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類型的IP受舞台劇青睞?

早在2013年,導演郭寶昌將電視劇《大宅門》搬上話劇舞台,由國家話劇院國家一級編劇劉深編劇,郭寶昌、李欣淩共同執導。這一年在上海,青年導演劉方祺改編並執導國內盜墓題材小說的領軍之作《盜墓筆記》,當年在沒有明星、不玩噱頭的前提下,《盜墓筆記》靠「最高還原」的方式,分別在全國十五城巡演,創下了三千多萬票房奇蹟。在隨後的兩年里,《盜墓筆記II:怒海沉沙》《盜墓筆記III:雲頂天宮》兩部續作相繼推出。2016年,借助《盜墓筆記》三部曲攢下的影響力,劉方祺帶著「筆記」的原班人馬再度將劉慈欣同名小說《三體》以中國科幻文學的視覺化呈現的方式搬上舞台。

音樂劇《覺醒年代》內容升級後五月再演。 

在此之後,IP改編之風開始席捲國內演出市場,也讓IP改編舞台劇的題材變得更為豐富多樣。IP改編不再拘泥於過往的網絡小說、知名影視作品,更多經典文學作品也逐漸成為IP改編的發力點。同樣,將舞台劇IP改編成電影搬上大銀幕的案例也不在少數,《驢得水》《夏洛特煩惱》《你好,瘋子!》《無名之輩》等作品都是這一賽道里的佼佼者。新京報記者專訪多位IP改編舞台劇的創作者,在他們看來,IP改編舞台劇並非近年來才有的新生事物,只是早期IP概念沒有被發現與定義,但隨著演出行業市場化的日益繁榮,IP改編這一概念才被越發得到重視,隨即被提煉出來。「雖然有些IP改編舞台劇中的原IP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粉絲作為票房基礎,但並不意味著所有IP進行舞台劇改編都能收穫好的結果。」

新京報記者初步統計,五月除音樂劇《覺醒年代》外,還有改編自「天才捕手」同名真實故事,由青年導演張肖執導的原創本土全景沉浸互動劇場《大真探趙趕鵝2》,改編自著名作家李碧華同名小說,由蕭敬騰、張澤等演員主演的原創音樂劇《胭脂扣》,根據日本小說家太宰治同名中篇小說改編,白舉綱、劉令飛領銜主演的音樂劇《人間失格》,以及中國國家話劇院經典劇目《大宅門》等多部IP改編舞台劇作品。

音樂劇《人間失格》由白舉綱、劉令飛領銜主演。

而在未來三個月內,北京舞台還將上演多部此類作品,包括現象級爆款電影官方授權改編的同名音樂劇《消失的她》,法語原版音樂劇《巴黎聖母院》,根據作家馮唐暢銷小說《北京,北京》改編的話劇《春風十里不如你》,改編自同名熱門電影《唐人街探案1》劇場版,根據沈從文同名原著小說改編的環境式音樂話劇《邊城》,阿加莎·基斯蒂的代表作倫敦西岸原版話劇《無人生還》,改編自芥川龍之介同名小說《羅生門》。

IP改編作品的類型眾多,市場上反饋熱烈的類型具體有哪些?不同類型的改編會有哪些難點?新京報記者對此做了梳理。

小說類:需在文學中提煉「戲劇性」

2024年3月30日晚,上海美琪大戲院里座無虛席,當舞台劇《繁花》第一季迎來百場紀念演出,原著小說作者金宇澄也在台下見證了《繁花》百場之夜。隨著年初王家衛導演的電視劇《繁花》熱播,上海這座城市也隨著一場突如其來的「繁花熱」掀起了一陣文旅熱潮,這也助力了舞台劇《繁花》在觀眾心中的熱度持續升溫。

舞台劇《繁花》由馬俊豐執導,特邀《蔣公的面子》編劇、南京大學文學院青年教師溫方伊擔綱編劇,一眾上海籍演員主演。第一、二季作品分別於2018年、2021年完成首演,被稱為「嘈嘈切切的弄堂史詩,層層疊疊的煙火傳奇」。

金宇澄在接受新京報採訪時表示,文學和戲劇不同,因為其本身能給出的戲劇性不多,也就特別難改編。「我記得王家衛導演跟我講,你這個小說沒有任何影視傾向。溫方伊改編的時候,我也是樂觀其成的心情。尤其是我也很好奇,一個50後的老頭子的東西,居然被80後、90後的團隊改編,他們能夠在這樣一個老傢伙的文字裡面找到他們的動力,讓《繁花》作為戲劇的一種新的狀態,我也覺得這個小說特別有生命力。」

