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衡水鍾靈秀

順運河一路南下,來到大運河冀魯交界的衡水。

運河並不流經衡水市區,而是一路自北向南依次穿過衡水東區的阜城縣、景縣和故城縣。其中,故城縣運河段11公里和景縣運河段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段。著名的「千年運河第一灣」便在故城縣內。大運河故城段全長75.122公里,運河從這裏進入山東德州。

在景縣,255米的華家口夯土險工依舊牢牢佇立;在故城,六座鄭口挑水壩一字排開,抵禦「運河第一灣」的巨大考驗;運河畔,近300年歷史的甘陵書院內琅琅讀書聲不斷,彙聚運河文風,培養一代代的運河學子。

一件最珍貴寶貝竟在台北故宮

說起「尋寶」,故城縣文物局負責人薑玉嶺脫口而出:「故城縣出土了兩件國家一級文物。」

這兩件文物均屬唐朝,一件是唐龍朔三年(公元663年)的四面佛造像,其每面雕刻的佛像工藝完美精湛,藝術風格透露出盛唐時人們的審美意識。另一件是唐代白釉鳳首蓋貼花皮囊壺,拱形提梁、短流,鳳首形壺蓋與壺身為分體式,釉色白中泛青,釉面平整光潤,系唐代邢窯精品。

這些寶物的背後,蘊藏著大運河發展史,折射出大運河是溝通遊牧文化與農耕文化之間的重要橋樑。東漢末年,曹操主持開通了多條北方運河,其中的白溝經過了今天的故城縣一帶,流經故城縣域的清涼江曾是白溝的一部分。至隋代,隋煬帝開永濟渠,流經今故城縣南部,是對白溝的改道。永濟渠一經開通,便成為河北漕運大動脈。這些珍貴的故城文物,正是經由永濟渠被帶到今天的故城縣的。

說到這兒,薑玉嶺又提到一件並不在本地的「寶貝」——明代《水程圖》。《水程圖》繪製於明萬曆年間,與故城縣新縣治搬遷的時間接近,如今收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水程圖》用畫作方式直觀展現了當年的運河風貌。其中,在《鄭家口》一圖中,大樹鬱鬱蔥蔥,房屋或隱或現;在《故城縣》一圖中,民居沿大運河鱗次櫛比,隱隱可見遠處城樓,對岸則是山東梁家莊驛。

隨著對運河文化的不斷挖掘,一個個小型類博物館出現在運河沿岸。在景縣華家口運河文化展館,墩子、蓑衣、豆腐挑子……各種民間收集來的運河老物件兒擺進展館。「景縣十八怪」更是引起參觀者好奇。「家鄉土語學不來」「找塊石頭百裡外」等民間「怪」俗,其實都藏著運河的影子。

去年,故城縣的衛陽博物館正式落成,創辦人劉石營花了40年收集文物,其中不少都與運河有關。兩件重量分別為100斤和80斤的鐵墜砣鏽跡斑斑,活像兩隻大號滅火器,引起大家好奇,紛紛猜測其用途。「這相當於當年船隻臨時停靠的‘手刹’。如果長時間停船靠岸,船上會用錨索,而臨時停船,就將鐵墜扔進河裡。漕運鼎盛時期咱們這兒運河碼頭林立,臨時停靠的船隻可不少。」

另一件民國時期的墨盒更與運河密切相關。墨盒蓋子中央用隸書寫著「整理海河委員會總務處」,上款是「直隸故城整理運河分處成立紀念」。

一項古人智慧依然煥發光芒

來到景縣安陵鎮華家口夯土險工時,日近正午,陽光亮晃晃灑在河面、村莊和綠樹上。道路靜悄悄,河水安流,歲月靜好。這份寧靜離不開華家口夯土險工的建設,以及百年前古人的智慧與辛勞。

