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援藏「劉老師」:讓加查核桃變得更值錢

要是推介起自己的家鄉,西藏自治區山南市加查縣的群眾會毫不猶疑地說:我們有一項被認證的世界紀錄。就在去年年底,世界紀錄認證機構(WRCA)給加查縣頒發了一張「世界最大規模的千年核桃林」證書。

青藏高原核桃古樹群分佈最多的區域就是他們居住的地方。這裏有3657株核桃古樹,其樹齡都超過1000年。五六個人圍上去,不見得能完全抱住它們的主幹。與有些特色景區還不同,當地人的房前屋後、田間地頭都是核桃樹,他們就生活在千年核桃林邊,居住在千年核桃林下。

拉崗村「亞洲千年核桃樹之王」。新京報記者 張建林 攝拉崗村「亞洲千年核桃樹之王」。新京報記者 張建林 攝

一株「亞洲千年核桃樹之王」長在加查縣安饒鎮的拉崗村。該村駐村工作隊隊長索朗次仁介紹,這棵核桃樹有2100多年的樹齡,直徑達8.5米,在歷經上千年風吹雨打後,依舊枝繁葉茂。核桃樹在西藏文化中有長壽和幸運的寓意,一些古樹枝幹上隨處可見繫著白色哈達。

如今,掛著的不僅是哈達,還有一塊鐵製「身份證」。一支由長江大學組建的技術研究團隊此前來到這裏,採集了每株古樹的定位數據和基礎信息,並根據每株古樹的情況製作了「二維碼」。掃完碼後,樹齡、產量、戶主等基本情況就能從手機上看到。

實際上,加查核桃的種植歷史可追溯到數百年前。當地核桃以皮薄、個大、肉質香醇甜潤著稱。不過,加查縣核桃產業規模發展面臨困難。據當地媒體報導,是因為他們缺乏科學的管理和深加工技術。

加查縣核桃種植規模目前已達4.5萬畝,有52萬餘株,年產量1100噸,產值達4000餘萬元。山南市的一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每年都從農牧民手裡收購核桃,用來製作核桃油和核桃蛋白肽。這家企業的生產經理呂先生告訴記者,他們企業的絕大部分員工都是本地農牧民,月平均薪金6000元左右。

發展加查核桃產業成為當地經濟發展的重要思路。近年來,加查縣與長江大學合作,創建了長江大學西藏高原核桃產業研究所,開展高原核桃嫁接技術等試驗。截至目前,他們已成功篩選6株核桃優良單株,建成50餘畝優質核桃栽培示範基地。

長江大學西藏高原核桃產業研究所常務副所長、今年43歲的劉利平是功臣之一。她駐紮加查縣近四年,當地人都喊她「劉博士」,不過她更喜歡別人叫她「劉老師」。「我雖然是科研工作者,但我最期望的是把這些樹上的果子變成錢,造福當地。」

9月5日,新京報記者隨「雪域高原煥新貌」調研採訪團來到西藏自治區山南市加查縣,並在核桃古樹林中見到了劉老師。

長江大學西藏高原核桃產業研究所常務副所長劉利平。新京報記者 張建林 攝長江大學西藏高原核桃產業研究所常務副所長劉利平。新京報記者 張建林 攝

■對話劉利平:發掘核桃經濟價值,助力鄉村振興

新京報:你是什麼時候來到這裏的?

劉利平:我是湖北鄂州人,目前是長江大學園藝園林學院的副教授。2020年11月22日,我初次進藏,那個時候就到了加查縣,看到隨處可見的核桃古樹,倍感震撼。2021年3月,湖北省「十四五」科技援藏項目——「西藏高原核桃產業技術研究」正式啟動,這也是我國首個高校參與的科技援藏項目。這一年,我就跟著科技援藏團隊到了西藏。

新京報:當時為什麼想來這裏?