舞台劇版《繁花》市場反響也很熱烈。

據瞭解,此次在美琪大戲院舉行的《繁花》百場·第一季,早在1月8日,開票28分鐘票房即破100萬元、3小時票房過200萬元、八場演出後再加兩場,第一季紀念演出自此也創造了「票房神話」。而隨著《繁花》第二季在上海大劇院收官,從2018年至今《繁花》第一、二季累計演出場次已達112場。按照計劃,《繁花》第三季將於2024年下半年進行劇本孵化、開展演員遴選,2025年首演。早在項目之初,《繁花》便定下「舞台連續劇」的創作概念,以三季的體量完成小說的舞台演繹。導演馬俊豐認為,連演是《繁花》最合適的打開方式,「第三季誕生後,觀眾一天之內看完三季,便可參與一場真正的《繁花》盛宴。」

在距離上海不遠的南京,由王婷婷導演、改編自蔡崇達同名非虛構散文集的詩意現實主義話劇《皮囊》2024年全國巡演(上半年)在南京保利大劇院收官,本輪巡演共走過十座城市,自首演以來該劇已演出四十場。與《繁花》所展現的上海九十年代的地域美學相類似,《皮囊》也是一部極具地方特色的作品,作者蔡崇達將他的家鄉福建省泉州市的漁業小鎮東石,以及親人、玩伴與他在那裡的成長歷程,凝結成了《皮囊》中的14篇散文。

《皮囊》改編成舞台劇有一定難度。

2022年,《皮囊》被首次改編成同名話劇,從文字與想像中出發,以戲劇的形式重塑故鄉小鎮,直面成長命題,受到了極大的關注。該劇製作人周丹介紹,《皮囊》從小說改編話劇的難點在於,原著的14篇散文大部分之間缺乏較強的情節關聯,戲劇性也相對較弱。

幾經考量,編劇最終選擇了其中引發較多共鳴的「蓋房子」作為貫穿全劇的主線,並通過這一核心事件串聯起原著中的諸多人物,以核心家庭的人物為主,外圍親戚鄰居、玩伴為輔,塑造群像感。《皮囊》在北京演出後,有觀眾認為,話劇《皮囊》很好地把握了原著的理念,甚至根據這些理念去創作新的內容來豐滿情節,並在其中融入原著中諸多人生體悟的句子,這一切促使最終的舞台呈現有了與原著截然不同的質感。

除上述兩部作品外,近年來由各類小說IP改編而成的舞台劇數不勝數,比較為人熟知的,如北京鼓樓西戲劇製作的「劉震雲舞台三部曲」《一句頂一萬句》《我不是潘金蓮》《一日三秋》;陝西人藝改編自陝西本土作家榮獲茅盾文學獎的文學巨著《白鹿原》《主角》《平凡的世界》;梁曉聲茅盾文學獎作品改編的話劇《人世間》等。各類改編自懸疑劇作家東野圭吾同名小說的舞台劇有《迴廊亭殺人事件》《解憂雜貨鋪》,音樂劇《白夜行》《信》《小說》《嫌疑人X的獻身》等。

影視類:高人氣基礎上精細化舞台

2001年,電視劇《大宅門》在央視首登螢屏,一舉創下收視率神話,成為國民級大劇。這段深宅大院里的往事,已是一代人心中的經典。十二年後,由中國國家話劇院國家一級編劇劉深編劇,郭寶昌、李欣淩共同執導,中國國家話劇院創排的話劇版《大宅門》誕生,將七十多集的電視劇《大宅門》濃縮成160分鐘的話劇。

當年劇中集結了國家話劇院演員劉威、朱媛媛、雷恪生、劉佩琦以及特邀演員斯琴高娃擔任主角。同時,還創造了「戲未排完,票先售罄」的奇蹟。2006年,該劇進行了首次複排,此時複排導演已由白皓天、李任擔任。在話劇《大宅門》誕生的十餘年里,該劇巡演以北京為起點,足跡遍佈全國各大城市,無論走到哪裡,均一票難求,早已成為中國戲劇現象級的名劇。而隨著2023年郭寶昌的離世,《大宅門》無論在螢幕間還是舞台之上,已成為「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之經典。

《大宅門》無論是電視劇版還是舞台板,都是觀眾心中的經典作品

另一邊,2017年至2020年,懸疑推理小說作家紫金陳的「懸疑三部曲」——《無證之罪》《隱秘的角落》(原著名《壞小孩》)《沉默的真相》先後被改編成網劇,三部作品均憑藉內容口碑和一路走高的劇集熱度成為了年度爆款,這些IP改編劇的成功也引發了業內人士的重點關注,大家迫切尋找下一個能再次掀起討論熱潮的懸疑IP作品,而在音樂劇領域,隨著這些作品的爆火,創作者正在等待時機蓄勢待發。

