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個月、149.2公里,門頭溝縣級以上水毀公路重建完成

曆時8個月,門頭溝區道路救災恢復重建工程在5月底全部完成。

5月24日,記者從北京市交通委門頭溝公路分局瞭解到,本次恢復重建共涉及28條縣級以上公路,恢復重建里程149.2公里,點段數量1082個。路基抗衝刷能力、橋樑過水能力、抗地質災害能力等全面提升。

青白口橋修復完成,目前已通車。新京報記者 王貴彬 攝青白口橋修復完成,目前已通車。新京報記者 王貴彬 攝

汛期前全面完工,重建公路亮相

今天上午,記者來到109國道門頭溝段,重新修建完成的公路已正式亮相,與遭遇水災前相比,道路的平整度有了明顯提升。

記者從北京市交通委門頭溝公路分局瞭解到,歷經8個月的持續作業,門頭溝區的水毀公路或改造拓寬或延伸貫通,在近日迎來整體「上新」,道路質量上了一個層次。

在109國道,機械設備飽和式投入,嶄新的瀝青路面重現眼前;在234國道,建設團隊嚴格把控工程質量,全新的混凝土擋牆消除了滑坡的安全隱患;在永定河之上,新的青白口橋比老橋結構強度更高、過水面積更大,泄洪能力大幅提升。

記者瞭解到,為了保證恢復重建工程在今年汛期前全面完工,交通部門和建設單位克服了多種不利因素,持續施工,累計投入勞務人員3500人、機械500台套。

「項目多、工期緊、任務重,容不得半點兒耽擱。」門頭溝公路分局工程管理高高長趙鑫告訴記者,項目建設每一天都跑出了「加速度」,門頭溝公路分局定期或不定期進行檢查監督,確保恢復重建任務高質量按期完成。

據悉,恢復重建工程涉及路基填方116萬方、挖方94萬方,下擋牆修復64萬方,上邊坡防護28萬平方米,瀝青混凝土攤鋪55萬平方米,重建橋樑9座。

其中,損壞程度較輕、對群眾生產生活影響較大的魯坨路、上燕路、108國道京昆線等8個項目,門頭溝公路分局對重建提出「加速設計施工、一次性恢復到位」的要求,於2023年12月底完工。109國道、234國道等受損較嚴重的20個項目,門頭溝公路分局要求施工作業「標準統一、形象統一、資料統一、質量創優、安全可控」,於2024年5月底完工。

5月24日,車輛從青白口橋上駛過。新京報記者 王貴彬 攝5月24日,車輛從青白口橋上駛過。新京報記者 王貴彬 攝

新建橋樑行洪、抗災能力更強

109國道上有許多道路在去年的水災中損毀嚴重,此次修復進行了全面重建或提升,其中,青白口橋就是一處重建的典型橋樑。

在大山中綿延的109國道為山區國道沿溪線,道路多次跨越永定河,加之部分橋樑建設較早,標準較低,此次水毀橋樑災損病害較為嚴重。

原青白口橋是一座鋼筋混凝土簡支整體現澆板梁橋,始建於1964年,全長107米、寬8米,橋面淨寬7米。在去年的水災中,原橋擴大基礎被衝刷破壞,部分墩柱整體下沉,呈現V字形破壞。

北京建工養護集團八公路處副經理高玉龍告訴記者,為了增加重建後的防災韌性,新建青白口橋全長增至127米,全寬增至11米,跨徑由8米增加至30米,極大提升橋樑過水能力。橋樑基礎由擴大基礎調整為嵌岩灌注樁基礎,樁深最大達18米,增強了基礎行洪穩定性。

重建的青白口橋已在本月實現主體完工通車。

青白口橋下,河水流過。新京報記者 王貴彬 攝青白口橋下,河水流過。新京報記者 王貴彬 攝

公路性能、防災韌性全面提升

除了道路平整度、外觀等一些能看得見的改變,這一批公路修復項目建成後,門頭溝山區公路防災韌性也將實現全面提升。

首先是路基抗衝刷能力提升。在此次修復中,路基擋牆由漿砌片石改為混凝土澆築,加大下擋牆埋深,大幅度降低洪水對路基的衝刷影響。

同時,橋樑過水能力和公路抗地質災害能力得到提升。新建青白口橋等公路橋樑9座,加跨增加過水斷面,擴大基礎改為樁基礎,山區橋樑結合漫水橋設計,實現洪水過後橋樑主體結構完好。採取削坡、清除危岩、增加防護網、設置柔性攔擋等措施,有效降低崩塌、落石等地質災害對公路的不利影響。

此外,山區公路的急彎處路基性能也得到提升。原109國道傍山而建,水毀點位多半幅路基被衝毀。為增強急彎處道路的整體性能,增大河道行洪斷面,採用結構化路基形式恢復重建,位於法城口以東河道較窄處,新建結構化路基60米,充分提升道路安全性和穩定性。

下一步,門頭溝公路分局將進入山區公路「三年全面提升」階段,在提升道路通行條件的同時,致力於提高防護標準,增強防洪抗災能力,織密路網密度,推進安全韌性建設,使門頭溝公路全面恢復重建至災前水平。

新京報記者 裴劍飛

編輯 白爽 校對 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