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啟動「曼哈頓計劃2.0」,AI進入奧本海默時刻?60億砸向無人機,已有800個AI項目

【導讀】曼哈頓計劃2.0來了?截止目前,美國軍方已經擁有800多個活躍的AI項目,僅在24年就為AI申請了18億美元的資金。在未來五年內,美國還將撥款60億美元,用於無人協作戰鬥機的研發。現在,AI似乎已經進入了奧本海默時刻。

人工智能,已經進入奧本海默時刻。

現在,AI武器不斷被用於軍事用途,相關行業正在蓬勃發展。

價值數十億美元的AI軍備競賽,已經吸引了矽谷巨頭和世界各地的國家。

世界各地日益加劇的衝突,既是AI戰爭的加速器,也是試驗場。各國軍隊都對AI有著極大的興趣,而且,這一領域目前還缺乏監管。

而美國軍方,已經擁有了800多個活躍的AI項目,僅在2024年,就已經在預算中為AI申請了價值18億美元的資金。 

在世界各地軍隊和政府中紮根的AI,很可能在根本上改變社會,改變技術,改變戰爭。 

無人機廣告成真

在近距離的城市戰鬥中,一隊士兵正在遭受火箭彈的攻擊。 

其中一人通過無線電撥打電話,不久後,配備炸藥的一隊小型自主無人機飛來。 

這些自殺式無人機飛進建築物中開始掃瞄敵人,找到目標後,就會根據命令引爆。 

以上這個畫面,來自武器公司Elbit的廣告,來宣傳AI無人機能怎樣「最大限度地提高殺傷力和戰鬥節奏」。 

現在,Elbit開發的技術,已經越來越多地進入現實世界。 

新美國安全智庫中心執行副總裁兼研究主任Paul Scharre表示:「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可能會看到人類將更多判斷力讓給機器。」 

