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時間賽跑 和死神較量 海軍航空兵某部搜救員張闖踐行強軍使命紀實

□ 法治日報全媒體記者 廉穎婷

□ 通訊員 楊學強 簡鴻澈

走進海軍航空兵某部宿舍樓,三句標語映入眼簾:用生命救援生命,用時間贏得時間,用責任扛起責任。這些話語詮釋了艦載直升機搜救員的信念,他們是艦載戰鬥機飛行員生命的最後一道防線,被譽為航母的「第五道阻攔索」。

張闖便是海軍航空兵某部搜救員其中一員,特殊使命、重大責任,時刻驅使著他與時間賽跑,和死神較量。

我們快一秒,戰友生存希望就多一分

夏夜,遼寧艦正破浪前行,浪湧拍打著艦舷發出低沉而有力的怒吼。不遠處,一架搜救直升機正隱藏在海天的黑幕中。

「來了!」直升機後艙,張闖的視線透過窗戶緊盯著艦尾方向。

伴隨著震耳欲聾的轟鳴聲,一架艦載戰鬥機噴吐著烈焰劃過黑夜,尾鉤精準地勾住阻攔索,在甲板上劃出一道絢麗火花。

著艦成功!張闖緊皺的眉頭稍有舒展,但緊接著又把目光轉向下一架準備著艦的戰機上……

最後一架戰機成功著艦,直升機也返航穩穩降落在甲板上。看著不遠處戰鬥機飛行員們被簇擁著迎接鮮花和掌聲,張闖會心一笑。

作為搜救員,張闖不想自己的崗位被關注,因為他們出場就意味著有戰友身處險境。艦載戰鬥機艦基起降時,為確保飛行員生命安全,他和戰友們總是第一個從甲板起飛,最後一個著艦。

圖為海軍航空兵某部搜救員張闖首次進行冰海救援。(海軍航空兵某部供圖)圖為海軍航空兵某部搜救員張闖首次進行冰海救援。(海軍航空兵某部供圖)

靠在座椅上,張闖手裡摩挲著一塊佈滿磨痕的軍用秒錶。這塊表是離開連隊時老班長朱超給自己的禮物,不管去哪裡他都隨身攜帶。

回望初入軍營那幾年,雖然是最累最苦的,但也是最讓張闖難忘的。在這裏,張闖遇到了他的伯樂——班長朱超,是他教會了張闖什麼是「快」。

那段日子裡,張闖早已習慣了按秒生活。三分鐘洗澡、三分鐘整理內務、兩分鐘洗漱、十秒鍾集合……每個環節都凸顯著「快」。

來到艦載機部隊後,張闖對「快」又有了新的理解。

「快,是海上搜救最重要的標準,搜救越快,落水飛行員獲救機率就越大。」張闖說,「白金十分鐘,黃金一小時」的普通急救原理,對於海上急救而言是更嚴苛的挑戰。

「怎麼才能更快?」這個問題的答案藏在一次次起降中。

一日清晨,一陣急促的警報聲響起,張闖和機組成員迅疾起飛。快!必須快!不遠處的雲團隨時可能產生風向轉變,張闖心裡清楚,隨著天氣變化,水下環境也將發生改變,救援難度也會隨之增加。

「找到了!」伴隨著搜救電台信號越來越強,一抹紅色煙霧出現在不遠處,直升機迅速飛至目標上空。正在此時,風向突變,機身強力搖擺,機組不得已再次進行現場協同。

張闖冷靜分析海況和風速情況,得出可以施救的結論。心中盤算好預案後,他果斷出艙。

下放過程中,張闖努力擺動雙腿克服身體搖動,絞車手通過目視他的位置引導機長微調飛機位置。最終,在機組配合下,張闖準確落到落水者身邊,成功完成救援。

看著手中秒錶,張闖臉上露出一絲喜悅:從發現目標到成功救起,比上次快了。

一套這樣的流程看似簡單,背後卻是幾千個日夜的刻苦訓練。

一次任務,為了測試飛行員隨身攜帶的救生電台性能,需要一名官兵在茫茫大海中攜帶電台等待救援。「我是老同誌,讓我來!」不出所料,第一個站出來的還是張闖。

然而,張闖攜帶電台落水後,衛星信號突然丟失,他深深體會到了落水人員的孤獨和無助。萬幸的是,機組成員通力配合,最終發現張闖並救援成功。電台隱患及時排除,任務得以順利進行。

這次經歷,也讓張闖更加堅信,搜救就是與死神的賽跑和較量,每快一秒鍾提高的都是生的希望。他心裡明白,只有把方案練成本能、動作練成習慣,救援才能更快更高效,戰友才能離危險遠一點。

最終,利用這次從死神手中奪來的數據資料,團隊順利解決搜救電台不工作的事故隱患,並對備勤、搜救方案進行多項完善和改進,驗證固化了遠距離複雜條件下海上搜救訓練方法流程。

演訓結束後,張闖和往常一樣,望著夕陽下被海水拍打的海岸。「師父,為了數據賭上性命值得嗎?」坐在身邊的徒弟突然問道。

「我喜歡海洋帶來的壯闊景色,但我更怕它吞噬戰友生命時的可怖模樣。」望著不斷翻滾湧動的海浪,張闖目光堅定,「只要能挽救戰友生命,一切都是值得的。」

海上搜救是和死神較勁,要有以命搏命的勇氣

初冬夜幕中,一架艦載直升機飛至預定海域,迅速搜尋並懸停於目標上空。搜救員出艙、入水、營救,幾個動作一氣嗬成,這是該部進行冰海搜救訓練前最後一批次適應性訓練。

回到宿舍已是深夜,張闖望著書桌上的照片有些出神。「海上搜救是和死神較勁,要有以命搏命的勇氣,才能奪得最終的勝利。」張闖當作寶貝的這兩張照片,一張是首次成功執行夜間搜救時的照片,一張是首次進行冰海救援時的照片。

