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貴州|「老手藝」上架直播間

拉出手機架、點亮補光燈,台江縣施洞鎮主道旁的一間小店裡,劉秀髮一家圍坐一起調試設備,準備開啟一場直播。

6月22日,劉秀髮與家人在調試直播設備。人民網記者 翁奇羽攝6月22日,劉秀髮與家人在調試直播設備。人民網記者 翁奇羽攝

63歲的劉秀髮是當地苗繡非遺傳承人。「記事起就在外婆的耳濡目染中學起苗繡。」她說,苗族沒有文字,本地苗族女生從小學刺繡,用針線將民族的傳說、歷史等繡在平常穿著的衣服上。

苗繡是必備的生活技能,是文化傳承,但不止如此。「25歲那年的姊妹節,一個法國遊客看中了我繡的衣服,跟到家裡來,花了6萬元錢買走。」劉秀髮說,從那時起,她深刻地意識到,苗繡還能成為一份產業。

由此,劉秀髮一面鑽研作品,一面開拓市場,專職做起了手工坊。伴隨著全國文化和旅遊產業的高速發展,手工坊生意蒸蒸日上,成為一家人的主要營生。

日子越過越好的同時,挑戰很快隨之而來。隨著各地同類產品加快上市,周邊市場趨於飽和,手工坊銷售方式不斷變化。「從遊客上門買、到送到周邊景區賣、再到輾轉多省到處展銷。」劉秀髮說,變化中就能看出銷售的壓力不斷增大。

6月22日,劉秀髮在家中刺繡。人民網記者 翁奇羽攝6月22日,劉秀髮在家中刺繡。人民網記者 翁奇羽攝

情況很快出現轉機。過去幾年,隨著互聯網發展,貴州持續在農村地區免費開展各類電商培訓,助力群眾「山貨」出山。家裡的後輩們參加相關培訓後,將劉秀髮的苗繡作品搬到了朋友圈、發進了短影片。

效果立竿見影。「不出門也能賣貨,網上的銷量很快佔了銷售總額的近六成,成為了主渠道。」劉秀髮說,靠著穩定的銷量,手工坊和80名農村繡娘建立聯結機制,「共同趕製訂單,大家一起增收。」

最近兩年,直播帶貨越來越火。2022年,一家人決定再趕一次新潮。在女兒和兒媳婦的幫助下,劉秀髮當上了「帶貨主播」。

新起的直播號銷量、流量數據並不是很好,觀眾最多時上百,少時一兩人。但對開直播,劉秀髮十分樂意,堅持到了至今。

6月22日,劉秀髮在鏡頭前介紹苗繡作品中的故事。人民網記者 翁奇羽攝6月22日,劉秀髮在鏡頭前介紹苗繡作品中的故事。人民網記者 翁奇羽攝

為什麼?「調好了,準備開播!」隨著屋內的一聲吆喝,一場直播開始了。直播間里,劉秀髮沒有推銷、沒有叫賣,只一邊低頭刺繡,一邊自顧自地嘮嗑,從圖案的淵源,嘮到服飾的特色。苗繡是產業,更是文化。「能把咱們苗繡的故事講給更多網民聽,比起賣出貨去更高興。」她說。(王韜、趙靜、翁奇羽、郝萍、汪曉波、龍章榆、陳潔泉、塗敏、陽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