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入侵」遊戲行業,開發者卻不打算抵製

「AI來了、我失業了」,這是去年春季一位遊戲美術從業者發出的哀歎。得益於AI繪畫工具Midjourney和Stable Diffusion在短短一年時間里不斷成熟,大量遊戲開發商也開始將AI引入美術環節,隨之而來的就是大量縮減遊戲美術崗位,導致一批從業者被優化。因此當AI真的來搶飯碗之後,許多人對AI技術的態度也從懷疑變成了警惕。

在已經有了遊戲美術被AI擠壓的例子後,遊戲開發者卻似乎並未兔死狐悲。根據Game Developer Collective公佈的調查結果顯示,有30%的受訪者認為生成式AI能在未來一年里降低開發成本,只有8%預期成本會上升。而遊戲開發者大會(GDC)的一項調查發現,有49%開發者所在的工作室已在遊戲開發期間使用生成式AI。

為什麼遊戲開發者對於AI態度並不完全持抵製,反而他們對於AI的接受程度要遠比外界想像的更高呢?明知是陷阱、卻不得不往里跳,這是某位國內手遊製作人在談及AI技術時所說的話。現階段開發成本大幅增長是整個遊戲行業面臨的一大挑戰,同時整個遊戲行業的市場規模卻已經停止增長。

知名風險投資家Matthew Ball在今年春季發表了一篇解讀2023年遊戲行業一邊爆款頻出,另一邊卻瘋狂裁員的文章。在這篇文章里,Matthew Ball給出了遊戲行業出現這種撕裂感的原因,即收入正在下降。據測算,美國消費者2023年在遊戲上的消費為572億美元、與2021年相比下滑了4.1%,更糟糕的是一旦加入通脹因素,遊戲甚至成了為數不多萎縮的媒體類別之一。

不僅僅是投資者,作為遊戲業大佬的卡普空總裁辻本春弘也已公開表示,「如今遊戲開發成本大約是FC時代的100倍,但遊戲價格並沒有上漲那麼多。考慮到整個行業的成本都在上漲,我認為提高單價對於企業來說是一個健康的選擇」。事實上,根據海外權威遊戲媒體的統計,過去20年間遊戲開發成本增長了10倍,但遊戲行業規模的增長卻無法與之匹配。

遊戲開發成本上漲的原因其實很簡單,因為人力成本和開發時間的漲幅超乎了業界的預期。人力成本上漲是正常的,畢竟在過去二十年來,遊戲作為互聯網行業經典的變現渠道之一,成為了互聯網經濟最大的受益者,以至於遊戲業務也有了「現金奶牛」這樣的說法。離錢近的行業有高薪金,這一點在金融領域適用,自然也能用在遊戲圈。

所以從業者從遊戲行業的高速增長中分一杯羹,這顯然很合理。但更為致命的是,遊戲開發的週期變得越來越長。今時不同往日,信息借助互聯網的高速傳播,已經使得文字、圖片,乃至影片的遊戲攻略在網絡上氾濫,最終讓遊戲內容的消耗比前互聯網時代呈現出了指數級上升的趨勢。同時玩家對於遊戲的要求也提高了,所以反過來也使得開發者不得不在遊戲里填充更多的內容。

遊戲開發變得越來越貴,可回本的難度也變得越來越高,這就是當下遊戲行業面臨的困境。對於降低回本難度,遊戲行業此前給出的解決方案是漲價,如今3A遊戲已經從普遍60美元漲到了70美元,而使用AI則是變相來節約人力成本。但一個反直覺的事實,是小團隊對於AI的接受度反而會更高。

讓數十號人在2年的時間跨度上共同協作完成一個複雜系統工程,這本身就是個管理學難題。AI之於遊戲開發的意義就在於其有機會同時滿足有關成本、質量、效率這個「不可能三角」,用機器來代替遊戲開發環節中的某些人力,從而作為一個降低成本的利器。

比如,開發者可以使用Charisma.ai自動生成可以給出適當情緒反應、記錄玩家互動的NPC,使用Scenario構建自定義美術生成器、創作完全屬於自己的遊戲美術資產,使用Latitude構建世界觀和劇情,以及用Modl.ai來對遊戲進行測試,從而發現故障、漏洞和性能問題。

當然,AI介入遊戲開發也不是毫無代價,例如AI本身的算力分配、要如何在恰當的時機進行人工干預,以及怎麼更低成本的處理AI在運行時產生的各種問題,這些都是開發者需要面對的挑戰。只不過這一切與逐年上漲的開發成本相比,顯然都是能夠克服的問題。

如果不使用AI來降低成本,畸形的成本和收入結構會讓遊戲開發者的每一次嘗試都變成賭博。這也就是為什麼開發者寧願頂著可能被AI取代的焦慮,也會慢慢接受AI出現在遊戲開發流程中的原因了。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三易生活」(ID:IT-3eLife),作者:三易菌,36氪經授權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