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福大酒店》李清讓這個角色非黃軒莫屬|導演說

現實主義題材影片《來福大酒店》今日起在全國上映,電影由劉博文執導,黃軒、柳岩領銜主演,電影中討論的生死、親情以及個人成長等話題,引起了觀眾的共鳴。「來福大酒店」其實是個逼仄的小旅館,雖然是家普通小旅館,卻因為開在醫院旁邊,成了收納就醫的病患以及孤寡老人的「病友之家」。電影《來福大酒店》不是第一部討論生死的電影,但導演劉博文是最早把鏡頭對準這一議題的導演,「我對死亡會有好奇。」2019年,劉博文和編劇團隊在尋找選題時,發現各大核心城市的知名醫院周圍,都有類似於「生命島」的病友之家。有的人等待能「插隊」掛上號,有的等待出結果報告,有的則是日日夜夜地陪護……這些人因為看病從五湖四海集結到這裏,有生死離別,也有溫暖故事。

現實主義題材影片《來福大酒店》今日起在全國上映。

剛萌生這個創作想法時,生死命題在市場上是稀缺的。加上劉博文的創作興趣,他幾乎全身心投入其中。中間有過其他人帶著項目來找到他,但都被劉博文拒絕了。他只想盡全力把這件事情做好。後來,市場上陸陸續續出現相似題材的作品,不少作品甚至成為爆款,壓力接踵而至。即便如此,他也只想把這個項目完成。「有一年我也想過放棄,有一年感覺近在咫尺了,但又出現資金變動,能否正常開拍也是未知數,再加上外界環境大家都挺疲憊的,我甚至產生了不少自我懷疑。後來就覺得既然有了想做的事情,不能夠隨便放棄。」這些年,劉博文一直在做《來福大酒店》,他說,能將有意義的題材拍成電影,還能找到他心中的「不二人選」黃軒擔綱主演,加上很多劇組里人的支持,「就算一直在做這個項目,蟄伏了六年,但從來沒有後悔過。他希望電影能幫助觀眾探討,在當下應該怎樣更好、更盡興地生活。

以下是新京報記者與導演劉博文的對話

黃軒身上有不可替代的反差感

新京報:這次黃軒飾演的李清讓給觀眾很大的驚喜,你多次說這個角色非他莫屬,具體表現在哪裡?

劉博文:幾個層面的考慮,我們不希望電影里的大哥是同類化的,演員本身一定要有反差感,也希望觀眾一看到他並不會聯想到過往作品中的類似角色。黃軒本身身上就會有那種氣質,包括他過往的作品里,你能看到一種執拗,以及內心改不了的清澈底色。這種特質對李清讓來說非常重要,他有他的火力,他的堅持,他的執拗,但他的底色是真摯的,這個角色不正好就是黃軒身上的嗎?

導演說,黃軒飾演的李清讓有他的火力,他的堅持,他的執拗,但他的底色是真摯的。

新京報:如果黃軒不答應,你還會拍嗎?

劉博文:我會一直找他,一直堅持到他答應為止(笑),對這個角色來講,非黃軒莫屬,他身上有能夠讓觀眾迅速產生共情的能力,不管是創作的時候還是什麼時候,我們對劇本和角色的想像都是他。

新京報:拍攝過程中他給你帶來了哪些驚喜?

劉博文:從選角階段就有驚喜,黃軒老師以往給人的固有的印象大概是玉樹臨風、儒雅的形象,但他身上有很多其他角色的可能性,在創作過程中他也幫助我們加入了很多新鮮生動的細節。比如最後李清讓被警察追逐,說自己想回家的那個重場戲,黃軒做了很多努力,在開始就不斷調研、磨礪角色心理,用各種方式調動情緒,在一個最恰當的狀態中展現出真誠的表演,拍了一遍又一遍,真的給我們整個劇組很大的打動。

細節來自生活,這是細膩的力量

新京報:怎樣的契機讓柳岩出演來福大酒店的老闆娘馬小琳?

劉博文:我第一次見柳岩就覺得她和這個角色非常契合,當時去她的工作室,她坐在沙發下的地毯上,吃著麻辣燙,看到我們以後打個招呼,喊著「我馬上好」,接著吃完迅速來到工作的場合,把大家都招待得很好,就特別像一個忙忙叨叨的老闆娘,你會覺得她這個角色特別接地氣,也特別真實,她的表演也有很強的代入感。

導演劉博文認為,馬小琳這個角色特別接地氣,也特別真實,柳岩的表演也有很強的代入感。

新京報:影片的置景和構圖都挺有特色,現實生活中真的有來福大酒店嗎?

劉博文:主要場景是在東北大連。拍攝之前我們走訪了很多病友之家,在現實生活中得到了很多靈感,而真正類似的安寧服務旅館往往比電影里的更破舊。但我們不希望電影場景或是畫面給人壓抑感,還是希望能夠呈現生命力。所以我們做了一個搭建,不僅破除了真正旅館由於場地小不方便打燈、運鏡的困擾,另外我們希望影像概念是親近觀眾的,而不是懸浮的,所以在場景或者鏡頭設計上進行了一些提煉和美化。

新京報:《來福大酒店》講述的故事非常感人,這些情節有多少是來自現實?

劉博文:我們不是根據某一個故事改編的。因為走訪、考察了很多現實里的故事,再將這些細節融合到電影里。有很多都有共同點,也是每個人都會經歷的事情。比如單身老人如何度過他的晚年,我們在現實中瞭解了一些情況再放進故事。走訪過程中我們發現,病友之家的很多人確實是互幫互助,他們其樂融融,一起對抗生死。裡面病患攜帶的尼納特片,確實也在現實中存在,很多細節都來自生活,這是真實和細膩的力量。

《來福大酒店》很多細節都來自生活。

新京報:你希望通過這個故事給大家傳遞什麼?

劉博文:我們(現在)沒辦法親身感受死亡到底是什麼,真的到了那天,或許什麼都不知道。但我們有間接的經歷,會面對生老病死,會面對親人之間、好友之間的告別。既然這些終將到來,我們更多地要通過電影反觀,瞭解人究竟應該怎樣活在當下。例如電影里有一句台詞叫「死不可怕,可怕的是等死」,我覺得這是一種生活狀態和對生命的態度,我如何盡心而活,活在當下,希望電影能給大家力量,不錯過自己的每一分鐘。

新京報記者 周慧曉婉

編輯 吳龍珍

校對 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