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網約車「空調費」之爭,平台不能袖手旁觀

「在平台打了幾次車,一半師傅不開空調。熱壞了,車又悶,下車就吐了」「氣溫超過37℃,司機不開空調開窗戶,又曬又熱像蒸爐」……近日,在社交平台上,「抽水」網約車不開空調的帖子很多。一些地方車內溫度高達40℃,不開空調著實讓乘客受不了,引發的爭議更大。

網約車「空調費」之爭不是個新話題。但近段時間以來,不少地方網約車運力飽和,司機收入下滑,「空調費」矛盾進一步凸顯。

一方面,高溫酷熱,又身處封閉的狹小空間,不開空調導致乘客的出行體驗受到嚴重影響。另一方面,司機也有自己的苦衷。不少司機表示,開空調每天至少增加20元的油錢,一個月就要600元,甚至高達1000多元。而且,「空調費」沒有來自平台或其他方面的補貼,全部由司機承擔。

站在公允的立場,誰都明白,哪怕乘客打的是特惠快車,司機為其提供一個清涼、舒適的乘車環境,也該是基本的服務配置。這就跟消費者去餐館吃飯,餐館有義務提供免費餐具一樣。

現實中,開不開空調,主動權看似掌握在司機手上。但「空調費」矛盾,本質上還是因為這一筆支出,在平台、司機和乘客三方之間,缺少一個透明合理的成本分擔機制。單方面指責司機並不合適。

因為在司機端,普遍面臨著不低的平台抽成。一筆訂單收入在扣除掉抽成之後,司機能拿到手的已經所剩無幾,自然會對每一筆支出精打細算,在油費等壓力下,司機自然能省一筆是一筆,缺少主動開空調的動力。

破解「空調費」引發的司乘紛爭,還是得平台站出來。作為連接司機和乘客的橋樑,平台掌握著訂單分配、抽成比例等規則的製定權,理應既重視乘客的出行體驗,也看到司機的難處,在成本分擔上主動作為,確保基本的服務配置不減價,也儘量減輕司機的負擔。

比如,不少司機「抽水」,拒開空調背後,是平台的抽成比例太高,且規則不透明,導致運價成本不斷擠壓司機的收入。對此,平台在明確抽成規則之外,是否可以進一步優化抽成機制,適度減輕司機的成本壓力?

另外,對在高溫天氣堅持服務的網約車司機,是否可以設置一定的獎勵機制,來激勵他們提供更優質的服務?對網約車司機的高溫補貼,是否可以常態化?

對平台來說,降低抽成或者獎補司機,確實會壓縮眼前的利潤。但平台應該意識到,網約車服務體驗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平台對乘客的「黏度」。此前就有媒體報導,「網約車越來越臭」。如果車內本就異味多,夏天打車又像蒸桑拿,乘車體驗如此糟糕,只會加劇用戶流失,最後受傷的還是平台。

在行業競爭內卷的局面下,平台哪怕降本增效,也不應該將矛盾轉移到司機和乘客端,讓他們為開不開空調而爭吵不休。如果平台有成本壓力,那退一步講,也不妨明確空調使用條件下的收費標準,讓消費者在打車時有自由選擇的餘地。

此前,不少地方都發出了網約車市場飽和的預警。在行業競爭加劇的背景下,網約車平台要想獲得持續的利潤增長,更應該提升服務質量,而不是降低服務標準和質量,面對司機端增長的成本壓力無動於衷。

不管怎麼說,「空調費」引發的司乘之爭,網約車平台不該袖手旁觀,要站在長遠發展的角度考慮,通過合理的成本分配、公開透明的定價機制,為司機減壓,也讓乘客的出行體驗得到基本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