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國潮外賣」引發熱議,讀懂背後的擔憂

京劇、少女、墨鏡、扇子,中間還有一個大大的「潮」字,使用印有這些元素組合的包裝袋的外賣,你點到過嗎?

據報導,因為出現的次數過於頻繁,又集中圍繞在一些價格不高的餐食上,網民們稱這種飯是「國潮外賣」。有人喜歡它的超高性價比,樂於反復購買;也有人則稱其為新的「外賣刺客」,連拿外賣都帶著羞恥感。

但這次人們被刺到的原因並不一定是因為價格,更大概率是擔憂外賣的衛生狀況。有網民總結,雷同的國潮包裝、軟到能把飯彈回臉上的笠射、超細的毛細筷子、薄到可以透過光的餐巾紙以及好評返現卡片,並稱為構成「國潮外賣」的充分必要條件。

如果「打開外賣是國潮包裝和黑色液體勺,就知道這頓又不乾不淨了」,在不少人眼裡,所謂「國潮」包裝的外賣好像已經成了小作坊、不衛生、預製菜的代名詞。外賣包裝與食物味道並不直接相關,或許將其拆解成判斷店家是否乾淨衛生的標準之一有些片面,但在快節奏的當下,人們面對外賣軟件中林林總總的店舖,店舖里真假難辨的食物圖片和評論,更傾向於抓住碎片化特徵,由此包裝這樣的「無用之物」也被賦予了價值和導向。

換句話說,如果外賣也有自己的「食設」的話,大概包裝也是塑造它的一個參數。不同於堂食,包裝和餐具成了商家給消費者的第一印象,看到包裝的那刻,就感覺有那味了,這或許是外賣界的消費者們心照不宣的評價體系中的一項。試想一下,特色精美的包裝、完好的「食安封簽」、貼心的店家售後電話,是不是會讓人更安心一些?

其實,消費者對「國潮」包裝的外賣的擔憂也並非空穴來風。這幅國潮風的插畫素材,畫師早先將其開源,供大家免費商用,隨之成為素材網上排名靠前的熱門資源,帶有這個素材的各類產品也陸續出現,衣服、包包,也包括以它為配圖的包裝盒。拋卻素材的藝術性不講,從市場供求關係的角度,對於非品牌非連鎖的外賣商家來說,這大概是頗具性價比的選擇。如果以此反推,消費者也難免對其食品質量與安全打個問號。

網民之所以稱「國潮外賣」讓人「飯縮力」拉滿,消費者們顧慮的並非「國潮包裝」的圖案和包裝本身,也並非不明白僅靠包裝就將這類外賣一票否決未免太過武斷。但不可否認,類似國潮素材的濫用,讓其中本就良莠不齊、泥沙俱下的外賣商家被集體標籤化,甚至形成偏向負面的刻板印象,也讓消費者們失去了探索和試錯的興趣和勇氣。

無論是網上對「國潮包裝」的調侃,還是帖子裡各種點幹淨外賣的Tips,無非是消費者們不想在食品安全的問題上踩雷罷了。自然不是所有的商家都能付出成本在包裝上下足功夫,但乾淨衛生應該是基本保證,消費者也自會用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