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AI創始人賣身大廠!帶走25%員工留下空殼,為吳恩達第一位博士生

基爾西 發自 凹非寺

量子位 | 公眾號 QbitAI

又有AI初創公司創始人賣身大廠——

亞馬遜剛剛官宣,從機器人AI系統初創公司Covariant挖走了三名聯創。

三人分別是Pieter Abbeel、Peter Chen(陳曦)和Rocky Duan(段岩),創業之前都是OpenAI的研究員。

其中,Pieter Abbeel是強化學習屆的大牛、吳恩達教授帶的第一位博士生。

一同被打包帶走的還有1/4的員工,公司研發的模型技術也被授權給了亞馬遜。

從大廠出走創業的大牛,創業成果又被大廠吸收,已經成為了一種新的趨勢——

  • Transformer「貢獻最大」作者Noam Shazeer,創立Character.AI後,重新回到了Google

  • DeepMind聯創Mustafa Suleyman,創辦了Inflection AI,最新動態是被挖到了微軟

  • Transformer一作參與創立的Adept,大量高級員工也被亞馬遜挖走

在這樣的趨勢當中,大廠究竟扮演了怎樣的一種角色?

有人說,是變相收購。

四分之一員工加入亞馬遜

先從剛剛被挖走三名聯創的Covariant說起。

2017年,Pieter Abbeel與他的三名華裔博士生——陳曦、段岩和Tianhao Zhang(張天浩),一同創立了Covariant,主要研究的是用於機器人的AI系統。

Pieter Abbeel是史丹福計算機博士,是吳恩達帶的第一位博士生,從2008年前至今兼任UC伯克利教授,2016-2017年在OpenAI從事研究。

另外三人都是Pieter的學生、UC伯克利計算機博士,其中陳曦和段岩同樣在2016-2017年於OpenAI從事過研究,張天浩則有一段讀博期間在微軟實習的經歷。

△從左至右:Pieter、陳曦、段岩和張天浩從左至右:Pieter、陳曦、段岩和張天浩

基於Transformer架構,Covariant研發出了適用於機器人的大模型RFM-1,擁有80億參數,訓練數據由其自己部署的機器人收集得來。

RFM-1支持自然語言交互,無需編程就可以在幾分鐘內快速引導機器人的行為。

截至今年四月,Covariant已完成C輪融資,所有輪次加起來一共獲得了2.22億美元(約15.8億人民幣),估值達6.25億美元。

Google首席科學家Jeff Dean,史丹福著名教授、「AI教母」李飛飛,深度學習三巨頭之二的LeCun和Hinton都曾投資過Covariant,比爾蓋茨也參與過其C輪融資。

直到現在,Covariant有四分之一員工都被亞馬遜招致麾下,四名聯創中除張天浩外均在此列。

Covariant被挖走的員工入職亞馬遜後,將繼續進行智能機器人研究,給亞馬遜的機器人開發AI系統。

另外,作為協議的一部分,Covariant之前研發的AI模型,也會授予亞馬遜非獨家許可。

而Covariant這邊,原COO Ted Stinson將出任新CEO,與剩下的聯創張天浩一起繼續運營公司。

巧合的是,剛好在一個月之前,亞馬遜被曝出了對Covariant的收購意向。

挖人還是變相收購?

Covariant不是被亞馬遜挖角的第一家初創公司,Transformer一作創立的AI初創公司Adept,幾個月前也出現了類似的經歷。

不過Adept的情況更複雜些——在被亞馬遜挖走大量高級員工之前,三名聯創中就有Transformer一作Ashish Vaswani和另一名作者Niki Palmer兩人選擇另起爐灶,創立了辦公自動化公司Essential AI。

僅剩的聯創David Luan則沒有加入亞馬遜,而是繼續留在Adept。

今年5月Adept就被曝尋求收購,據悉當時還和Meta進行過接觸。

The Verge副主編Alex Heath在一篇文章中直言,亞馬遜此舉實際上就是變相收購,並且亞馬遜的動作也引起了市場監管部門的注意。

但亞馬遜並不認為這是一項收購,表示「對擁有Adept的業務和技術不感興趣」。

同樣引起注意的,還有更早之前微軟對Inflection AI的行動,這家公司由DeepMind聯創Mustafa Suleyman創立。

今年3月,微軟和Inflection達成協議,Inflection將把技術授權給微軟,創始人Mustafa Syleyman和Karén Simonyan成為微軟成員,直接領導一個新部門Microsoft AI。

同時Inflection的大部分員工也一同加入微軟,Inflection的對話聊天機器人Pi也在逐漸被關停。

更近一些的,還有Transformer「貢獻最大」作者Noam Shazeer創立的明星AI獨角獸Character.AI

包括Noam和另一名創始人Daniel De Freitas在內,整個核心團隊都被Noam的老東家Google打包帶走。

不收購,但是挖來了核心人員,也獲得了技術,這幾次事件的劇本如出一轍。

被「變相收購」之後,這幾家公司雖然名義上保持獨立運行,但實際情況卻並不樂觀。

比如Adept,雖然擁有權關係沒有發生改變,但有投資者表示要收回投資。

Character.ai,也剛剛被The Information爆料要裁掉120名左右員工中的5%。

總之,這些初創公司(或者說其創始人)選擇投身大廠,或多或少都是因為面臨了資金壓力。

但在核心人員紛紛加入大廠之後,初創企業面臨的運營壓力似乎變得更大了。

參考鏈接:

[1]https://www.aboutamazon.com/news/company-news/amazon-covariant-ai-robots

[2]https://www.semafor.com/article/08/02/2024/investors-in-adept-ai-will-be-paid-back-after-amazon-hires-startups-top-talent

[3]https://www.theinformation.com/briefings/character-ai-lays-off-at-least-5-of-its-staf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