍。如果分步推進,可能發生火葬區遺體私自運往土葬區造墳安葬的情形。

湖北省民政廳一位工作人員介紹,在湖北省的江漢平原,火葬已經推廣了十幾年,隨州地處山區丘陵,經濟相對不發達,此前一直不具備進行殯葬改革的條件,「1997年,國家就頒布了《殯葬管理條例》,直到今年,當地經過了很多努力,做了很多保障措施,才正式開始實施。」

《隨州市殯葬改革政策問答》還提及,2020年十一屆省委第七輪巡視反饋,隨州市存在殯葬服務基礎設施建設不足、殯葬服務公益性不強、殯葬改革推進緩慢、殯葬執法力量薄弱、火葬區調整劃分與經濟社會發展不相適應等問題,與省內市州的差距越來越大。與隨州相鄰的所有縣(市),除個別地方正在啟動外,都已全部實行了全域火葬政策。

基層幹部犯了難

「一刀切」改革,曾經的土葬區被劃分為火葬區,每一個層級的幹部們都面臨著巨大挑戰。

廣水市某村黨支書袁永義做了幾十年基層幹部,也在殯葬改革面前犯了難。

今年1月,他依照上級政府要求,開始向村民們宣傳隨州市殯葬改革政策,廣水市也曾就殯葬改革對全市人民發了一封信,袁永義和同事們將這封信挨家挨戶發放,村民群裡也同步一份,以確保外出打工的人能看得到。

袁永義說,他和同事們用各種辦法做了政策解讀,但仍然挨了不少罵。

「群眾的思想工作難做,幾千年的風俗習慣,肯定不是說改就改的。」村幹部們的工作量大大增加,為了避免政策執行之初有人「偷偷摸摸往山上埋」,村幹部們定時在村中摸排,一旦有人去世,立刻派兩個村幹部到逝者家中,從火化到入公墓,一路監督跟隨。

提起村里的殯葬改革工作,吳紅麗也止不住歎氣,做了十多年村幹部,被選舉為村委會主任時,大家都說她心腸好,到了今年,她和村幹部們都被村民們指著鼻子罵。一個村幹部入戶輔助喪屬處理後事時,卻被老百姓從家裡趕了出來。

廣水市洛店鎮鎮級公墓。 圖源:隨州日報廣水市洛店鎮鎮級公墓。 圖源:隨州日報

3月19日晚,吳紅麗聽說有家裡的老人「下了鋪」,根據習俗,在隨州農村,彌留之際的老人會被子女從床上抬到地上,人要去世在最接近土地的地方。

這是殯改文件生效後村里第一位過世的老人,吳紅麗憂心得睡不著覺,她和同事們需要在老人去世後第一時間抵達喪屬家中,做好村民的工作,幫助聯繫鎮上的殯儀服務中心,運來冰棺,並等待喪屬辦完喪事後,將遺體送去殯儀館火化、最後入公墓。

那天晚上,吳紅麗的同事到了喪屬家中,但被喪屬從家中趕了出來。

即使用各種方式勸服了這家的兒子兒媳,老人最終火葬,入了公墓,但吳紅麗仍感到工作分外難做。

吳紅麗記得,大約在2022年,她從上級接到了殯葬改革的消息,回到村里,先開村兩委會,再開黨員群眾代表會,通知貼在村委會門口,小廣場和公廁牆上,村民們不願貼到自家牆上,「人家覺得晦氣。」哪怕是貼在公共場所,通知也不時會被撕掉。

袁永義的家中有將近90歲的老母親,老母親也希望百年後能入土為安。在外,他做群眾的工作,回到家,他得做母親工作,「我只能說現在人家都在執行,也不是只針對誰。」

袁永義所在村子的公墓建於去年春天,村民們沒有鬧太大意見,讓他鬆了一口氣,其他已經在進行公墓建設的村莊遇到了各種阻礙,「建哪兒也不行,有的村公墓換了好幾個地方。」

公墓成為矛盾焦點

據隨州當地媒體消息,為更好實施殯葬改革,近三年各縣市區共投資2.7億元建成縣鎮村三級公益性公墓。公墓收取公墓建設成本費和一次性收取20年管理維護費,兩項費用一次繳清。初步核算,村級公益性公墓單穴一般不超過3000元,鎮級公益性公墓單穴一般不超過4000元,縣級公益性公墓單穴一般不超過10000元。

