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位》編劇談懸疑:不能為了反轉而反轉

「迷霧劇場」全新劇集《錯位》於近日迎來超前點播大結局,該劇講述了刑警薑光明(馬伊琍 飾)在調查一起案件時,偶然發現作家顧己鳴(佟大為飾)的小說中所描繪的犯罪現場與正在調查的案發現場離奇重合。虛構與現實交錯,小說的出現為警方的追查提供了新的方向,但也引向了更深的迷局。日前,該劇編劇郭帥、劉夢莎接受新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對於《錯位》而言,懸疑只是個外殼,人在困境下的抉擇才是全劇要表達的重點。「這個‘困境’不僅來自外在,也來自每個人物本身,來自他們的慾望、道德和過往。所以每個人在參與案件的同時,也在破他們人生的謎題。」

馬伊琍飾演刑警薑光明。

人物:想要做一個「非傳統」意義上的反派

新京報:劇中塑造了一個很複雜的男主角顧己鳴,他身上既有讓人同情的地方,也有非常殘忍冷血的一面,在創作過程中,對於顧己鳴的設想是怎樣的?郭帥、劉夢莎:首先,我們想要做一個「非傳統」意義上的反派,我們希望他不是標籤化的惡魔,而是有血有肉、有善有惡的角色,希望觀眾看到一個活生生的人。他身上有這個時代普通人的掙扎,他努力、有才華,卻始終沒有得到一次機會;他焦慮、徬徨,卻始終找不到上升的渠道;他求助無門、遭受欺辱,最終被迫爆發出殘忍冷血的一面。同時,他一定是個普通人,一個普通人藏著一個不能告訴任何人的秘密,收穫了世俗意義的成功,他一定每時每秒都遭受著煎熬,他是複雜的、矛盾的,同時也是可憐的、可悲的。新京報:除了破案的線索鋪陳之外,劇中更多體現了顧己鳴成為著名小說家前的掙扎,他的「惡」是天性,還是在某個情景下被激發出來的?

郭帥、劉夢莎:我們相信「人性本善」,所有的惡是人在成長過程中,產生了異化。對於顧己鳴來說,他的本性是善良的,不然他也不會猶豫和糾結,可是他又太渴望成功了,因此在面對成功的誘惑時,他走上了一條錯誤的道路。劇裡面他所寫的第一本小說叫《冬至》,其實我們想隱喻冬天來了,春天也不遠了,可是他沒有等到他的春天。

佟大為飾演的作家顧己鳴呈現了複雜的人性。

新京報:劇中的女主角、警察薑光明在事業上認真、敬業,但自己的家庭生活卻並不盡如人意。劇中她要面對丈夫的背叛,是希望警察除了破案之外,人物有一些其他維度的呈現?另外被害者江娜和薑光明都遭遇了愛人的出軌背叛,這樣的情節設置算是一種「映襯」嗎?

郭帥、劉夢莎:首先,我們在塑造三個女性角色時想做一些對照組,討論「如何找到自我」這一話題。薑光明面對的命題不是老公出軌,而是她懷孕後要不要原諒出軌的老公,要不要為了孩子委屈自己?另外,給薑光明這樣的女性在這個社會上會面臨的難題,是希望展示她身為一個女警察溫柔、柔軟的一面。她經歷過一些難題,所以會更理解其他女性,所以才會那麼堅持想要找到江娜,也會更理解蘇真真的掙扎和痛苦,選擇了「扶她一把」。薑光明在查案的同時,也在尋求自己婚姻和人生的答案,最後她通過江娜、蘇真真的人生悲劇看到了這個問題的答案,做出了自己的選擇。

《錯位》中幾個女性角色互相對照,探討如何找到自我的話題。

演員:佟大為的氣質恰好可以賦予角色層次

新京報:佟大為這次的表演讓人印象深刻,他此前一直都以親切的鄰家大哥哥形象出現,在你看來,顧己鳴這個人物有什麼佟大為自身魅力的地方?

郭帥、劉夢莎:我們之前開玩笑說,有一種演員一出場觀眾就知道他是壞人,但佟大為老師這種演員,會讓觀眾覺得他再壞又能壞到哪裡去。顧己鳴其實不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反派,而佟大為老師的氣質恰好可以賦予這個角色很多層次,會讓觀眾產生更多矛盾的情緒,批判他、憎惡他,同時也理解他、同情他。新京報:馬伊琍此前也很少演繹警察這類角色,她身上有什麼特質符合你們心中的薑光明形象?

郭帥、劉夢莎:首先必須肯定的是馬老師的演技,她演什麼角色就是什麼角色。其次,馬老師身上有一種「倔強感」,給人一種「案子交給她來破一定會成功」的感覺。

編劇認為馬伊琍身上有一種倔強感。

題材:越是虛構的故事,細節處越要真實

新京報:《錯位》整個創作過程中,最大的挑戰是哪裡?郭帥、劉夢莎:最大的挑戰在於它的雙線敘事。最初進行劇本創作時,我們以時間和地點將故事分成了四個部分,即2018和2019、方海與秦江,接著在保證邏輯嚴謹的同時,再進行敘事的打亂重建,所以擔心觀眾對此會有觀看門檻。新京報:在懸疑題材的創作中,觀眾的觀看心理預期一是邏輯嚴謹、燒腦、反轉的破案故事,二是看其中的社會、人性甚至時代印記。從編劇角度看,這兩方面的創作要如何取捨、融合?郭帥、劉夢莎:越是虛構的故事,細節處越要真實,懸疑劇尤其如此。而社會背景、時代印記是很容易塑造真實感的,人性的塑造也更容易讓觀眾有代入感,所以一切邏輯嚴謹、燒腦、反轉都要在細節真實的基礎上來塑造,這兩者並不衝突。新京報:近年來各種風格的懸疑題材作品層出不窮,在你看來,一部優秀的懸疑題材作品需要具備哪些要素?郭帥、劉夢莎:我們認為,優秀的懸疑作品很重要的一點是真實,要讓故事真實,讓人物真實,懸念來自於人物的命運、動機具有社會性的思考,絕不能「為了反轉而反轉」以及「故弄玄虛」。所謂的懸疑只是講故事的手法,而最重要的是去探討複雜的人性,引發思考。

新京報記者 劉瑋

首席編輯 田偲妮

校對 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