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豹貓戴上衛星定位頸圈,科研人員有了一些新發現

近日,位於北京市海澱區「三山五園」地區的北塢公園和中塢公園相繼發現了豹貓的身影。豹貓並非第一次出現在公眾視野中,2022年北京冬奧會舉辦期間,豹貓就曾神態自若地出現在北京冬奧會高山滑雪賽場區域,成為冬奧「最萌觀眾」。

去年,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羅述金及其貓科動物研究團隊為24只豹貓戴上了衛星定位頸圈。研究豹貓有何意義?他們有了那些新的發現?近日,羅述金向記者講述了豹貓的故事。

2021年2月在延慶出現的豹貓,背景是北京冬奧會高山滑雪賽場。受訪者供圖2021年2月在延慶出現的豹貓,背景是北京冬奧會高山滑雪賽場。受訪者供圖

由一份糞便開始的專項調查

在大眾印象中,豹貓通常在深山老林中出沒,它們夜遊「三山五園」的經歷讓大家發現,原來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離我們這麼近。

豹貓身形修長,體形似家貓,頭部有深褐色條紋,腿部和尾部有環紋,全身佈滿了像銅錢一樣的斑點,因此也被親切地稱為「錢貓」。它們主要棲息於山地林區和郊野灌叢等生境中,也喜歡在濕地、溪流等近水處活動。

羅述金介紹,豹貓是亞洲特有,且在亞洲分佈廣泛的小型野生貓科動物。它常常被與一種家貓——孟加拉貓混淆。由於孟加拉貓在歷史繁育過程中曾和豹貓雜交,所以保留了身上有斑點的性狀,被飼養者誤以為是豹貓,也給大眾造成了「豹貓可以養」的誤解,其實孟加拉貓絕大部分基因已經是家貓。

雖然豹貓在北京也一直有分佈,但在大約十年前,被拍到的影像非常少。「當時,豹貓在北京野外的照片只有兩張,一張是2011年左右由觀鳥者拍到的,一張是2017年野鴨湖監測科工作人員拍到的。」

羅述金研究貓科動物已有20多年,2017年在延慶山區徒步時,她偶然發現了一份貓科動物的糞便,「那個地點離住宅區不到1公里,有可能是家貓的糞便,但如果是豹貓留下的,就說明野生豹貓可以離人居環境非常近。」她將動物糞便帶回實驗室,通過DNA鑒定,她驚喜地發現那隻動物的確是豹貓。

也正是從那時起,羅述金開始對豹貓進行專項調查。2018年開始,她在延慶山區的一條徒步路線上佈設了幾台紅外相機,一個月後回收時,欣喜地發現拍到了兩張豹貓圖像,還是不同的個體,這讓她和團隊信心大增。

2021年2月,紅外相機拍到了背景環境為冬奧高山滑雪賽道的豹貓圖像。羅述金撰寫了題為《隱秘的奧運觀眾》的短文,與照片一起投到Science雜誌,並在2021年7月東京奧運會開幕當日發表。

2019年在延慶拍到的豹貓。受訪者供圖2019年在延慶拍到的豹貓。受訪者供圖

擴散的豹貓,或需更多生態廊道

豹貓在生態系統中有何重要性?保護它們對生物多樣性有什麼意義?

羅述金說,世界上大約有40種貓科動物,大型的如虎、豹、獅子,捕食鹿、野牛等有蹄類動物;中型的如猞猁,獵物是兔子等;小型的如豹貓,捕食老鼠、小鳥、野雞等。所有的貓科動物都是其所處生態系統中的頂級捕食者。豹貓雖然體型小,但也是頂級捕食者,它們的存在說明其所在的生態鏈是完整的。「所以有一種說法,認為豹貓是衡量一個地區生態系統的底線。」

近年來,豹貓研究逐漸由遠郊擴展至近郊。為了進一步探索豹貓的活動規律,羅述金團隊向北京市園林綠化局申請了特許捕獵證,並於去年首次大規模為豹貓佩戴衛星定位頸圈。戴上頸圈的24只豹貓分佈於延慶、懷柔、密雲、門頭溝、海澱、昌平6個區,覆蓋遠郊和近郊。

