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藝人如何生存?鑼鼓非遺傳承人在直播間「PK」切磋技藝

說起自己編排的鑼鼓節目,張勇會配合嘴巴發出「咚咚鏘」的節奏,做出打鼓的手勢。張勇是晉南威風鑼鼓非遺傳承人,這個七月,他參加了山西省臨汾市舉辦的「臨汾鑼鼓直播PK大賽」。鑼鼓聲在雲端響起,節奏有緩有急,吸引上千萬人次在線收看。

在節慶時當街對決,是臨汾各地鑼鼓隊曆來就有的習俗。張勇介紹,每逢正月十五,各村鑼鼓隊就挎著鼓、舉著鑼奏樂出發,參加以村為單位的鑼鼓比拚。但是,在直播間里舉辦「PK賽」,張勇說,這還是頭一回。

流傳於晉南地區的威風鑼鼓,是由鑼、鼓、鐃、鑔四種樂器共同演奏的打擊樂藝術形式,距今已有4000年歷史。2006年,威風鑼鼓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臨汾,幾乎村村有鑼鼓、人人愛鑼鼓。

張勇參加臨汾威風鑼鼓PK賽。受訪者供圖張勇參加臨汾威風鑼鼓PK賽。受訪者供圖

人人都會打鼓的家鄉

「臨汾人可以不吃醋,但不能不會敲鼓。」

張勇來自山西省臨汾市泊段村,15歲就開始系統性學習晉南威風鑼鼓,在他的成長經歷里,一直點綴著熾熱的鼓聲,「我從小就接觸鑼鼓,以前就經常在廣場、街道上進行鑼鼓交流。」張勇說,在村里,即便是老人小孩,也都會打鑼鼓,家家戶戶都有鑼鼓。

鼓槌舉起,落下,鼓聲能傳到很遠很遠,在張勇的家鄉,人人都會打鼓。而不同的區縣長期流傳著多樣的鑼鼓曲牌,在此基礎上,各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鑼鼓隊伍,「當時的鑼鼓都是口傳心授,每個村莊的鑼鼓曲牌都不一樣,每個村子都對自己的曲牌很自信,覺得自己村的鑼鼓表演是最精彩的。」

每逢節慶,就是村莊最熱鬧的時候。張勇第一次摸到鼓槌,就是在村莊節慶的場合。他回憶,當時聽到鑼鼓聲,震得胸腔里的心臟跟著顫動,「連身上的汗毛都在震,那種聲音是真的可以用震天動地來形容的。」張勇也是在那時候立誌,要把鑼鼓學好。

在村里空地或者戲台廣場,村里的鑼鼓隊都會聚在一起,敲鑼打鼓表演,振奮人心。張勇回憶,每次過節,村里都很熱鬧,幾乎所有村民都會聚在廣場上,為表演隊伍助陣。張勇說:「有的村民看得投入了,也會拿著自家的鑼鼓加入表演,這種氛圍是現在很難再有的。」

1990年,北京舉辦亞運會,名為《相聚在北京》的大型團體操在一片驚天動地的歡慶鑼鼓聲中拉開序幕,這些鑼鼓聲,就是威風鑼鼓。那是由88個山西臨汾黃土高原上走來的純樸農民表演的,古老的鼓聲,在如此級別的國際綜合運動會上,響徹世界矚目的舞台。

「開幕禮上鑼鼓的表演,成為我們每位臨汾人的驕傲,也讓我對威風鑼鼓深深著迷。」1994年,張勇成為臨汾市組建的臨汾鼓樂團中的一員,以首席鼓手的身份活動,更專業地傳播鑼鼓技藝。張勇說,直到當前,這支鼓樂團仍是臨汾鑼鼓的中堅力量。

尋回鼓聲的人

鑼鼓不分男女老少。在張勇組建的鑼鼓隊伍中,年紀最大的表演者77歲,最小的9歲。張勇說:「鑼鼓表演入門並不難,只要掌握四種基本鼓點,就能打得有模有樣,可是只有更深入地瞭解鑼鼓,才會感覺到鑼鼓技法的博大精深,誰能想像,這麼多變化的鼓聲都是基於四個鼓點的變換,鼓聲的變化太豐富了。」