袁永義所在村子公墓定價為:雙人墓2600元,單人墓2000元。廣水市另有出台 「五免一獎」惠民殯葬政策。免除遺體接運到市殯儀館單程費用、遺體消毒費、平板爐火化費。根據家屬需求減免3日內冰櫃雪藏費、一年內骨灰寄存費。

隨州市某村村民拍下了本村公墓。 受訪者供圖隨州市某村村民拍下了本村公墓。 受訪者供圖

廣水市下轄某鎮工作人員告訴新京報記者,鎮一級公墓單人墓穴2600元,雙人墓穴3200元,管20年,一次性收清,為了最大限度消解群眾的不理解,「我們鎮決定前三年作為過渡期,對進公墓的喪屬不收取費用。」

這位工作人員介紹,公益性公墓建設由廣水市民政局統籌,將公墓修建的款項撥到鄉鎮,鄉鎮再將資金撥到村里。

袁永義記得,2023年春天,他們村修起了佔地一畝左右、有60個墓穴的村一級公益性公墓,由村委會負責招標,第三方機構建設,建設完成後還會進行驗收。

公墓建設以村級為主體,村委會聯繫第三方,修建完成後需要經鎮、市兩級驗收,如果不合要求,會勒令整改,只有合格後,才會將資金撥付到位,「比如,墓穴必須使用天然大理石,能夠保證長期存放幾十年不變,每個公墓必須有綠化要植樹,另外,必須修建排水系統,還需要修建圍欄,設立指示牌,做好公路等配套設施等等。」

鎮一級的殯儀服務中心設有可供弔唁的場地,「喪屬可以根據自己的意願,選擇在家裡或者在殯儀服務中心辦告別儀式。」

除此之外,村幹部也將負責未來村一級公墓的管理工作,吳紅麗說,目前村里的公墓由村委會管理,「平時要經常去看看,清清雜草」。

也有村民對公墓的環境不滿意。張東的族人在五一期間去世,他所在的村莊也建好了公墓,據張東提供的影片,公墓環境簡陋,周圍長有不少雜草,他擔心再過幾個月,連祭祖都找不到具體位置。

一位當地村民告訴新京報記者,村里修的公墓「就用園林綠網圍了一圈算牆,一個半米見方小檯子放先人,周邊雜樹雜草也不除,整體環境沒辦法接受。」另一位村民形容公墓是「一片荒山,幾個水泥坑。」

有人在社交網絡上發出公墓照片,一米見方的公墓中尚有積水,有受訪者稱,一到下雨天,就會有水漫入墓穴中。

袁永義聽說了一些地方的公墓下雨天會積水,他曾特地在雨天去查看過,「我們村的公墓修在山上,還可以。」

當地村民拍攝的公墓雨天積水的照片。 受訪者供圖當地村民拍攝的公墓雨天積水的照片。 受訪者供圖

做了近兩個月工作,吳紅麗得出結論,真正的矛盾點在入公墓上,吳紅麗所在的村莊,公益性公墓的價格單人墓近3000元,雙人墓超過3000元,「這對農村人來說,不是一筆小數目。」為了把殯葬改革的工作做下去,村里把公墓費用免去了,「也是沒辦法,我們也想問家屬收錢的,收不來,沒人願意交錢。」

吳紅麗說,在他們村,老人們一年能拿一千多元的養老金,想要拿到這筆錢,還需要連續多年在60歲之前每年交兩百多元的養老保險。一個老人兩年的養老金,才能買得起一塊公墓。

進行公墓建設時,佔用的是村集體用地,村委會花了將近五萬元徵地,現在,又得墊上購買公墓的錢,吳紅麗感到擔憂,村委會的債越欠越多,村里人口多,每年去世的人也多,沒幾年就會把公墓佔滿,之後怎麼辦呢?「之前給我們的建議是,用這批買公墓的錢建下一批公墓,但現在錢根本收不上來。」