「咱這兒水好啊,農民管這種太陽曬過的水叫‘陽水’,富含營養,用運河水灌溉的小麥,畝產能有1500斤!」景縣安陵鎮副鎮長王忠新自豪地說,麥收已經結束,地裡是齊刷刷的金黃麥茬。馬上要進行秋糧夏種,三夏時期正是地裡要水的裉節兒,汩汩運河水流進田間,就像幾百年來一樣,默默地滋養著兩岸土地。

常年跟運河打交道,沿岸人民早就摸熟了運河的脾氣。因南北河道存在高差,為保證運河通航及沿河安全,河北段運河挖出眾多彎道,僅在景縣就拐了36道彎。但水流在轉彎處仍有較強衝擊力,易造成決口,華家口段正是這種情況。較近的兩次水災分別發生於1870年和1894年,危害極大,有的村莊被整個衝走。而自清宣統三年(1911年)險工修成後,百餘年來,河水再未跨出彎道一步。

這樣神奇的工程如何修建?遠遠望去,河道彎度最大處明顯有一段顏色不同,彷彿為河道貼上了一塊緩衝墊。

齊向前介紹,華家口夯土險工全長255米,全部位於這個彎道的圓弧處,頂寬13米,全段高5.8米至6.7米不等。下層深色部分為基礎,採用壩基抗滑木樁施工工藝,攻入浸油的鬆木梅花樁,上鋪毛石作為墊層。上層能看出層次分明的紋理結構,這是用了三七灰土加上糯米漿調製的特別材料,在墊層上逐層夯築,每層寬1.8米至2米,高18釐米至20釐米。

奠基、夯疊完成後,再在最外層的外坡、頂部以素土夯實,加上一層「保護殼」。這樣層層夯築的糯米壩非常堅固。據說古代驗收工程時,弓箭手在50米外開強弓射壩,箭射中彈回,壩體不留痕跡,才算合格。

華家口夯土險工兼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世界文化遺產點,完整保存了當時的施工材料、工藝特徵,是中國古代利用夯土技術建設水利設施的實物證據,更是運河文化的重要載體。

一排柳樹竟是運河守護神

夕陽西下,連接著冀魯兩地的鄭口運河大橋邊很熱鬧,這裏已經成為村民的休閑中心。往西看,運河大堤上的六座挑水壩順序排開。從航拍圖中可以看到,南運河在這裏出現了一個大大的「U」型彎,這裏就是「千年運河第一灣」。薑玉嶺說,運河流經此處水快彎急,為防止漫堤決口,故城人民發明了抗水護堤的「龍尾埽」(「埽」即指護堤堵口的方式,一般是用柳樹的樹頭與樹幹、秫秸等捆紮而成)。清雍正年間,直隸總督李衛號召民眾廣植柳樹護堤,每逢大水,砍斷柳樹的樹頭,一半樹頭樹身結捆倒掛,緩衝水流衝刷。驚濤拍岸,狀似龍尾在水,故稱「龍尾埽」。1934年,以「龍尾埽」的原理,村民在原險工舊壩處修建了六座挑水壩。

這六處挑水壩功能各不一樣,由遠及近,前兩處和後兩處是順水壩,顧名思義就是運河水流湍急時,順水壩利用帶有弧度的壩體來緩解水流衝擊力,同時將水流向下遊的方向指引,減緩水流對大堤的衝擊力。而第三處壩體是尖角形,第四處壩體是引水壩,也略帶一些弧度。「水流接觸到引水壩後又被彈回河裡,並與河中的水形成回流,衝刷河底的淤泥,最終起到淤灘固堤的作用。」故城縣文聯秘書長周冉說。

長堤險工,抑息狂瀾。這處水工設施之精妙令人拍案。鄭口挑水壩是京杭大運河全線少有的沒有設計者與設計圖,完全依靠沿岸百姓智慧建設的水工遺存。當年劈樹護堤的古柳也繁衍生長到了第五代,岸邊一排排大柳樹枝繁葉茂。一輩輩運河人就和這留根活樹的古柳一樣,代代守護著「千年運河第一灣」。