這兩張照片記錄了張闖軍旅生涯的高光時刻,見證著這支團隊這些年的快速發展,這是他無畏前行的見證,也是他對生命的最高敬意。

圖為海軍航空兵某部搜救員張闖。(海軍航空兵某部供圖)圖為海軍航空兵某部搜救員張闖。(海軍航空兵某部供圖)

那年,直升機搜救機組必須攻克夜間搜救難題,保障艦載戰鬥機夜間著艦訓練。夜間海上搜救是世界難題,難度之大、風險之高,絲毫不亞於艦載戰鬥機夜間著艦,而且無經驗可借鑒、無教材可參考。

夜間搜救中,張闖不僅要根據飛機距離目標的位置引導飛行員不斷修正飛機姿態,還要操縱絞車放下搜救員出艙營救,每一項都容不得半點馬虎。

那是他們第一次進行夜間搜救演練,暗夜、輕霧,能見度非常低,增加了救援危險。當機組第三次嘗試懸停時,飛機突發特情,千鈞一髮之際,飛行員果斷提起操縱杆,旋翼轉速迅速上升……

「夜間搜救風險太大,大家都是憑著勇氣去拚,背負著使命去拚。」張闖說,為了把一個動作做到完美,要進行上百次訓練,日複一日地重覆。

經過數月訓練,機組夜間搜救能力取得重要突破,初步探索出艦載直升機夜間海上搜救訓練方法。

戰時需要就是部隊苦練的方向。張闖說:「執行搜救任務是我們的使命,全地形、全時域能夠隨時出動是我們必須具備的能力。」

為了盡快找到冬季海上救援特點,摸清楚落水者在落水後不同時間段生命體態特徵,團隊研究決定,由真人扮演落水飛行員採集數據。

「讓我上!」張闖毫不猶豫第一個報名。訓練當天寒風刺骨,海風颳在張闖臉上如刀割一樣。高空之下,海面上浮冰像斷裂的大網,風大浪大,一塊塊浮冰就像拋了錨的小船一樣起伏不定,強烈的壓迫感瞬間向張闖襲來。

深吸一口氣,張闖縱身躍入冰海,手指和臉頰瞬間失溫,冰水如針紮在身上。應急救援的直升機就在身邊,僅需輕輕揮手即可中止訓練,但事關任務成功與否,決不能放棄。

不懼生死完成冰海「第一跳」,回來後戰友們紛紛詢問張闖當時的情境和感受。

「怕嗎?」「怕!怕也要堅決完成任務!」這是當時張闖的答案。現在,這也是大家的共識。

任務結束,張闖來不及休息,迅疾配合航醫把下水後各個階段的心理、身體狀態記錄下來,為團隊提供了寶貴的冰海救援經驗,向成功實施冰海救援邁出關鍵性一步。

不斷突破,是鑄牢「第五道阻攔索」的秘訣

渤海灣畔,繁星點點。隨著最後一架戰鷹安全著艦,張闖和他的戰友們順利完成下半夜多個場次飛行訓練。然而,在之後的複盤講評會上,氛圍卻劍拔弩張,張闖和戰友們又紅著臉相互爭論起來。

十餘年來,這種爭吵從未停止。從製定戰法方案到編寫搜救教案再到優化培養改裝流程,每一次的面紅耳赤、通宵達旦,都會達成新的共識、固化新的成果。

作為艦載戰鬥機飛行員生命的最後一道防線,張闖和戰友們對搜救道路的探索從未停歇,對團隊搜救能力建設的求知也永無止境。

那年,單位剛組建,新單位、新機型、新戰位,一切都是未知數。在沒有搜救骨幹的情況下,張闖主動挑大樑、擔重任。

那些日子,面對艦載機飛行的全新思維理念、全新組訓模式、全新訓練課目,他邊學習、邊請教、邊借鑒、邊實踐,發現問題現場研究解決,針對理論盲區和技術弱項加班加點鑽研,裝備操作手冊被翻捲掉頁,學習筆記記了數十本。最終,張闖和他的團隊逐步突破多種救護方法,參與製定修改完善各類戰法方案十餘份,有效提升部隊整體搜救能力。

這些年來,張闖和他的戰友們從零開始,在任務中不斷摔打,瞄準邊界盯著極限練,突破一個又一個技術瓶頸,用搜救能力支撐起作戰能力。

如今,張闖依舊記得每次執行任務時從直升機上快速索降的感覺。「同樣是在幾十米高空一躍而下,要當就當戰友放心的守護者。」帶著這樣的想法,張闖覺得自己和手中的絞車鋼索關繫好像更緊密了。

「哪怕自己受傷,也不能在關鍵時刻讓戰友受傷。」為了盡快適應瞬息萬變的戰場環境,張闖和戰友們想盡辦法練體能、練技能,手上老繭一層一層變厚,對絞車的操縱一點一點熟練。

這些年,張闖榮獲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三次、全軍優秀士官人才三等獎兩次……一個個榮譽背後,是他對夢想的執著追求。

第一個跳入冰海,第一個執行大風浪救援任務,第一個參與夜間搜救演練……張闖一步一個腳印地完成各項難題攻關實驗,解決了一個又一個製約戰鬥力提升的難題,為航母艦載機戰鬥力建設作出重要貢獻。

在航母艦載直升機部隊成立的十餘年里,張闖是親曆者,是見證者,更是奮鬥者。如今的張闖依然奔跑在新時代的強軍道路上,他將繼續以奮鬥者之姿跑出強軍加速度,勇攀能力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