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花村「幸福翁」家門口把錢掙

文/圖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許應鋒 通訊員 顧珊 周鵬

7月15日,盛夏雨後,從十堰市丹江口城區出發,沿著環庫公路一路向北,岸下碧波蕩漾,岸上蒼翠欲滴。1個多小時後,就到了習家店鎮杏花村。

杏花村。(丹宣供圖)杏花村。(丹宣供圖)

朱輝定的家在杏花村三組,兩層小樓,3米寬的入戶水泥路,連著7米寬的通村柏油路。

朱輝定74歲,一家5口,60歲的老伴兒,剛大學畢業的外孫,女兒、女婿也在家照顧兩老,並幫忙打理種植園、經營釀酒等。

朱輝定一家五口。(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許應鋒 攝)朱輝定一家五口。(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許應鋒 攝)

「一家人在一起,在家門口有事做、有錢掙,幸福!」朱輝定說。

01

大柏河流域治理 杏花村變美了

「環境好了!」朱輝定感慨,以前通村路窄,入戶路是土路,下雨出門一腳泥。

杏花村處於漢江小支流大柏河流域,全村750多戶、2600多名村民沿河兩岸而居。以前,破爛、狹窄的通村路成為發展瓶頸。

杏花村通村柏油路。(丹宣供圖)杏花村通村柏油路。(丹宣供圖)

2022年,杏花村召開院場會,徵求群眾意見,決定對通村路提檔升級。沿線25戶村民主動拆除路邊的圍牆、豬圈、旱廁等,無償支持道路擴寬。

「除了路,衛生環境也變好了。」朱輝定說,以前村內垃圾隨風颳、污水靠蒸發,旱廁豬圈隨處見,露天垃圾臭氣熏天,「遊客來了咋留得住?」

環境的巨大改善,源自2023年啟動的大柏河小流域綜合治理。

杏花村開展廁所、垃圾處理、污水淨化、畜禽養殖等「革命」,鋪設污水管網13公里,改建衛生廁所230座,實現全村生活污水「零直排」;新建集中養殖區3處,修建標準三格式化糞池6處,實現畜禽養殖糞汙資源化利用。在全村開展垃圾分類,生活垃圾分類回收利用率100%。

微動力污水處理站。(丹宣供圖)微動力污水處理站。(丹宣供圖)

朱輝定介紹,在離他家30米處,就建有1座微動力污水處理站,將附近村民的生活污水通過管網收集處理達標後再排放。

如今,杏花村水清了、岸綠了。

02

發展特色產業 家門口掙錢

朱輝定當過23年的杏花村黨支部書記,是個產業能手。

早在上世紀80年代,杏花村還叫崔家坪村。時任村黨支部書記的朱輝定,從山西引進第一批杏樹。隨後,村民跟著他在荒山上種杏樹。後來,崔家坪與小柏營兩村合併,改名為杏花村。

滿山杏花競芬芳。(丹宣供圖)滿山杏花競芬芳。(丹宣供圖)

如今,杏花村有杏樹4000多畝。一到春天,杏花開遍山野,燦若雲霞。依託桃花、杏花和油菜花,村里舉辦「三花節」,帶動全村農旅融合發展。

環境美,產業興。2023年,杏花村迎來遊客5萬多人次,農特產品銷售220餘萬元,帶動發展民宿、農家樂10餘家。越來越多的村民在家門口就可以掙錢,日子越過越興旺。2023年,村集體經濟收入達130萬元,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7萬元。

早春三花帳篷民宿夜景。(丹宣供圖)早春三花帳篷民宿夜景。(丹宣供圖)

「遊客多了,杏仁好賣。」趁著機遇,朱輝定做起杏仁生意。去年收購鮮杏果3萬多斤,加工的杏仁賣了3萬多元。

朱輝定還是釀酒能手。在政府扶持下,他建起6間平房,成立丹江口市杏福酒業專業合作社,一年能產2000多斤高粱酒。

「每斤25元,不愁銷。」朱輝定說,自釀酒一年能賣5萬多元。他還給村民代釀酒,一年能掙加工費2萬多元。

「在家門口一年收入10多萬元,知足了!」朱輝定說,村里發展越來越好,鄉村振興空間廣闊,外孫王彤清今年大學畢業,想紮下心來在村里干,他全力支持。

延伸閱讀>>

以流域綜合治理繪就綠色發展底色 

每一條河流都有管控清單和發展清單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許應鋒

長江、漢江、清江三大水系,織起荊楚大小流域、水網。

全省5公里以上的河流4228條,總長5.92萬公里。其中,100公里以上的河流達41條。

「我們承擔著‘一江清水東流、一庫淨水北送’的政治責任,湖北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必須從流域綜合治理做起。」荊山楚水間,這個信念堅定如一。

長江荊江段生態廊道美景顯現。(視界網 葉力銘 張夢瑤 攝)長江荊江段生態廊道美景顯現。(視界網 葉力銘 張夢瑤 攝)

以流域綜合治理為基礎,統籌推進高水平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積極探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湖北實踐。《湖北省流域綜合治理和統籌發展規劃綱要》鎖定全省3個一級流域、16個二級流域,將安全管控的負面清單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正面清單,嚴控到每一條河流。

長江邊,興發集團主動拆除長江岸邊化工生產裝置32套,騰退複綠長江岸線900多米。宜昌「壯士斷腕」,共關改搬轉134家沿江化工企業。

漢江畔,近年來,十堰拒絕160多個環保不達標的投資項目,關停轉產560多家高耗能、高汙染企業,庫區12萬隻網箱全面取締,萬餘名漁民「洗腳上岸」……

湖北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良性互促初見成效。如今,宜昌經濟總量在轉型蝶變中邁上5000億元台階;十堰上岸漁民發展「含新、含綠、含金」的陸地設施漁業,年產魚1000多萬斤。

長江東流。湖北水鳥種群數量5年增長4.9倍,鳤魚、刀魚等稀有魚種重現長江;一度瀕臨滅絕的江豚,達到令人欣喜的1249頭;新能源技術助力長江航運綠色發展,「湖北造」電動船舶核心動力系統市佔率達62%,位居全國第一。

石首天鵝洲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江豚從水中探出腦袋。(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柯皓 攝)

石首天鵝洲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江豚從水中探出腦袋。(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柯皓 攝)

漢水北送。十年累計調水超650億立方米,潤澤京津冀豫1億多人口。庫區109項水質監測指標中107項達到Ⅰ類標準,且水質連續10年保持在Ⅱ類及以上。依託一庫淨水,十堰產「武當山」飲用水賣向全國,千億綠色食品飲料產業集群聚勢崛起。

守住綠水青山,換來金山銀山。

在流域綜合治理煥新中,湖北經濟總量跨越5萬億元大關,綠色成為高質量發展的厚重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