答一份清光緒小學的畢業試卷

琅琅讀書聲響起,恍然有時光交錯之感。甘陵書院創建於清雍正五年(1727年),距今已有近300年的歷史了。作為曾經的故城縣三大書院之一,這裏培養了一代又一代的運河學子,如今,故城中心小學坐落於此。

語文老師張春霞說,7年前學校正式開設相關校本課程,包括《禮》《孝》《信》等,對應一二年級、三四年級和五六年級的孩子。同學們最感興趣的當屬百餘年前的考卷。

打開一份清光緒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直隸故城縣高等小學堂的畢業試卷,題目難度著實不小。其中包括國文題、算學題、歷史題、地理題、格致題五大類,共21道小題。歷史題會問到「元太祖時諸王分封何處?其中某國最為強大?」地理題則考「中國全國航路共有幾支?某支歷經某地?」格致題更是讓小學子們「詳言蛙之生長次序並繪圖以明之」。衡水地區的教育水平之高,當時便可見一斑。

走在甘陵書院舊址,依稀可見當年學宮氣派。周冉介紹,書院的建築很講究,前出廊廈,四梁八柱,九檁架構,恢宏大氣,有記載云:「故城諸建製簡陋,唯學宮恢宏合宜。」說明故城地區對教育的高度重視。故城因運河而生,因運河而興。運河除了帶來繁榮的商業,更帶來了富足的精神文化。歷史上,故城各家以教育出優秀子女為榮;到了明清漕運鼎盛時期,故城的進士數量更是衡水之最。

數百年後,大運河畔,昔日書院仍是教學之所,稚子讀書,清音朗朗,運河文風悠悠傳承。

吃一碗明朝的貢面

入巷聞書聲,匠坊留麥香。來到故城縣,一定要吃一碗細如發、白似雪的龍鳳貢面。這是運河給當地打下的飲食文化標記。

相傳,故城縣龍鳳貢面誕生於明朝,乾隆占士下江南時經過此地品嚐後,親賜「上用龍鬚鳳尾貢面」,自此龍鳳貢面聲名遠播。龍鳳貢面為什麼好吃?故城本地麥產區是運河灘河套地,盛產的硬質小麥筋性高,製麵時又加入了香油、蛋清等,能拉出細如髮絲的麵條。加上當年這裏的運河碼頭八方通衢、繁華富庶,行船商人闊綽,南來北往間便將這款貢面「帶火了」。

清晨7時,膳絲坊龍鳳貢面製作車間內,多位老師傅已經開始製作龍鳳貢面。從和麵開始每一步都很講究,和好的面要先盤成小腿粗細的大條,再盤成小條,經過分面、晾面共23道步驟,一份合格的龍鳳貢面才能完成。

膳絲坊龍鳳貢面創始人葉飛告訴記者一個製麵小竅門:每一道步驟完成後都要餳面,而每一步餳面的時間不一樣,要根據製作季節的溫度和濕度來判斷。「像今天這天氣,製作一份面大概需要24到26小時。」看了看天氣情況,葉飛立刻得出判斷。

葉飛是土生土長的故城人,2008年大學畢業後在天津從事餐飲行業,2014年返鄉時,積攢了6年餐飲行業經驗的他將目光鎖定了家鄉的龍鳳貢面。隨著一步步做大,最終有了自己的品牌,其廠房佔地5000多平方米,每批產量達到2000斤以上。他堅持使用老手藝,每個步驟純手工。「我們的貢面已經端上了北京一些高檔飯店的餐桌。今年我還要推短影片平台,也在辦銷往海外的資質,爭取讓越來越多的人嚐嚐故城縣的家鄉味道。」葉飛說。

運河文化已成為故城縣文旅商的重要名片。如今鄭口大橋旁的二道街正在建設,按照規劃這裏將建成集運河文化展示、綜合服務等功能於一體的歷史文化商業步行街,恢復古城歷史風貌、再現運河文化風情。

運河瑰寶

甘陵書院

鐵墜砣

民國時期的墨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