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貴州丨地博「頂流」養成記

已到下午時分,貴州省地質博物館(以下簡稱貴州地博)停車場內仍有大巴陸續停進。「熱鬧情況是常態。」貴州地博副館長陸光穎列出幾個數據:最高峰時日接待流量達到萬人規模,開館三年接待超200萬人次,四成是外地遊客。「有人把它作為入黔首站,甚至為它專程而來。」

小朋友們有序排隊進入貴州省地質博物館。人民網 龍章榆攝小朋友們有序排隊進入貴州省地質博物館。人民網 龍章榆攝

各地地質類博物館的觀眾多為專業人士,常被貼上「小眾」標籤。年輕的貴州地博何以吸引大眾,成功出圈?

走進館內序廳,106平方米、目前可知自然產出面積最大的原版海百合化石,讓遊客的腳步停了下來。「這樣重量級別的藏品有很多。」陸光穎說,館內收集了古生物化石、岩石類、礦物晶體類標本以及文化物件等藏品,數量超3萬件。

在貴州省地質博物館,遊客正在參觀遊覽。人民網記者 翁奇羽攝在貴州省地質博物館,遊客正在參觀遊覽。人民網記者 翁奇羽攝

「2億多年前貴州是‘海的世界’,如今是‘山的王國’,通過完善藏品體系,我們將地下珍貴‘家底’分類呈現,讓藏品有亮點、有看頭,才能吸引遊客目光。」陸光穎說。

有看頭,還要看得懂。貴州是全球喀斯特發育最典型、最複雜、景觀類型最豐富的地區之一。「喀斯特地貌究竟是什麼?」踏入等比例還原的模擬溶洞中,站上五屏聯動的立體大屏前,在一段地質演變科普影片的加持下,觀眾徐青青的疑惑得到解答,「地面崎嶇不平,地下溶洞密佈,這就是貴州的‘地質世界’……」

在貴州省地質博物館,遊客正在參觀遊覽。人民網記者 翁奇羽攝在貴州省地質博物館,遊客正在參觀遊覽。人民網記者 翁奇羽攝

地質類學科包含地理、氣象、地質、化學等,普通觀眾看懂並不容易。貴州地博創新藏品的敘事方式,通過3D展示、VR體驗、實地模擬等方式讓藏品活起來、會說話,更加親近觀眾。

會運營流量,還要能保持留量。在一份罕見的梁氏關嶺魚龍懷孕標本旁,不少遊客駐足拍照。貴州地博科技研究部負責人郝家栩分享了一個有趣案例:如何通過化石辨別貴州龍的性別?通過懷孕龍化石的發掘、清理,就能收集更多差異信息。「根據大量研究數據,目前已能通過化石的骨骼特徵分辨貴州龍的雌雄。」

在貴州省地質博物館,修復師正在修復化石。人民網記者 翁奇羽攝在貴州省地質博物館,修復師正在修復化石。人民網記者 翁奇羽攝

「地質藏品里蘊含著大量珍貴信息,加強研究能服務科學和經濟社會發展,更能讓觀眾有更多精神文化收穫。」郝家栩說,基於大量藏品,貴州地博建立古生物、礦產等類目的研究體系,不斷用新成果豐富館藏內涵。館里的故事常講常新,「網紅」才能變成「長紅」。

臨近傍晚,越來越多遊客參觀完畢,準備出館時,發現還有驚喜。在負一層的出口旁,主題圖書館、主題餐廳及文創商店依次排列。

「結合館藏靈感,我們開發19個系列、200餘款文創產品,既有高大上的輕奢珠寶、數字產品,也有接地氣的休閑食品、辦公文具、日用百貨。」陸光穎說,博物館不能高高在上,要通過打造開放文化空間、創新文化產品,更加主動融入城市公共空間,貼近公眾文化生活,打造一個「沒有圍牆」的博物館。

貴州省地質博物館的公共文化區域一角。人民網記者 翁奇羽攝貴州省地質博物館的公共文化區域一角。人民網記者 翁奇羽攝

完善館藏體系、加強基礎研究、推進活化利用、突出教育功能……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持續推動博物館事業高質量發展,博物館建設更完善、更成體系,一大批行業博物館、專題博物館、高校博物館、社區博物館和貴州地博一樣,「活」起來、「火」起來。

「搶抓機遇,發揮貴州自然資源和文化優勢,會更進一步處理好保護、管理、研究、利用之間關係,讓博物館在推動文化繁榮、服務美好生活、促進文明互鑒等方面發揮更大作為。」陸光穎說。(王韜、趙靜、翁奇羽、郝萍、汪曉波、龍章榆、塗敏、高華、陳潔泉、陽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