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國|數字賦能,北京繪就一幅生生不息的運河畫卷

千年大運河,水脈亦文脈。流淌著的大運河,宛若一條時光軸,串聯起一處處歷史遺存和現代都市風光。大運河北京段全長82公里,流經昌平、海澱、西城、東城、朝陽、順義、通州七區。如今,北京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不斷提速,由北向南,白浮泉、萬壽寺、什刹海、玉河故道、永通橋、燃燈塔、大光樓、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設施……一顆顆明珠揭開面紗,串成了一幅熠熠生輝的京城運河圖。

5G、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虛擬現實、增強現實、北鬥導航、區塊鏈等前沿技術不斷取得新突破,為傳統文化挖掘、保護、傳承、活化、利用注入新鮮動能。今天,當新技術新應用與大運河相遇,數字賦能,智慧湧動,這幅「京城運河圖」愈加鮮活。

近年來,北京宣傳網信戰線深入挖掘大運河文化精神內核和時代價值,創新表達方式,拓展平台渠道,持續擦亮大運河「世界文化金名片」。中國大運河文化帶京杭對話暨北京(國際)運河文化節等活動精心設置議題,注重互動引導,網上網下共情共鳴;「以河為媒——沿著大運河看中國」網上主題傳播活動,傾情講述大運河故事,深挖流動的運河底蘊,受到青年網民歡迎;支持愛奇藝等影片平台、新京報等媒體資源,以製作主題電視劇、發佈特刊、搭建專題等方式,多視角呈現大運河的勃勃生機,綻放大運河文化「出圈破圈」的魅力;開展「One Space,More Chance」(一個空間,無限選擇)主題展,組織「綠色之行 不止所見」網絡名人城市探訪行,把大運河的往事新事講到海外去,講給世界聽。

數字賦能,文旅融合,以旅彰文,得到活化利用的運河文化成為時尚潮流,彰顯古今共融的歷史文化魅力。在北源頭白浮泉,人們欣賞著「國風音樂節」,在運河集市上選購著國潮文創;在大光樓邊,燈光變幻著古代漕運的景象,孔明燈升起,AI水獸將燃燈塔的故事緩緩道來。北京通州大運河智慧景區創建工作,通過AR、VR、MR等數字技術手段,打造漕糧進京、運河風韻、通州八景等一系列場景,一部手機「遊」運河已成遊客的獨特體驗,在大運河博物館,人們可以沉浸式體驗運河碼頭繁忙場景,讓遊客沉浸式體驗大運河的古今交融。

大運河的智能化,不僅是對傳統航運方式的革新,更是對文化傳承與生態保護的積極探索,亦為文旅領域科技應用提供了示範和借鑒,助推「科技+文旅」融合,傳統與現代相結合,讓古老的運河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引領並催生文化和旅遊的新業態、新模式、新體驗、新場景。

千年文脈、奔湧不息。北京大運河沿線文物等級高、分佈密集、時代跨度長、類型豐富,為北京大運河文化帶增智賦能,讓大運河與古都的故事傳播開來、傳承下去,是北京全力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的關鍵一招。為此,尤需久久為功、善作善成,讓「京城運河圖」不斷煥發時代新貌。

「何以中國·運載千秋」北京主題日網絡傳播活動

「One Space,More Chance」(一個空間,無限選擇)主題展

「綠色之行 不止所見」2023年網絡名人城市探訪行

記者:遲道華

校對:付春愔

編輯:王慧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