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機電商會光伏分會秘書長張森:以“產能過剩論”作打壓手段 是對中國光伏產業技術創新、降本增效努力的否定

近一段時間,國際輿論場上不斷出現有關“中國新能源產能過剩”的論調。

光伏產品是受到“產能過剩”爭議最早也是最多的新能源產品之一,但在多年的持續發展中,中國光伏已經在多方面取得了國際領先地位。當前光伏產能情況究竟如何?從產品出海到企業投資出海,光伏產業經曆了怎樣的變化?如何應對當前存在的貿易摩擦風險?針對這些問題,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專訪了中國機電進出口商會光伏分會秘書長張森。

張森表示,光伏價格和供需波動是正常現象,最終會由市場調節去逐步化解,不能以此來判定中國光伏產品“產能過剩”,這種論調實質上是部分國家對中國光伏產業的打壓手段。在全球共同應對氣候變化和綠色轉型的背景下,優質產能的供給還遠遠不夠。隨著國際貿易摩擦不斷增加,越來越多的中國光伏企業正在迎來出海2.0階段,選擇通過更廣範圍的海外佈局建廠,減少貿易壁壘風險,通過本土化生產,逐漸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國光伏·服務全球”的國際化企業全球佈局。

張森。資料圖張森。資料圖

優質產能還有很大需求

《21世紀》:近期國際輿論以中國“產能過剩”為話題進行炒作,主要集中在新能源汽車、光伏、電池等幾個方面,我們看到目前光伏產能也在經曆著“優質產能擴大”和“落後產能出清”並存的局面,中國光伏產能的實際情況是怎樣的?

張森:光伏產業在中國的發展大概有二三十年,最早就是主要供應歐洲市場,而且從2011年開始,歐洲就發起過貿易救濟調查,例如雙反調查,所謂“產能過剩”問題在當時也提出過。直到2013年,中歐達成協議,中國的光伏企業只需遵守價格底線和規模上限,就可以避免繳納歐盟的高額反傾銷關稅。

之後到2018年9月恢復了自由貿易,從2019年—2023年之間,在歐洲能源緊缺的背景下,中國實際上用高質量、高效率、價格實惠的新能源產品供給了這片市場,為歐洲的可再生能源轉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歐洲的下遊用戶和消費者是受益方。

也是在這個過程中發現,歐洲沒有像中國這麼規模龐大的市場應用場景以及完整的產業鏈條,同時歐洲的用工、用水、用電、土地等要素成本較高,導致歐洲光伏製造商與中國光伏企業的生產成本差距逐漸拉大。

粗略估算,中國光伏企業生產的光伏板,成本可能是在0.1美元/瓦左右。但是歐洲企業的生產成本大概0.2美元/瓦左右,美國還要更高,生產成本應該是在0.25~0.3美元/瓦左右。

需要注意的是,歐洲的光伏需求在2022年出現暴增,為了滿足高漲的下遊需求,多晶矽、矽片、電池片等上遊原材料以及一些輔材輔料的價格都在上漲。但由於上下遊供給存在時間差,導致短期內出現供大於求,從下半年才開始出現了價格下降,從終端組件一直往上延伸到矽片、矽料等原材料,全球的產業鏈都有這樣的問題。

而且在曆史上,光伏價格的波動、供需關係的錯配也時常會出現,階段性的價格波動是非常普遍的。但總體來看,近十年的產業鏈,不管是單個產品的價格,還是系統的成本,造價都下降了超過90%。

國際能源署之前預測,到2030年全球光伏累計裝機量有望達1721GW,到2050年將進一步增加至4670GW。因為按照全球的綠色能源轉型目標,目前的優質光伏產能想要供給全球市場還是遠遠不夠的。

所謂的優質產能也是動態變化的,比如前兩年光伏行業主流的產品還是PECR電池,從去年到今年,PECR電池產能占到了市場供應的70%。到了今年,行業都預判TOPCon這種效率更高的產品技術路線到今年底會佔據70%以上的市場,之後可能還會再出現新產品扭轉市場的局面。這些技術更新也都是為了讓產品效率更高、成本更低,從而實現更大範圍的應用推廣。

所以,要客觀看待當前的階段性供需錯配,中國光伏這兩年要通過市場化競爭和降本增效,把落後的產能淘汰掉,這也是現在國家正大力提倡推廣的高質量發展的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會出現階段性供大於求的行業陣痛,也是市場淘汰和洗牌的一種正常商業行為。不光是在光伏行業,以前的傳統行業也是如此,都是通過市場化競爭和國際市場的接軌,才能不斷地提升本行業的企業質量。

價格下降得益於技術創新與規模效應

《21世紀》:光伏組件價格下降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如果目前國際輿論場上以低價作為“產能過剩”的衡量指標,是否會影響到先進技術的快速普及?