2021年,在網劇《隱秘的角落》《沉默的真相》推出一年後,由紫金陳授權華語原創音樂劇品牌——繆時客音樂劇,將同名音樂劇在原著基礎上進行改編後接連公演,此後兩部音樂劇輪番在全國巡演,截至目前演出場次均超過200場。借助IP改編的市場反饋優勢,2023年,繆時客再度連續推出《獵罪圖鑒》《嫌疑人X的獻身》由網劇改編而來的音樂劇作品,僅僅一年時間,《獵罪圖鑒》已完成百場演出。除音樂劇外,2023年,鼓樓西戲劇也將《壞小孩》搬上話劇舞台,讓《隱秘的角落》熱播三年後,以另外一種形式延續了作品的生命力,呈現出一部不同於小說原著以及網劇和音樂劇改編的全新舞台劇作品。

音樂劇《獵罪圖鑒》由同名熱門網劇改編。

而近期最為觀眾津津樂道的IP改編作品則是音樂劇《覺醒年代》。2021年,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之際,一部主旋律、重大題材影視作品《覺醒年代》掀起一股收視熱潮。借助超人氣的口碑,與該作品在年輕觀眾心中打下的堅實基礎,2023年,這部現象級影視IP以43集電視劇原版作為底本被改編成音樂劇,以舞台為呈現載體,再塑經典。

音樂劇《覺醒年代》在保留電視劇版鮮活的人物刻畫、浪漫的敘事語言同時,將三十餘首原創音樂貫穿始終,在演出50餘場後,2024年為了舞台呈現得更精益求精,主創團隊對演出進行了深度打磨與提升,對內容、音樂、舞美進行了全面升級。舞美上運用了多媒體技術結合多變的舞台場景切換,生動再現了革命先驅者們衝破黑暗、尋路光明的堅定意志,詮釋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歷史和人民的必然選擇。觀眾表示,因為電視劇大火所以專門來看音樂劇,由於內容呈現形式的不同,他們覺得音樂劇版比電視劇版距離觀眾更近,劇中角色的表演就在眼前,顯得很親切。

而除上述作品外,近幾年通過知名電影改編的舞台劇作品還有——根據奉俊昊導演同名南韓電影改編的舞台劇《寄生蟲》,以及根據日本作家山田宗樹代表作、中島哲導演的同名電影改編的話劇《被嫌棄的鬆子的一生》等。

動漫及其他類:作品打開新消費場景

除以上由小說與影視IP改編而來的作品外,還有一大批由遊戲IP轉化而來的舞台作品在市場上反饋熱烈,它們正在與年輕觀眾發生著奇特的化學反應。此類IP的改編,早在2015年便有先例,其中較有影響力的便是改編自國產單機遊戲《仙劍奇俠傳》的同名舞台劇。在數字IP文化盛行的今天,年輕觀眾在這一領域有了更多新選擇,2023年由保利演藝和王者榮耀聯手打造的《摘星辰》,便是對數字IP與文化藝術相結合的一次探索。

《摘星辰》是一個數字IP與藝術結合的案例。

遊戲與動漫密不可分。今年5月初,一部改編自現象級同名國漫IP的音樂劇《雄獅少年》粵語版在廣州大劇院上演。該劇以粵語為線,醒獅為題,二者作為嶺南文化的重要符號,在音樂劇中被賦予了新的生命和活力。

可以說,近些年IP開發的類型越來越多樣,它們從各種各樣的內容與形式中走出來,被改編成舞台劇,走進觀眾視野。去年十月,改編自知名播客節目「故事FM」中三則真實愛情故事的環境式音樂故事劇場《真愛酒館》,在北京大麥新空間駐演,這部作品承載了大麥「當然有戲」廠牌在內容創作和新空間運營上的諸多創新嘗試,同時將戲劇內容和更多消費場景相結合,實現了新空間的高效運營。

而今年上半年在年輕觀眾中人氣頗高的全景沉浸式戲劇《大真探趙趕鵝2》,在北京開啟了駐場演出。這部作品改編自「天才捕手」同名真實故事《大真探趙趕鵝》,創作者從原著小說中的真實案件取材,提出全景沉浸新概念。去年3月,《大真探趙趕鵝1》一經推出即成爆款,該劇在北京駐演四個月取得人氣、票房雙豐收。時隔一年後,《大真探趙趕鵝2》集結了原班金牌主創,進一步豐富了劇情和角色設定,融合探案、懸疑、喜劇、京味兒等多種元素,帶領觀眾在沉浸式體驗中感受到職業劇的魅力。憑藉此劇,製作人周丹、趙海春,也首獲靜安現代戲劇穀「壹戲劇大賞」在2024年新設的「年度最佳製作人」獎。

新京報記者 劉臻

編輯 田偲妮

校對 翟永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