口傳心授,是鑼鼓漸漸失落的主要原因。張勇介紹,以前的村莊,就算留存鑼鼓的樂譜,也都是採用的老辦法,「譜子上都是畫圈圈叉叉,或者橫杠,除了寫譜的人,沒人能看懂,就像是天書。」

而城市化的進程,加劇了鑼鼓聲的失落。越來越多的年青人嚮往城市,村里的年青人越來越少了,只剩下老人留守在村莊里,鑼鼓的聲量越來越小。張勇說:「甚至有些小孩,在互聯網世界里長大,看不到家鄉的傳統文化,有的連鑼鼓都沒怎麼見過了。」

2008年,張勇決定幹一件「大事」。

「鑼鼓的曲牌每天都在失傳。」張勇說,傳統曲牌是鑼鼓的靈魂,每個村莊曲牌各有不同,都是鑼鼓文化中的精華。於是,張勇發起了一項計劃,十六年來,對鑼鼓曲牌進行拯救性記錄與保護,從未間斷。他走訪臨汾周邊的大小村莊,找村里的老藝人收錄鑼鼓曲譜。至今,他已走訪超過300個村莊,收錄曲譜1500多首。這些曲譜,大部分是流傳了千年的曲藝,有的以歷史典故命名,有的以勞動場景命名,體現著不同時期人們的思想和生活狀況。

做記錄的時候,張勇會和老藝人聊很久,從村莊的過去講到現在,引導著老藝人把鑼鼓的故事講完,再錄下老藝人擊打著唱譜的聲音,記下手法,最後將這些記錄整理成現代音樂能夠互通的譜子。張勇說:「一份曲譜,就是一個村莊的檔案。」

張勇走訪村莊,聽老藝人傳授曲譜。受訪者供圖張勇走訪村莊,聽老藝人傳授曲譜。受訪者供圖

在張勇收錄曲譜的過程中,說服村里的老藝人傳授曲譜並不容易,「村里的鑼鼓曲譜一般都不外傳,由村列特高望重的老藝人掌握,說服他們傳藝是一件很睏難的事,有時候好不容易鬆了口,老人卻去世了,而這個村的曲譜也隨之失傳,這是很令人痛心的。」

十餘年來,張勇在各個村莊的名氣很高,村莊里的鑼鼓藝人也被他帶動著重拾對鑼鼓技藝的信心。漸漸地,憑著收錄的曲譜和對鑼鼓的癡迷,張勇擁有了一支三十餘人的威風鑼鼓隊,進行鑼鼓表演和傳授。

張勇說:「慶幸的是,有越來越多的臨汾人關注到威風鑼鼓,對鑼鼓文化有了新的認識,這給了威風鑼鼓重振旗鼓的可能。」

鑼鼓被聽見的機會

北方的冬天寒冷乾燥,然而,人們的熱情被鑼鼓聲點燃了,村莊也熱鬧起來了。2023年底,張勇在臨汾市泊莊村舉辦了一場以鑼鼓為主題的村晚,並在短影片平台上全程直播,直播間里,近千萬網民在鑼鼓聲中感受臨汾獨一份的「年味」。

2023年底,張勇舉辦鑼鼓主題村晚。受訪者供圖2023年底,張勇舉辦鑼鼓主題村晚。受訪者供圖

嗩呐、鑼鼓,藝人們用各種民間樂器各展身手,甚至利用簸箕和黃豆配合著發出聲音,成為表演的一部分。張勇說,這是他最驕傲的部分,「因為都是老百姓自己的聲音。」這場鑼鼓村晚持續了一個下午的時間,泊莊村以及周邊村莊的村民把小戲台團團圍住,表演的最後,還有村民直接加入到鑼鼓的合奏中。

