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評】德國副總理訪華,傳遞中德攜手反對保護主義的積極信號

中國網特約研究員 劉晨

6月21—23日,德國副總理兼經濟和氣候保護部長哈貝克訪問中國,這是其上任以來首次到訪中國。哈貝克不僅是今年繼德國總理朔爾茨之後又一位訪華的德國政要,更是自歐盟宣佈對中國電動汽車徵收高額關稅以來首位訪問中國的歐洲高層官員。哈貝克此訪,意在穩定局面、避免中歐貿易摩擦升級,深化中德經貿聯繫,向外界釋放出中德攜手反對貿易保護主義的積極信號。

一是調和中歐電動汽車產業矛盾。2023年10月,歐盟在沒有成員國和業界申請的情況下,對中國電動汽車發起反補貼調查且在調查過程中存在不當做法,違反了世界貿易組織規則。6月12日,歐委會宣佈自7月4日起對原產於中國的電動汽車加征17.4%到38.1%不等的臨時反補貼稅。德國對歐盟做法持反對意見,呼籲中歐雙方通過對話在11月2日關稅正式生效前找到「友好解決方案」。哈貝克有意充當中歐間的「調解人」,他在訪前曾會見歐盟貿易專員東姆布洛夫斯基(ValdisDombrovskis),強調「關稅總是最後且最糟糕的解決方案」,呼籲歐盟立即同中國進行談判,避免中歐陷入「關稅競賽」。

訪問期間,哈貝克於6月22日先後與中國國家發展改革委主任鄭柵潔、商務部部長王文濤、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金壯龍進行會談,再次重申德國不讚同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徵收高額關稅的立場,稱德國將向歐委會轉達中方關於通過對話解決問題的提議,期待中歐雙方以建設性態度,通過協商談判,找到符合世貿組織規範的解決方案。22日當晚,王文濤通過影片會議的方式與東布羅夫斯基斯就歐盟對華電動汽車反補貼調查案啟動磋商。

二是穩定中德經貿關係。哈貝克曾一度鼓吹德國對華「過度依賴」,直言「如果企業有意分散市場,政府樂意幫忙」,並通過收緊德企海外投資擔保,打擊中小型企業來華投資的積極性。在保護主義的逆風下,中德經貿關係受到一定衝擊。今年第一季度,中德進出口貿易額皆有所下滑,德國亦自食苦果。2024年第一季度,德國國內生產總值僅小幅增長0.2%,哈貝克所在綠黨在6月歐洲議會選舉中也遭遇「滑鐵盧」。哈貝克深刻認識到中德經貿關係的重要性,此訪不僅攜德國工業聯合會(BDI)及德國汽車零部件供應商、金屬加工商以及太陽能初創企業等中小型企業代表訪華,還前往上海、杭州兩地,參觀寶馬汽車研發中心和電商巨頭阿里巴巴的總部,稱當前經濟全球化遭受外部因素干擾,但中國作為生產基地、創新中心、採購和銷售市場對德國企業仍至關重要,釋放出德國扭轉「降低對華依賴」的微妙信號,顯示德國有意進一步穩定和深化雙邊經貿關係、提振德國經濟。

三是深化中德綠色低碳合作。哈貝克與中方一道認真落實中德雙方領導人重要共識,啟動中德氣候變化和綠色轉型對話合作機制首次高級別對話並簽署《關於成立中德工業減碳工作組的聯合意向聲明》,稱中國在推進可再生能源發展方面成就令人矚目,強調德國願與中方一道加強協作,在可再生能源消納、智能電網發展、零碳低碳產品生產等具體領域,進一步探索合作空間,將中德綠色合作提高到新的水平。訪問達成系列重要成果,既敲定中德能效工作組2024年工作計劃和《落實〈中德循環經濟和資源效率對話行動計劃〉的近期活動要點》,也在中德氣候變化和綠色轉型對話合作機制框架內成立了中德工業減碳工作組並啟動綠色轉型中的中德省州合作和中德重點領域能效提升示範項目合作,進一步探索中德綠色合作新範式,尋找更多合作機遇。

歐盟擬徵收畸高關稅,打壓中國電動汽車產業發展,是典型的貿易保護主義措施。哈貝克此訪一反往常對華強硬態度,積極傳遞支持經濟全球化、貿易自由化的重要信號,顯示德以自身經驗證明加強合作並不意味著風險,而貿易保護主義只會帶來「雙輸」甚至「多輸」結果。

正如哈貝克所言,中德都是全球化的支持者和受益者,期待德國繼續在歐盟內部發揮積極作用,推動中歐相向而行,為雙方企業深化互利合作,營造開放公平的競爭環境,推動中歐在良性競爭中擴大合作、實現共贏。(作者係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編審:高霈寧 蔣新宇 張豔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