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何時才能產生自我意識?
【#AI何時才能產生自我意識#?】 據《日本經濟新聞》7月22日報導,內心世界是如何產生的?這一問題隨著人工智能(AI)的興起而逐漸引發關注,《日本經濟新聞》就此請教了生物哲學家、《章魚的心靈》一書作者彼得·戈費爾-史密夫。
在雪梨潛水時,戈費爾-史密夫有了同澳州烏賊相遇的經歷,這種動物與章魚同屬頭足綱,這也成為他探究動物心靈的起點。「它們好像對我很感興趣,我也對它們有興趣。它們的心理活動好像挺複雜,雖然與人類走上了完全不同的演化道路,但我確信它們也有自己的內心世界。」
2018年,戈費爾-史密夫的《章魚的心靈》一書日譯版問世,書中介紹了章魚令人震驚的智力,比如在水族館中趁人不注意通過吹起浪花關閉燈泡,或是向某些特定的人潑水。
章魚或者烏賊等頭足綱生物同為無脊椎動物,擁有龐大的神經系統。比如真蛸體內有多達5億個神經元,雖然與人類的1000億個無法相比,但數量之大已經接近於犬類。章魚的觸手上也集中了大量神經元,合計達到大腦的兩倍。而且觸手擁有味覺和嗅覺。相對於脊椎動物的神經系統集中分佈在大腦和脊椎,頭足綱動物的神經系統更為分散。
2023年,他的另一本著作《後生動物》又被引入日本,作者追溯了38億年前生命的起源和進化歷程,追尋生物的心靈軌跡。
回望有關心靈的哲學歷史,法國哲學家笛卡爾曾提出「身心二元論」。在他看來,每個人都由身體和心靈兩種完全不同的實體組成,身體與心靈可以獨立存在。笛卡爾認為,動物沒有思想,是純粹的機械存在。另一方面,戈費爾-史密夫並未對生物的心靈採用「非有即無」的二分法,而是闡釋了一種「漸進說」理論,即在進化過程中逐漸變得複雜。
他指出,在這一過程中,最重大的變化出現在距今約5.4億年前開始的寒武紀。激烈的生存競爭迫使動物進化出更好的視力、更強的游泳技能以及相互鎖定目標並採取行動的能力。
隨著行為能力的提升和複雜化,它們必須感知到,究竟是周圍景色等環境的變化導致的結果,還是他者的行為帶來的變化。於是「區分自己和他者的自主意識由此產生」。
至於區分人類與其他生物的心靈工具,果然還是「語言重要」。「語言不僅對於交流很重要,而且對於內心活動也很重要,比如在心中給事物分類等等。」
飛速進步的AI是否能夠擁有生物經過漫長進化過程所獲得的心靈?戈費爾-史密夫認為「有這種可能」。
「生物的神經系統有兩個方面。一是神經細胞作用於其他神經細胞的網絡,二是無法還原為單個神經細胞之間的連接,而是擴散至整個大腦、控制整個神經系統節律的特性。如果想要人工製造大腦,必須具備這兩方面的特性。」在最近美國舉行的一場AI研究人員參加的會議上,戈費爾-史密夫說了這樣一番話。他還坦言:「多數AI研究者只想著重建神經網絡,也就是第一個方面,卻不太考慮第二方面,所以我想要敦促大家著重思考後者。」
即便我們有能力人為重建大腦,又是否能夠像生物進化過程中的寒武紀一樣,在某一時刻讓其生出自我意識?有人就此向戈費爾-史密夫提問。他的回答是:「就創造心靈這一點而言,重要的是擁有一個無限接近於生物體神經系統那樣的整體控製器。但是如果想要構建具備自主意識的AI系統,不能停留在軟件層面,還應當賦予其身體。」
與章魚等頭足綱動物相遇一事或許在戈費爾-史密夫看來是最接近與地外生命體邂逅的體驗吧。就像當年與頭足綱相遇時一樣,AI與心靈的相遇瞬間也會在不經意間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