「通過直播間,我想讓鑼鼓聲傳到更遠的地方。」四年前,張勇在短影片平台上打造了一個鑼鼓教學的直播間。每天,他在直播間里教人零基礎打鼓,科普威風鑼鼓的知識。一節雲端課程,一般是兩個小時,前半節課教學,後半節課表演,每日如此,張勇幾乎沒有「請過假」。

張勇在威風鑼鼓直播間教授鑼鼓基礎知識。受訪者供圖張勇在威風鑼鼓直播間教授鑼鼓基礎知識。受訪者供圖

一場直播下來,張勇總是大汗淋漓,一件襯衫能被汗水濕透了大半。起初,張勇的直播間只有幾十人在線,漸漸地,張勇積累了一定的人氣,最多的時候在線人數超過三萬人。也有不少年青人在張勇的直播間留言,表示想要掌握鑼鼓技藝的決心,這也給了張勇很大的鼓舞,「網絡平台對非遺傳承的幫助太大了,在直播間里,不僅有臨汾的鑼鼓,還有全國各地的鑼鼓也來和我互動,這是鑼鼓文化的交流和碰撞。」

「咚咚鏘,咚咚鏘。」進入到張勇的直播間,鼓聲不斷,打鼓、磕鼓邊、刮鼓節,一張大鼓,通過藝人的技巧,發出各種各樣豐富的聲音。張勇說:「這是非常好的音樂,得先去聽,再去細細體會其中的內涵和情緒,直播間作為一種媒介,就給了鑼鼓被聽見的機會。」

鑼鼓是所有人的文化

非遺,在短影片平台里凸顯出了絕對的優勢,而如何活用非遺,讓枯燥的傳統結合現代生活方式煥發新的光彩,張勇下了不少功夫。在張勇的直播間里,能聽到不少用鑼鼓演奏的流行歌曲,他說,這是非遺傳承必須面臨的挑戰——擁抱現代性。

「誰說流行音樂只能用現代樂器演奏,中國傳統樂器也能奏出不一樣的味道。」張勇不僅將傳統的鑼鼓曲譜敲出了臨汾,更用傳統的鑼鼓奏響流行曲目。他說,這樣一來是拉近與年輕群體的距離,二來也是對傳統樂器的演奏做出新嘗試。

張勇一直在創新。他說:「時代在變化,人們的審美也在不斷變化,所以傳統文化也應該跟著時代,去做一些符合當下大眾審美的結合。」傳統和現代的碰撞,讓張勇收穫了一批學習鑼鼓的追隨者,其中不乏大學生,「現在傳統文化進校園的號召與活動很多,我的直播間也有不少高校大學生表示出對傳統文化的興趣,有的還特意從外地跑到臨汾學習。」

《尉遲戰鼓》是張勇編排的節目,節奏高亢激昂的鑼鼓聲,用來表現尉遲恭征戰沙場的場景,「這些場景距離現代生活已經很遠了,但我需要用鼓聲將這些內容和情緒傳遞出去,在舞台上,鼓手們手中的鑼就是盾牌,槌就變成了矛和刀。再配合舞台的聲光電,就能營造出一個時尚的、現代的視覺體驗。」

2022年,張勇成為了全國鄉村文化帶頭人,他把這份榮譽看作責任,「作為帶頭人,我要去引領,找到鑼鼓文化發展和傳承的方向,我不能把這條路帶偏了。」2010年,張勇赴南美洲智利進行「中國鼓」的教學,這是威風鑼鼓第一次走出國門。而後,張勇繼續帶領隊伍在新西蘭、俄羅斯進行鑼鼓表演,威風鑼鼓的魅力也吸引著更多國外面孔。

張勇和鑼鼓隊在智利演出。受訪者供圖張勇和鑼鼓隊在智利演出。受訪者供圖

「我覺得鑼鼓文化是所有人的文化,它引導著人們往前、向上。」張勇今年46歲了,他依舊在為鑼鼓文化的傳播貢獻著自己的力量,他一直在打鼓,他說,「鑼鼓指引著我的,一直是一種積極的力量,它讓我把困難化解為向前的動力,在前方,我看到的,是我的未來。」

新京報記者 陳璐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