「改革的大方向是對的,但要注意方式方法」

隨州的殯葬改革引發了輿論關注。湖北省民政廳一位工作人員回應新京報記者稱,目前,省民政廳也正在關注此事,後續,當地官方也會積極回應。

上述工作人員稱,省民政廳已經派出工作組到當地調研,「當地的工作方向是沒有問題的,殯葬改革從1956年由中央提出,隨州的殯葬改革在全省來說都是落後的,在執行政策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一些問題,但大方向是沒有錯的。」

這位工作人員認為,老百姓的心中都有一杆秤,「肯定很多人是支持的,我們經常接到電話,說有人亂埋亂葬,這個地方本來經濟就落後,好不容易搞一個這樣的事,我們擔心政府會頂不住壓力倒退。」

廣水市下轄鎮一位工作人員說,按照隨州市以往的習俗,辦白事至少要花六七千元,「需要挖墓穴,請至少4個抬棺的人,購買棺材,這麼算下來,火葬要比土葬慳錢。」

儘管面對了許多難題,吳紅麗也承認,火葬及入公墓也有優點,往年清明,村幹部們整日整夜不敢闔眼,隨州多丘陵,墳地大多建在山上,山中多林木,市里每年都有因為燒紙而釀成的火災事故,村幹部們排班巡邏,盡最大力氣防止火災發生。

吳紅麗算了一筆賬,如果要實行土葬,除了買棺材,還得有八到十個人抬棺,抬棺人不能是本家人,得僱人,再加上挖墓穴的錢,要一到兩萬元。還要搭棚子擺席,也要萬把塊。吳紅麗說,上面下來要求,不讓葬禮大操大辦,「其實村民們是接受的,之前為了充面子、讓別人覺得自己有孝心,有一部分人是需要咬著牙撐場面的,村里大多數人條件都沒那麼好。」

北京師範大學社會學院教授、社會學與社會工作系主任董磊明多年來從事農村社會學研究,他認為,殯葬改革的大方向是對的,但要注意方式方法。堅持節地生態,堅持為群眾提供公益性殯葬服務,都值得提倡。問題出在很多地方的殯葬改革過於激進,出現了違背群眾意願,違規採取強製措施的情況。「政策導向的倡導火化、生態節地安葬是沒問題的。地方政府需要在政策宣傳貫徹上下好工夫,讓群眾先理解,才能逐步獲得支持。」

據國務院1997年頒布,2012年修訂的《殯葬管理條例》,殯葬管理的方針是:積極地、有步驟地實行火葬,改革土葬,節約殯葬用地,革除喪葬陋俗,提倡文明節儉辦喪事。對於人口稠密、耕地較少、交通方便的地區,應當實行火葬;暫不具備條件實行火葬的地區,允許土葬。

董磊明說,國家層面從未要求強製入公墓。但是部分地方政府出於「標榜政績」的衝動,加之治理手段匱乏,習慣於用「一刀切」的方式作出強製要求。

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趙旭東曾對農村殯葬改革做過長時間觀察研究,他留意到了群眾與地方政府之間因為殯葬問題產生的一系列衝突,「殯葬涉及生死,涉及民眾的傳統觀念,我認為,地方政府應當在進行充分調研的前提下,再來進行政策製定。」

趙旭東能夠理解群眾們對殯葬改革之後產生的各種問題的擔憂,「除了最基本的傳統觀念問題,公墓建設是否能保證可持續,地方財政能否永久支持公益性公墓的建設,這些都是問題。」

趙旭東說,「如果強製要求整齊劃一,最後可能會帶來不太好的結果。從社會穩定的角度,改革應該是緩和的、漸進的。」

對於殯葬改革的未來發展,董磊明認為,一是堅持公益屬性,為群眾提供便捷經濟實惠的殯葬公共服務。二是在強調生態節地的同時,探索允許地方利用林草地、荒地安葬等方式,可以對安葬的面積、用材等進行規範。不搞入公墓「一刀切」。三是堅持加強頂層制度設計。相關部門要及時修訂殯葬行業行政法規,進一步細化殯葬領域的標準文件,讓基層有法可依。

5月11日,隨州市市委書記錢遠坤帶隊到廣水市調研並主持召開殯葬改革工作推進會,會議指出,移風易俗勢在必行,群眾工作務必做細,要積極穩妥、有力有序推進改革。

(周明、張東、袁永義、吳紅麗、盧美霞為化名)

新京報記者 李冰潔

實習生 黃馨悅

編輯 胡傑 校對 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