張森:這一方面是因為中國光伏產業和光伏企業在降本增效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在研發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資金,讓產品逐漸從300w發展到現在700w~800w的組件,同樣的面積和重量,單瓦的價格至少是成倍地下降。

另一方面,主要的光伏組件成本下降,是為了將來讓光伏發電站的成本造價降下來。因為光伏組件大概占到發電系統的成本構成的50%以上。如果把占比最高產品的價格打下來,從投資的角度來講,建設光伏電站肯定是更划算的,而且成本回收週期也會縮短。

整體上來看,通過多年的技術研發和降本增效,最終的目的就是推動全球的綠色能源轉型。“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用來形容光伏產品是非常恰當的,因為過去認為光伏屬於奢侈品,發電成本和火電相比不具備性價比,不具備大規模推廣和應用的條件。從2014年左右開始,國內光伏市場就大規模地展開。當時國家要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製定了一些相關的政策,再加上國內相關的配套產業鏈蓬勃發展,使得光伏產業鏈的成本從長期來看都是往下走的。同時,也是因為產業鏈成本的快速下降,才得以讓光伏產品能夠在國內、國際市場上大規模應用,形成了規模效應,進一步推動了光伏產品價格的降低。

如果此時以“低價傾銷、產能過剩”來作為打擊中國光伏產業的手段,不僅是否定了這些年中國光伏產業在技術創新、降本增效上的努力,也會變相通過加征關稅等貿易壁壘抬高下遊消費者的購買和使用成本,尤其會對一些發展中國家的綠色轉型進程會造成阻礙。

《21世紀》:美國政府近期宣佈在原有對華301關稅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對自華進口的電動汽車、鋰電池、光伏電池等產品加征關稅,尤其是光伏電池的稅率將由25%提高到50%。此舉對中國光伏企業有何影響?

張森:過去十多年里,中國光伏遭遇了包括“雙反”“201”“301”“337”以及反規避調查等多重打壓手段。中國出口美國的光伏產品基本上處於停滯狀態,只有少量光伏雙面組件出口當地,總占比不到去年出口全球的0.2%。因此,美國進一步對華加征301關稅並沒有太大影響。不過,這反映了美國進一步打壓中國光伏企業的意圖,而且可能會形成不好的示範效應。

阻擋更有競爭力的光伏產品進入,其實也變相推高了當地市場下遊產品的消費價格。美國的高價組件再加上人工費用,成本可能要高出幾倍。一個結果就是美國可再生能源產品項目的大規模應用難以開展,會直接打消掉美國下遊消費者和進口商、項目開發商的積極性。

這樣做的另一層目的就是希望光伏企業到美國當地去投資設廠,拉動當地的光伏製造、稅收和就業。在此背景下,中國光伏企業的全球化進程進一步加快,已經從“全球賣”向“全球造”的發展方向轉變。

中國光伏產業進入大航海2.0時代

《21世紀》:中國光伏龍頭企業已不再局限於上市融資和產品出口,從去年以來頭部組件企業幾乎均宣佈了出海建廠的規劃。在你看來,現階段企業出海有哪些特點?

張森:總體上來講,中國的光伏產業已經進入到全球化的新階段。我個人認為中國光伏產業現在要進入到大航海的2.0時代。

第一次大航海出海,是在2011年~2014年之間,應對歐美雙反,在東南亞去佈局產能,進行產能的雙軌製戰略佈局。

現階段出現了全球化的要求,要把產能在歐洲、美國,甚至將來在墨西哥、拉美、非洲、中東都有佈局,雞蛋不能放在一個籃子裡,產能要進行全面開放、走向世界的過程。產能生產和市場要更加貼近,而且有一些市場的本土化要求還是比較高的,按照可持續發展角度來講,還是要到當地去佈局產能。

這需要考慮一個長遠的規劃,光伏、鋰電池、新能源電動車的發展和出海之路、國際化的趨勢是遠遠高於中國其他製造行業的。我們的投資不是盲目地往一個市場去紮,更多是要看到投資落到當地,看能否在當地進行長期的耕耘和發展,樹立自己在當地的市場品牌。

《21世紀》:中國光伏產業鏈目前依然是全球最具成本優勢的產業鏈,企業出海建廠是否會造成成本上升等問題,應如何平衡經濟賬?

張森:國內的完備產業鏈也是逐步發展起來的。早期光伏產業是“多頭在外”,原材料、生產設備和市場全在境外,正是因為這些方面受製,後來國家通過推動綠色轉型才逐漸扭轉局面。

後來在東南亞的投資,最早是以下遊的組件電池投資為主,隨著在東南亞投資的產能不斷擴大,整個產業鏈上遊產品以及其他配套的輔材、輔料也都向東南亞進行投資,跟著走出去了。

由此可見,到了2.0階段不再是最終端的產品和產線出海了,而是一個全產業鏈走出去的態勢。不光是在東南亞,未來在美國、歐洲可能也是逐漸從某個環節開始,逐步向上下遊延伸,要在當地市場形成自己的產業鏈佈局。

當然,成本上肯定是要比國內高的,因為在一定的時間節點之內,國外還不具備全產業鏈生產的規模化效應,企業也不完全適應當地的營商環境。建議在“走出去”的時候,可以形成一個上下遊產業鏈協同的抱團出海模式,而不是單個企業單打獨鬥。如果能夠形成一定產業鏈延伸走出去,對當地整個成本的下降也會做出不小的貢獻。

同時,企業需要密切關注國內外政策的變化,以便及時調整自身的戰略和運營模式。此外,通過加大研發投入,開發更高效、更低成本的光伏產品和技術,以應對設備老化帶來的產品質量和產能不足的問題,可以讓企業保持在全球市場上的競爭力。

(作者:繳翼飛,實習生林潤 編輯:李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