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打造新型半導體薄膜晶體管,能在垂直方向實現接近無限制的堆疊
近日,沙特阿卜杜拉國王科技大學李曉航教授和團隊,開發出一款低溫金屬氧化物 3D 薄膜晶體管堆疊技術,能夠在垂直方向上進行幾乎無限制的堆疊。
由於本次技術和業界技術能夠互相兼容,因此在水平方向上也能兼容 12 英吋甚至更大的工藝。
在這一技術的幫助之下,他們打造出一個 10 層的金屬氧化物半導體薄膜晶體管,讓晶體管的密度和效率實現了最大化,並能降低互聯散熱的問題。
通過此,他們開發出一種低溫金屬氧化物 3D 薄膜晶體管堆疊技術,為電子技術的發展奠定了一定基礎。
預計這一成果將能用於以下領域:
其一,能用於移動設備。
隨著移動設備愈發變得複雜,其對於高性能和高能效組件的需求也在日益增加。
而本次技術能夠推動智能手機、平板電腦和可穿戴設備的發展,提供更強的處理能力、更長的電池壽命和更緊湊的設計。
並能支持在移動平台上實現增強現實、虛擬現實和人工智能等應用。
其二,能用於物聯網。
物聯網生態系統依賴於大量連接設備,而這些連接設備需要具備緊湊、節能、能實時數據處理等特點。
而本次技術能讓物聯網設備以較低的功耗、更高的可靠性進行運行,從而能夠促進物聯網解決方案實現更有效、更廣泛的部署,進而用於智能家居、工業自動化、醫療保健和環境監測等領域。
其三,能用於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
對於人工智能應用和機器學習應用來說,它們對於計算能力和數據處理能力有著較高要求。
而本次技術可以提供更快的處理速度、以及更低的能耗,從而有助於訓練和部署複雜的模型,進而能讓自動駕駛、自然語言處理、預測分析應用變得更智能和更快速。
其四,能用於汽車電子產品。
對於當今的新能源汽車來說,它們集成了自動駕駛系統和信息娛樂系統,而本次技術可以為這些系統提供必要的計算能力。
其五,能用於醫療設備。
在醫療領域,要想打造便攜式診斷工具、可穿戴健康監測器、以及可植入設備,就必須使用高效、緊湊的設備。
而本次技術能夠幫助提高這些醫療設備的性能,並能縮小其體積,從而拓展其有效性和應用範圍。
那麼,該團隊基於怎樣的原因開展了這一研究?
據介紹,過去幾十年儘管晶體管在水平方向上不斷縮小,但也慢慢達到其物理極限和性能極限,這極大減緩了摩亞定律的延續,同時導致了製造成本的急劇提高。
如果不能在水平方向上快速增加晶體管的密度,那麼垂直方向的堆疊方法,就會成為最有希望增加晶體管密度的方法。
一些半導體公司比如台積電和英特爾、以及相關研究機構比如比利時微電子研究中心都在從事該類研究。
而該課題組則希望開發一種能和業界技術兼容的新型堆疊技術,以便大幅地增加晶體管密度,從而讓摩亞定律得到高速發展。
但是,要想實現上述目標,依舊面臨一些待解決的問題:
其一,處理能力有限。即平面晶體管限制了每個單位面積的晶體管數量,進而限制了設備的性能。
其二,高能較耗。即平面晶體管由於互聯距離較長,消耗了大量能源。
其三,存在散熱問題。即平面晶體管的互聯會產生大量的熱量,因此需要通過有效的熱管理來保持性能。
要想解決上述問題:
首先,得增加晶體管密度。即利用垂直堆疊的方式,在給定區域之內集成更多的晶體管;
其次,得提高能效。即開發一種低功耗、高性能的晶體管;
再次,得改善熱管理。即通過材料選擇和結構設計,產生最小的熱量,從而改善散熱問題。
基於此,在本次研究的材料選擇上,該團隊挑選了那些擁有優異電學特性、以及能夠兼容低溫工藝的材料,並針對材料的界面粗糙度和缺陷密度加以控制。
具體來說,課題組使用氧化銦(In2O3)作為半導體材料,原因在於其擁有優異的電學特性和室溫工藝性。
為了進一步優化設計方案,該團隊選擇聚對二甲苯-C 來作為低介電常數和室溫沉積能力的介電材料,以便能夠成功地開發出低溫晶體管堆疊技術。
為了造出這種 10 層晶體管,課題組開發出一種兼容 CMOS 工藝的、無鍵合的 3D 垂直集成工藝,並優化了材料沉積和器件結構,亦通過相關實驗驗證了晶體管的性能。
圖 | 相關論文(來源:Nature Electronics)
薩拉瓦南·尤瓦拉賈(Saravanan Yuvaraja)是第一作者,李曉航擔任通訊作者。
參考資料:
1.Yuvaraja, S., Faber, H., Kumar, M.et al. Three-dimensional integrated metal-oxide transistors. Nat Electron (2024). https://doi.org/10.1038/s41928-024-01205-0
運營/排版:何晨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