頸圈每小時對豹貓進行一次位置定位,它可以記錄豹貓的體溫,同時像運動手錶一樣記錄豹貓的活動量,讓科研人員更精準地掌握豹貓的狀態、生活習性和活動規律。根據這些數據,科研人員發現了一些有意思的現象。

以往,豹貓被認為是嚴格夜行性動物,趨避白天的人類活動。但綜合紅外相機調查和頸圈記錄,大家發現,在遠郊的深山中,豹貓在冬日中午12點至下午2點也較活躍,這體現了動物較強的適應性和靈活性。

豹貓頻頻出現在公眾視野中,是否意味著其種群數量不斷增加且向近郊擴散?羅述金認為,這可能代表著種群的擴大,也可能與近年來監測力度加大有關。「我們觀察到現象,形成假設,再通過多年的數據積累進行驗證。」

近期首次監測到豹貓出現的北塢公園和中塢公園,距離最近的大西山地區有數公里之遠,且被五環快速路阻隔,但在大西山與處於平原區的「三山五園」地區仍有多條生態廊道。

科研人員在調查中也發現,一些豹貓在七八個月大時就離開出生地,開啟「暴走」模式,向周邊擴散,尋找新的領地。旅程中偶有意外,比如有的豹貓過馬路時被車撞死。他們曾經觀察到一隻豹貓穿過了六環路,幸好在幾個小時後又平安折返,回歸山林棲息地。「我們希望這些數據可以為城市規劃做參考,讓動物有更多棲息空間,並打通綠地營造更多的遷徙廊道。」

2023年3月在延慶拍到的豹貓。受訪者供圖2023年3月在延慶拍到的豹貓。受訪者供圖

和豹貓「共處」

豹貓的擴散最終會使它們不可避免地進入人居環境。去年冬天,有媒體報導稱,房山一隻豹貓雪後下山覓食,咬死農戶37隻雞。調查發現,以往也存在豹貓因吃雞被村民報復性毒死或受困獸夾的情況。

「人和野生動物如何在城市和諧共處」是個永恒的話題,研究人員也希望借助調查尋找答案。

針對野生動物肇事,政府會給予補償。羅述金的團隊曾到丟雞的村子實地調查,他們注意到,遭遇豹貓殺雞的雞舍均存在安全漏洞,這些雞舍非常簡易,是半露天的或者有較大孔隙,只能防範家禽自己飛出去。但豹貓身形修長,善於攀爬跳躍,只要有個和它頭部差不多大的洞,它就能鑽進去。在她看來,人類無法「教育」野生動物不要偷雞,一個可行的途徑是搭建或加固雞舍,在不傷害豹貓的同時確保家禽安全,以此緩解村民和豹貓的矛盾。

團隊對豹貓食性的分析也發現,家禽並不是豹貓的主要食物。北京山區野生動物豐富,豹貓捕食家禽的原因在於其量大易捕。防止豹貓進入籠舍,豹貓就會回歸山林,捕獵天然獵物。

目前,北京綠隔地區公園強調「留野」和建設自然帶,保留植物群落的原生狀態,給小型野生動物、鳥類營造不被打擾的棲息地。羅述金認為這很重要,城市環境需要照顧到人和動物的需求,公園景觀不能只有整齊的花卉和草坪。「遊客可能會覺得留野區雜亂無章,但那裡的隱蔽環境恰恰滿足了動物的需求。隨著時代審美髮生改變,大家不僅會認同動物保護的理念,也會欣賞自然帶的原始野趣之美。」

針對調查中發現的問題,團隊正在形成報告和建議,將為野生動物主管部門和未來政策製定提供科學的數據和參考。

「豹貓逛公園」的新聞讓一些市民好奇,遇到了豹貓應該怎麼辦。近年來,羅述金偶爾在朋友圈發佈豹貓的照片,大家普遍有兩種反應,一種覺得豹貓兇猛,詢問其是否會攻擊人,一種覺得豹貓很可愛,想養。

「兩種態度都不合適。」在她看來,一個地區野生動物對人的態度,其實反映的正是當地的人對於野生動物的態度。如果動物面對人淡定平靜,說明這個地區的人對動物是友好的。人們很難在自然環境中看到豹貓,如果看到了,最好的態度就是置之不理,而非追逐、投喂。「和野生動物相處的原則是不傷害、不接近、不投喂。」

新京報記者 張璐

編輯 白爽 校對 陳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