劉利平:30歲之前,我一直在求學,30歲到40歲,我把大部分精力獻給了家庭,40歲以後,我希望不辜負國家對我的培養,能有機會找到自己的價值,為國家的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新京報:剛來這邊時是什麼感覺?

劉利平:高原反應很明顯。我嘴唇經常幹裂發紫,鼻腔乾燥出血,會出現持續的頭疼。西藏地域廣闊,紫外線極強,我進藏第一年,日均要走15000步。

因為要不斷走村串戶進行調研,我記得剛來不到半年,我的半月板就磨損嚴重,導致行走困難。為了不耽誤項目進度,我選擇了保守治療,到現在我還綁著護膝工作。不過這些我都能克服,我就是覺得既然來了,就要把成績做出來。

新京報:來援藏時,初期工作要怎麼開展?

劉利平:初到西藏開展工作,比高原反應更讓人難以適應的是人生地不熟以及文化和習慣的差異。加上缺乏生產經驗,我接觸加查核桃產業之初,特別沒信心。好在當地人非常淳樸,加上援藏各級工作隊的關心支持,田間地頭的調研學習也順利開展了起來。我記得只用了一週時間,就獲得了加查核桃資源分佈及產業現狀的一手資料。

新京報:與當地群眾溝通時會遇到什麼問題?

劉利平:當地群眾人都非常好,每次下鄉他們都熱情招待我,拿出各種吃的。久而久之,我出門調研,也會在包里裝上各種零食、小糖果,分給路上遇見的老人和孩子。

老實講,剛開始做技術推廣,確實有一定難度。藏族同胞貢桑家有一株核桃古樹,果實品質好、產量高,是我們團隊初步篩選的「6優株」中的一株。我幾乎每週都要去貢桑家調查古樹的生物學特性,不過前幾次去都吃了閉門羹,因為他們不太懂我是來做什麼的。

有一次,貢桑家的孫子生病住院了,我買了些牛奶、水果等去醫院探望小朋友。因為去的次數多,慢慢地,我也收穫了貢桑一家人的信任。後來,他們也知道我是來幫助他們的,所以工作開展越來越容易。

新京報:你主要做哪些工作?

劉利平:我主要做良種選育、良種繁殖和栽培管理等內容,這是核桃產業中的一產環節。古樹是一種類型,我們要選擇好的樹,選取枝條去嫁接,得到一個群體。再通過良種審定,把它變成一個地方良種。這樣我們就可以再往下推廣,讓它產業化、規模化、標準化。

經過這些年的努力,團隊已經從3000多株加查核桃古樹中初步篩選出了6個優良單株,成功實現了高原核桃的嫁接繁殖,建成了近120畝試驗示範基地和200多平方米的科研平台,為加查核桃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新京報:今年5月,加查縣舉辦了「加查有我一棵千年核桃樹」認養認領活動。這項活動有什麼意義?

劉利平:這項活動是由加查縣林草局牽頭組織的,在安繞鎮拉崗村千年核桃林景區舉辦。舉辦這個活動主要是為了宣傳推廣加查千年核桃,呼籲民眾參與守護加查核桃,以公益助農的形式多維度發掘核桃經濟價值,助力鄉村振興。

活動當天我也說過,希望社會各界積極行動起來,主動學習並普及保護核桃古樹相關知識與法律法規,在全社會倡導和樹立護樹護綠意識,營造全民共同關注核桃古樹、保護核桃古樹的良好氛圍。

新京報:今後你有什麼計劃?

劉利平:援藏工作一共是五年,按時間節點來看,我也快離開這裏了。不過,縣里的領導和群眾不願我走,我也跟他們說,我不會走。

一個人,短時間內可能因為好奇而在西藏待得住,長久的堅守必定是需要些信念與熱愛的。在這裏的幾年,我慢慢克服了語言和文化的障礙,大家也越來越認可我。

新京報記者 張建林

編輯 白爽 校對 張彥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