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鑄牢共同體 中華一家親)興安盟紅城小學特色課:籽籽同心、石榴花開

中新網烏蘭浩特6月25日電 題:興安盟紅城小學特色課:籽籽同心、石榴花開

中新網記者 楊程晨 葛艾寧

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紅城小學始建於1932年,距今已有92年的歷史。紅城,是小學所在地烏蘭浩特這座城市在蒙古語中的意涵。

中新網記者24日參加「鑄牢共同體 中華一家親」主題宣傳活動走入學校,正逢該校一些興趣班課程社團開課。

書法創作、剪紙藝術、民族舞蹈、服裝設計等各式內容在校園各個角落展開。多年來,該小學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貫穿於立德樹人、辦學治校的全過程,以「紅心教育」為理念開設國學精粹、經典誦讀、石榴園實景教學等42種特色課,推行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教學。

五年級的王藝霏剛剛完成她的蒙古文字書法作品,她身旁同學書寫著漢字書法,兩幅作品表達的是同一意涵:籽籽同心、石榴花開。

蒙古族女孩王藝霏(右二)剛剛完成她的蒙古文字書法作品,她身旁同學書寫著漢字書法,兩幅作品表達的是同一意涵:籽籽同心、石榴花開。中新網記者 楊程晨 攝

從二年級接觸書法的王藝霏先從蒙古文字的毛筆書寫開始學習,然後逐步涉獵兩種文字的書法寫作。「楷體漢字的毛筆書寫對我來說更難。漢字雖然每個字的繁簡不一樣,但大小不能相差太遠。寫一個字的時候,心裡還要想著這幅作品的其他漢字。字和字等齊了,作品才好看。」

小小年紀的蒙古族女孩從書法寫作中感受到心境的平和,即便離開興趣班課堂,她也會在家中拿出筆墨。

距離書法桌不遠的服裝設計課堂,同樣五年級的伊麗娜正拿著自己設計的服裝作品及設計樣圖向記者們展示。服裝以藍色為主色調,下身紗裙,上身則為花紋藍布,領口、袖口、腰間搭配紅色燙金圖案。

她介紹,上衣採用蒙古族服飾的傳統面料,暗紋設計取自民族元素,袖口選擇了漢服較大且寬鬆的設計,領口、袖口和腰帶的圖案也是來自漢服,下身紗裙則是跟現代服飾進行了結合。

伊麗娜的服裝設計作品結合了蒙古族傳統服飾和漢服元素。中新網記者 楊程晨 攝伊麗娜的服裝設計作品結合了蒙古族傳統服飾和漢服元素。中新網記者 楊程晨 攝

她的設計靈感一方面是受特色課堂上專業老師們的引導,另一方面是被互聯網上各式作品啟發。「網上有很多好看的衣服都是‘混搭風’。」伊麗娜說,「我希望長大以後,能真的有機會穿上它。」

走入紅城小學教學樓一樓,一段激昂的蒙古族音樂吸引記者們駐足。舞蹈教室內,老師康秀梅正帶領孩子們排練蒙古族舞蹈。一曲跳罷,孩子們或蹲或坐,康秀梅對著鏡子一一糾正動作。

從2019年進入紅城小學帶舞蹈班,康老師的學生分佈於六個年級。「基本功的練習是傳統舞蹈啟蒙學習階段最重要的事。」她說,因為平日裡接觸短影片,孩子們更容易喜歡上現代舞、街舞、拉丁舞。她設置課程時也會兼顧民族舞蹈與現代舞蹈,「我們今年剛演出的一個節目,就是跳的現代舞蹈。」

6月24日,記者參加「鑄牢共同體 中華一家親」主題宣傳活動走入興安盟紅城小學,正逢該校一些興趣班課程社團開課。圖為康秀梅帶領孩子們在舞蹈教室排練。中新網記者 楊程晨 攝

中央民族大學舞蹈學院院長薑鐵紅領銜的蒙古族舞蹈《奔騰》近日在互聯網走紅,康老師和孩子們也都有留意。康秀梅說,年青人喜歡蒙古族傳統舞蹈是因為「舞姿配上音樂顯得尤其霸氣」。

對於學習舞蹈的孩子們,康秀梅多以培養課外興趣為目的。紅城小學以特色課程聞名興安盟遠近,不少在各個興趣班培育出愛好的學子,畢業後選擇了在藝術道路上繼續學習。

「在少兒舞蹈的階段,就是要讓孩子們廣泛接觸各個類別的舞蹈,一個是讓坐在教室里的他們活動活動筋骨;另一個是,在這個年齡段接觸各個民族的文化,對他們將來一定是有幫助的。」康秀梅說。(完)

【編輯:曹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