「如果我們在15或20年後回過頭來看,會意識到我們已經越過了一個非常重要的門檻。」 

2023年,一架集成AI的無人機在探測爆炸裝置 2023年,一架集成AI的無人機在探測爆炸裝置 

美國斥資10億美元,用於「複製者計劃」

雖然AI發展是近幾年才迎來投資的激增,但戰爭中自主武器系統的發展,最早可以追溯到幾十年前。 

當然,這些進展很少出現在公眾討論中,而是少數學者、軍事戰略家研究的課題。 

但是現在,公眾對AI的關注度不斷提高。武器是否真正「自主」,也成為熱議的話題。 

在專家和研究人員看來,我們可以把「自主」理解為一個範圍,而非簡單的二元概念。 

但他們普遍認為,如今機器能夠比以往任何時候在沒有人類輸入的情況下,做出更多的決策。 

而且,大量的資金也在瘋狂湧入公司和政府機構,它們承諾:AI可以讓戰爭變得更智能、更便宜,也更快。 

五角大樓計劃,到2025年斥資10億美元用於其「複製者計劃」。這項計劃的目標是開發大量無人駕駛作戰無人機,利用AI來尋找威脅。 

在未來五年內,美國空軍計劃撥款約60億美元用於無人協作戰鬥機的研發,從而建立一支由1000架可自主飛行的AI戰鬥機組成的機隊。 

近年來,美國國防部還籌集了數億美元,來資助名為Project Maven的秘密人工智能計劃,這項計劃重點在自動目標識別和監視等技術。 

英國士兵在演習時使用AI 英國士兵在演習時使用AI 

科技公司紛紛簽訂巨額合約

同時,軍事上對AI和自主性日益增強的需求,幫科技公司和軍火商們紛紛贏得了巨額訂單。 

Anduril是一家開發自主攻擊無人機、無人戰鬥機和水下航行器的公司,正在籌集全新一輪風投,預計估值125億美元。 

Anduril的創辦者Palmer Luckey是一名31歲的億萬富翁,他今年已經和五角大樓簽訂了一份合約,用於建立無人駕駛戰機項目。 

矽谷億萬富翁Peter Thiel,也創立了一家技術和監控公司Palantir。它已經參加了美國陸軍「第一輛人工智能定義的汽車」等AI項目。 

5月,五角大樓宣佈授予Palantir一份價值4.8億美元的合約,用於幫助識別敵方目標的AI技術。 

目前,Palantir的技術已經在幾次軍事行動中使用。 

Palantir參與了美國陸軍的「第一輛AI定義的車輛」 Palantir參與了美國陸軍的「第一輛AI定義的車輛」 

Anduril和Palantir,分別以《指環王》中的聖劍和魔法石命名,而這兩家公司,只是國際AI戰爭淘金熱的一小部分。 

Helsing憑藉AI防禦軟件籌集了近5億美元的資金,並在本月估值達到了54億美元。 

同時,Elbit Systems在3月的一份財務文件中披露,公司已於2023年簽訂了7.6億美元的彈藥合約。並且,在過去一年里,收入達到了60億美元。 

Helsing憑藉其人工智能防禦軟件籌集了近5億美元資金,本月估值達54億美元 Helsing憑藉其人工智能防禦軟件籌集了近5億美元資金,本月估值達54億美元 

與過去幾年相比,大型科技公司也更願意接受國防工業及其對AI的使用了。 

在2018年,Google員工曾抗議該公司參與軍方的Project Maven,認為這違反了倫理和道德責任。當時迫於壓力,Google斷絕了和該項目的合作。 

然而此後,Google又和某國政府達成了一項價值12億美元的協議,為其提供雲計算服務和AI功能。 

今年,因為一些員工抗議軍事合約,Google解僱了數十名員工。而CEO劈柴直言不諱地告訴員工:「這是一門生意」。 

2022年,亞馬遜同樣發生了類似的員工抗議,同樣地,公司並沒有改變政策。 

雙重黑箱

研究人員警告說,隨著大量資金流入國防技術領域,許多公司和技術的運營透明度和問責度極低。 

一旦產品意外失效,結果就是致命的,但這些軍火商通常對此並不負責。 

而且,美國國家安全機構的保密傾向也意味著,公司和政府沒有義務公開這些系統如何運作的細節。 

當政府採用了秘密、專有的AI技術,將其置於國家安全的隱秘世界中時,就會形成維珍尼亞大學法學教授Ashley Deeks所稱的「雙重黑箱」。 

這種情況下,公眾很難知道這些系統是否正確或符合道德地運作。而且,通常來說會留有很大的錯誤空間。 

美國安全智庫中心的Scharre表示:「我在商業領域見過很多關於AI的炒作,『AI』這個詞在到處被濫用。一旦你深入瞭解,就會發現它可能並不像廣告宣傳的那樣複雜。」 

活動人士在德國柏林的勃蘭登堡門前舉行抗議,要求「阻止殺手機器人」 活動人士在德國柏林的勃蘭登堡門前舉行抗議,要求「阻止殺手機器人」 

人在回路

雖然公司和國家軍隊不願透露他們系統的具體運作細節,但他們確實參與了很多辯論,關於AI系統的道德責任和監管。 

比如,外交官和軍火商普遍認為,決策過程中應該始終有「人類參與」,而不是完全交由機器控制。 

然而,對於如何實施人類監督,各方卻鮮有共識。 

「每個人都能認同這個概念,但同時每個人又對它在實際中的意義有不同看法,」里士滿大學的法律教授兼自主戰爭專家、DARPA的首位訪問學者Rebecca Crootof說。 

「在實際的指導技術設計決策方面,這個概念並不是那麼有用。」 

抗議者聚集在英國李斯特城的Elbit System工廠門外 抗議者聚集在英國李斯特城的Elbit System工廠門外 

此外,人類心理和問責製的複雜性,給「人在回路」的高層討論帶來了更多麻煩。 

研究人員經常引用的一個例子就是自動駕駛汽車,在必要時,人類必須重新控制車輛,來實現「人類參與」。 

但是,如果自動駕駛汽車犯了錯,或者使得人類做出錯誤決策,把責任歸咎於駕駛員公平嗎? 

再具體一點,如果自動駕駛汽車在撞車的前幾秒鍾,將控制權交給了人類,這種情況下誰該負責? 

美國安全智庫中心的Scharre指出了一件有趣的事:我們有時會讓人類坐在駕駛艙上,這樣出事時我們就可以找到人擔責了,這就是所謂的「道德緩衝區」。 

如何監管,眾說紛紜

在今年四月底於維也納舉行的一次會議上,來自143個國家的國際組織和外交官齊聚一堂,討論在戰爭中使用人工智能和自主武器的監管問題。 

多年來,聯合國安理會都未就此達成任何全面性條約。 

相比全面禁掉自主武器,奧地利外長Alexander Schallenberg的呼籲要溫和得多——「至少我們該做出最深遠、最重要的決定——誰生誰死仍然掌握在人類手中,而不是機器手中」。 

關於「禁止特定類型的自主武器系統」,國際紅十字會和停止殺手機器人組織已經呼吁了十來年了。 

阻止殺手機器人組織的經理Catherine Connolly表示:「我們看到大量資金投入自主武器和AI瞄準系統等技術,這讓人非常擔憂。」 

如今,情況愈發緊迫。 

軍備控制倡導者們也承認,留給爭取監管的時間不多了。 

某組織危機、衝突和軍備部門的副主任Mary Wareham表示,「我們曾經呼籲對全自主武器系統進行預防性禁止,而現在,我們已經不再使用『預防性』這個詞,因為我們離自主武器已經非常近了。」 

而對於增強監管的呼聲,遭到了美國等國家以及軍火商的反對。 

Anduril的創始人Luckey模糊地承諾在公司的技術中保持「人類參與」,但公開反對對自主武器的監管和禁令。 

Palantir的CEO Alex Karp則多次提到,我們已經到達了奧本海默時刻。 

一架集成AI的無人機正在排雷 一架集成AI的無人機正在排雷 

專家表示,這種缺乏監管的問題不僅僅是自主武器獨有的現象,而是國際法律體系普遍面臨的難題。 

但很多人擔心,一旦這些技術被開發出來並整合到軍隊中,它們就會長期存在,並且更加難以監管。 

「武器一旦被用於軍事中,就更難放棄,因為他們已經依賴它。」美國安全智庫中心的Scharre說。「這已經不僅僅是金融投資了。」 

如果自主武器和AI的發展像其他軍事技術一樣,它們的使用也很可能會逐漸滲透到國內執法和邊境巡邏機構中,從而進一步鞏固這種技術。 

「很多時候,戰爭中使用的技術最終會回到國內。」 Connolly說。 

參考資料: 

https://www.theguardian.com/technology/article/2024/jul/14/ais-oppenheimer-moment-autonomous-weapons-enter-the-battlefield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新智元」(ID:AI_era),編輯:Aeneas 好睏 ,36氪經授權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