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國·沿著大運河看安徽|宿州博物館的這面牆「一眼千年」

中安在線、中安新聞客戶端訊 宿州,因運河而生,跨運河而建,隨運河的發展而繁榮,隨運河的興衰而變遷。6月25日,由安徽省委網信辦、安徽省文物局主辦的「何以中國·沿著大運河看安徽」系列網絡傳播活動走進宿州市博物館,探秘隋唐大運河的前世今生。

宿州市博物館三樓,將發掘遺址搬進展廳,一面牆便是「一眼千年」。千年大運河的地層剖面被「掛」在走廊牆面。五十多米長、四米高的剖面圖,猶如一幅巨型「壁畫」,從歷史的幽光里走出,訴說著大運河昔日的榮光。

隋唐大運河遺址剖面 黃洋洋/攝隋唐大運河遺址剖面 黃洋洋/攝

「宿州博物館內展示的隋唐大運河遺址剖面是目前國內最為完整、長度最長、時代跨度最大的運河河道剖面。」宿州市博物館副館長高雷向記者介紹。

那麼,在河道中提取剖面,是怎麼做到的呢?

高雷介紹,這個過程就像是往河道剖面上貼了一張膏藥,當你把膏藥揭下來時,河道剖面上的淤土和沉積物也會被粘在膏藥上。實際上,這張膏藥是用特製的膠水與紗布製成的,揭取後,還要經過清洗、殺菌、脫鹽、脫酸、陰乾等多道程序,最後製成的河道剖面展品可以保存數十年之久。

由於剖面尺寸巨大,施工人員提前將其以長方形單元分割成許多個小塊,並逐一編號,再一塊塊抬進展廳,根據編號將其重新粘連合體安裝上牆,力求讓觀眾看到「原汁原味」的隋唐大運河遺址地層剖面。河道剖面上粗糙的泥沙淤積層,及其夾雜著的石塊、瓦礫、陶瓷片、動物骨骼等,生動地展示了埋藏在運河河道里的時間「密碼」,無聲地訴說著大運河的歷史變遷。

「此剖面的揭取展示,是不可移動文物與博物館陳列展示的一次探索,使觀眾在博物館內可以感受考古現場,對大運河的歷史文化研究、保護傳承利用以及促進地方文化旅遊的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高雷說。(記者 張賢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