饑餓讓人暴躁確有科學依據
#夜讀#【#饑餓讓人暴躁確有科學依據#】據西班牙《先鋒報》網站8月23日報導,如果看過美國動畫片《頭腦特工隊2》,你可能會對主人公的焦慮問題和身體反應產生認同感。但在很多其他情況下,我們的負面情緒會以更誇張的方式表達出來,甚至導致我們失去理智。比如說,明明午餐時間到了,由於參加工作會議卻沒法脫身,想必很多人都曾因此大發牢騷。
當我們感到饑餓時,疲憊、困惑或憤怒等情緒就會湧上心頭。造成這一切的因素是血液中的糖分,特別是葡萄糖。當葡萄糖水平下降時,我們的身體就會產生一系列反應來恢復葡萄糖水平。
葡萄糖是構成人體所有器官的細胞的主要能量來源。例如,大腦幾乎完全依賴於葡萄糖的供應。沒有它,組成大腦的1000億個神經細胞就無法以最佳狀態工作。
如果大腦得不到足夠的葡萄糖,我們就會感到虛弱、煩躁、頭暈,無法集中精力。在極端情況下,我們甚至可能陷入昏迷。這些症狀是我們需要進食以恢復血糖水平的信號。
在饑餓狀態下,血液中的皮質醇會影響大腦的功能。皮質醇會改變多巴胺和血清素等神經遞質的水平,而這些神經遞質與積極情緒和對壓力的感知有關。這些綜合效應的結果是,當我們饑餓時,就會比平時更容易感到煩躁或憤怒。
並非只有人類才有這種經歷。在對斑馬魚行為的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這種動物在饑餓時也會變得具有攻擊性。
我們的情緒是許多生化作用的結果,而有一種激素處於中心地位。我們可能在生活中的某個時刻聽說過它,尤其是在提到極限運動時——它就是腎上腺素。與皮質醇一樣,它也是由腎上腺分泌的,與壓力狀況有關。它在人體「戰鬥或逃跑」反應中的作用眾所周知。「戰鬥或逃跑」是一種對威脅的生理反應。在饑餓狀態下,腎上腺素和皮質醇會共同影響我們的情緒,使我們更加生氣或易怒。
有人認為這有進化方面的原因:是為了在食物短缺的情況下生存,並與對手爭奪有限的資源。在人類仍是狩獵採集者的時候,好鬥性對生存繁衍是有利的。
如今,雖然我們不再以同樣的方式爭奪食物,但瞭解身體對饑餓的反應,可以幫助我們控制情緒。如果發現自己開始感到憤怒或煩躁,請記住這可能是因為沒有吃飽。
隨身攜帶健康的零食,不僅能讓我們精力充沛,還有助於保持更平衡的心態。 (編譯/劉麗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