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GC標籤不會限流,創作者會相信快手的保證嗎

AI生成的內容開始填充互聯網世界,如今已是不可逆轉的大勢。在無數科技巨頭的海量資源澆灌下,愈發強大的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早已開始大規模產出文字、圖片、音頻,乃至影片。「每天2小時,用AI批量生成文章內容,一年躺賺六位數」,類似的言論在互聯網上隨處可見,AI技術介入內容創作也已蔚然成風。

為了幫助用戶區分虛擬與真實,微信公眾號、抖音、快手、知乎等一眾內容平台開始要求創作者主動添加「內容由AI生成」這樣的聲明。然而對於AI創作聲明,網絡上一直就有使用該聲明後會被平台限流的說法。為此,日前快手方面站出來給創作者吃下了一顆定心丸,並表示添加AIGC內容「作者聲明」不會影響作品的流量,除非內容違反了國家法律或平台規則。

要求創作者主動添加關於AIGC的內容標識,這其實也是內容平檯面對AIGC浪潮時的權宜之計。因為OpenAI、Meta、Google、百度、騰訊等巨頭打造的生成式人工智能能力超出了預期,這裏的超預期不是指相關廠商打造了擁有與人類智能相媲美的人工智能系統,而是AI生成的內容進化速度太快。

由計算機系統自動生成內容的案例,其實早在PC互聯網時代就已經出現,只不過彼時機器生成的內容堪稱一板一眼,會嚴格按照開發者設計的規則執行。而現在基於多模態大模型的AIGC,則擁有了更高的自由度和擬真能力,人工編寫的內容與AI創作的內容之間的差異變得越來越模糊。簡單來說,檢測內容是否由AI生成已經成為了內容平台的一個挑戰。

時至今日,準確識別AIGC內容依然是一項全球性的課題,甚至就連OpenAI都沒有搞掂這件事。與此同時,互聯網大廠又是這一輪AI熱潮的主要推手,他們對於向普通人提供AI能力這件事抱有極大的熱情,就使得獲取AIGC技術和相關產品的門檻幾乎為零。擁有批量生成內容能力的AIGC技術在各方的默契下快速擴散了,但這件「核武器」缺乏有效的反製手段。

生產和監管的不平衡就是當下AI業界的常態,對此內容平台的解決方案是將責任傳導到創作者這一端。既然負有監管責任的平台方暫時還無法做到100%識別由AI生成的內容,所以為了避免AIGC以假亂真、成為新的謠言策源地,平台要求創作者自己主動申報內容是否由AI創作,就變成了一個可以被接受的方案。

那麼問題就來了,為什麼快手會做添加AIGC內容「作者聲明」不會影響作品流量的表態呢?原因其實很簡單,因為有大量的創作者相信一旦主動聲明了內容由AI創作就會被限流。其實這種陰謀論並非空穴來風,而是有現實基礎的。

如今,互聯網內容平台對於AI的態度很複雜,其既希望AIGC能夠實現內容的多元化,從而豐富內容池的深度和廣度,又不願意看到低質量的AIGC內容汙染自己的內容生態。

平台方矛盾的心態,就是「AI創作被限流」這一說法大行其道的根源。經過多年的發展後,現階段的短影片平台已經有了從UGC到PUGC、乃至PGC過渡的趨勢,創作門檻逐漸走高也是不爭的事實。面對短影片龐大的流量池,有誌於在此金塊的專業團隊只會越來越多,草根崛起的故事也愈發稀少。

相比於四五年前,普通人不愛發短影片的理由也很直觀,畢竟同樣是分享日常生活的情況下,有專業腳本、剪輯、攝像團隊拍出的內容就是會更受歡迎。這就使得普通用戶從發短影片中得到的正反饋是持續下降的,如果有了AIGC的幫助,這類用戶的創作能力就會迎來飛躍。現實也確實如此,自從AIGC爆發以來,短影片平台上就已經出現了大量由AI生成的內容。

但遺憾的是,現階段AIGC確實做到了批量化生成內容,可質量層面的方差卻大到了不可思議。一如當初「內容農場」是如何汙染百家號、企鵝號等平台,如今AIGC也在無形中汙染著抖音、快手、影片號。理想情況下,用AI來制衡AI是最好的解決方案,只是目前還不存在一個經受了檢驗、可以商業化運作的AI檢測工具。

所以自然而然的,AI創作會被平台限流的說法就會被大量創作者相信,因為這種可控或者說受限狀態才最符合平台方的利益。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使用AIGC的創作者往往會選擇不勾選「內容由AI生成」這個選項,試圖用渾水摸魚的方式來規避平台對於AI內容的治理規則。但創作者的這種做法,恰恰又是平台方最不希望看到的。

快手等平台之所以開發出「內容由AI生成」這個選項,是希望創作者幫助他們減輕辨識AI內容的壓力,而不是「助紂為虐」。那麼快手方面親自作保AI創作的作品不會被限流,就可以解決問題嗎?理論上雖然是有效的,但實際上快手估計會失望。因為青睞使用AIGC進行創作的創作者,根本就不願意支付試錯的成本。

誠然,快手確實說了添加聲明不會影響作品的流量,但互聯網廠商說一套做一套也是事實,更何況屬於黑箱的推薦算法。那麼什麼樣的創作者會積極擁抱AIGC呢?傳統的創作者肯定不在其中。甚至就像番茄小說的網文作者一樣,傳統創作者反而是抵製AI工具的主力。

真正喜歡用AIGC的,往往是想要在快手的流量池里快速變現的網賺玩家,他們玩的就是竭澤而漁的套路,就是利用普通人對AI不瞭解而產生的信息差來賺錢,根本就不會顧忌所謂平台的內容生態健康與否。所以快手指望這一樣批人老老實實地給自己的作品打上標籤,或許並不現實。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三易生活」,作者:三易菌,36氪經授權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