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美德村,看六千年的侗族農耕文化煥發新活力

在黔東南從江縣的山間

藏著許多侗族人居住的村寨

美德村是其中一個

走進美德村

鱗次櫛比的吊腳樓映入眼簾

寨角處一棟榫卯結構的四層木樓

巍然聳立

這是一家叫做「雲上糧倉」的民宿

張傳輝、吳鳳英夫婦在這裏

打造了一間種子博物館

美德村繼承遠古稻作文明的根脈

一顆小小的穀物種子

其耕種歷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六千年前

雲上糧倉負責人 張傳輝(右一)

侗族人在歷史上經歷了多次遷徙

但一直以稻米為食

為了獲得更多更好的食物

侗族人使用「稻魚鴨共生」種養模式

魚和鴨在田里覓食,吃掉害蟲和雜草

同時魚和鴨的遊動為水稻鬆土

排泄物為水稻提供養分

稻、魚、鴨和諧共生

形成了一條特有的生物鏈

不過,由於現代農業方式的普及

侗族傳統的生產方式正面臨消亡

為了保護傳統穀種根脈

張傳輝夫婦決定在美德村

將侗族傳統的耕作方式延續下去

與此同時

雲上糧倉以傳承侗族文化為基礎

開發研學、田野調查、社會實踐等

鄉間旅遊模式

成為侗族文化對外宣傳的一個窗口

張傳輝妻子 吳鳳英(右一)

2020年

吳鳳英用400萬元訂單與農戶簽訂了

香禾糯稻老品種生態種植協議

帶領當地群眾共同致富 

如今

越來越多的遊客慕名而來

或自駕

或組團巡遊

美德村正煥發出無限的生機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