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遺產保護上山、探湖,北京城市學院教師劉蕊「守護國家寶藏」

2024年是劉蕊成為「責任規劃師」的第5年。作為一名「國家寶藏」的守護者,北京城市學院城鄉規劃系副教授劉蕊幾年來和團隊成員為了北京長城遺產的保護,帶著學生們在燕山山脈和西山山脈間攀爬穿梭,實地勘探調研了平穀、密雲、懷柔、延慶、昌平、門頭溝6個區的早期長城遺址。「一旦發現了一個新的長城遺蹟,我們團隊所有的成員都特別興奮!」

「蘇格拉底曾說過:‘每個人身上都有太陽,重要的是如何讓它發光。’每位同學都需要找到開啟發光鍵的鑰匙。」9月6日,正值北京城市學院城市建設學部新生開學典禮,劉蕊作為學部教師代表向新生致辭。劉蕊提到,作為一名教師,從教20多年來,「說到最大的變化,我覺得是我越來越喜歡我的學生了。」

複核了66.89公里的長城牆體

劉蕊長期從事遺產保護方面的研究,長城遺產保護是她的一項重大課題。劉蕊和團隊成員多年來為早期長城的勘測和調研付出了巨大努力。近年來,劉蕊和團隊成員帶領學生,對燕山山脈和西山山脈位於平穀、密雲、懷柔、延慶、昌平、門頭溝6個區的早期長城遺址,進行實體勘探、信息採集、數字化呈現等工作。

劉蕊(左一)在懷柔區鷂子峪外口進行長城調查。受訪者供圖劉蕊(左一)在懷柔區鷂子峪外口進行長城調查。受訪者供圖

在調研過程中,劉蕊和團隊成員帶領學生們克服了很多困難,經常是早上上山,下午四五點才下山,其間只能帶一些簡單的食物充饑。野外勘探的工作不僅艱苦,而且還具有一定的風險性。早期長城由於年代久遠,已經沒有明顯的城牆,主要呈石壟形態。在上山攀爬的過程中,隨時都有一不小心踩到鬆動的石塊滑倒的風險。

在長城遺產調查中,為了避免植被對遺產調查的影響,最佳的調查時間是在落葉以後,即秋末到冬天開始的這個階段。此時溫度較低,山區的風很大,調研團隊成員甚至不得不蹲著前行。「我們在延慶和昌平調研的時候,每次風都很大。去多了也就摸索出一些經驗。比如在延慶調研時需要避開早上的風感時段,而昌平的風感時段大概在11點,我們就會儘量在11點前去。」劉蕊說道。

「人還可以克服寒冷,但是機器不行。電子設備在低溫的情況下會掉電特別快,勘探用的無人機就有墜機的風險。」劉蕊提到,團隊在昌平早期長城調研時,大疆禦2無人機突然虛電墜落。「還好大家第一時間聽到警報音後,快速組織人員安全避讓和無人機人工速降。我們的這些親身經歷也為後面的團隊留下了寶貴經驗,設備在使用前一定要仔細檢查。」

「但是每次一旦發現了一個新的長城遺蹟,我們團隊的所有成員都會特別興奮!因為我們為長城遺產保護又增加了一個新的遺產點,為北京的遺產版圖又新拚上了一塊。」劉蕊回憶,2023年,團隊對昌平區流村鎮馬刨泉北齊長城遺蹟瓦片和炭塊進行碳14檢測,把長城的年代確定在公元536~644年和公元559~646年,這是團隊的一個重大科研驗證。在2023年北京市早期長城資源補充調研項目中,劉蕊和其團隊共計複核了66.89公里的長城牆體,在整體調研中新增了180個點位。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在建設人民城市的過程中,城鄉規劃專業其實是通過對國家的土地進行科學的規劃、管理和開發,來最大程度保證人民的利益。隨著城市化進程,很多物質文化遺產其實是在逐漸消解的。只有我們把這些可能消失的遺產收集起來,才能讓後人去瞭解它、認識它,並且保護它。一句話來講,希望把美麗的事物留給孩子們。」劉蕊說道。

帶領學生參與濕地保護

劉蕊在學校里開設了《歷史遺產保護與設計》《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規劃》《城市設計》三門課程。此外,她還會在暑期階段帶領學生進行《城鄉認識調查研究》,該課程被評為社會實踐類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

劉蕊介紹,在日常教學中,學校設立了數字採集與建模實驗室,並和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北京市文化遺產研究院合作。為學生在遺產保護領域提供接觸前沿技術的機會,讓學生能夠獲取最新的知識。

在課堂教學以外,為了學生能夠更好地成長,劉蕊每年都會擔任許多學生競賽項目的指導老師,如北京市組織的大學生創新創業競賽。「我們希望學生們通過這些豐富的經歷,能夠在本科期間收穫成果。」

劉蕊帶領學生在漢石橋濕地進行鳥類環誌工作。受訪者供圖劉蕊帶領學生在漢石橋濕地進行鳥類環誌工作。受訪者供圖

從2019年起,劉蕊及團隊承擔了漢石橋濕地保護「責任規劃師」的工作。通過對濕地的資源進行全面調查,對城鎮建設用地的生態保護紅線進行準確劃定,確定周邊生態環境和村莊整體協調發展的最終方案。劉蕊也帶領著她的學生們以各種各樣的形式參與其中。

北京城市學院每年都有學生作為誌願者加入漢石橋濕地的保護工作中,甚至在後期成為專業的研究團隊成員。「我們有學生參與漢石橋濕地每年的鳥類環誌工作,給一些珍稀鳥類的腿上戴上一個小鐵環,對它們進行編號,以此調查研究它們的生活習性。這也是我們對鳥類進行科學保護的一種方法。」劉蕊說道。

劉蕊介紹,城鄉規劃專業的學生在本科四年內的不同階段,都可以參與到不同的科研項目中。新生可以參加濕地保護誌願者活動。大二進入到專業知識的領域,學生可以參加遺產保護的專項研究。等到大三的時候,學生們就可以用學習到的現代信息技術參加數字平台建設、數字分析等內容,並且參與一些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到大四的時候,學生如果願意繼續研究,就可以跟著劉蕊做畢業設計。「這也是我帶著學生們在大學四年期間進行科學研究,讓學生們逐漸成長的典型過程。」

城鄉規劃專業大三學生趙文璽,從大一開始就跟隨劉蕊進行大學生創新創業競賽,已經接觸過長城沿線城堡的保護、林下空間規劃、鄉鎮國土空間規劃等等。雖然還沒有正式上過劉蕊的專業課,但劉蕊幾乎是她進入大學以來每週見到最多的老師。在剛剛過去的暑假,趙文璽留在學校做項目,更是幾乎天天都要和劉蕊見面。

「劉老師非常細心、非常溫柔,同時專業能力非常強。在調研長城的時候,我們全程和老師一起從早上8點調研到晚上10點多,劉老師一直積極地起到帶頭作用,帶著我們爬長城。」趙文璽回憶,因為調研時爬的都是野長城,山路非常陡峭,十分辛苦。劉蕊總是自己背上許多吃的,隨時給學生們補充能量。「當我爬到山頂終於看到堡寨的時候,感到非常震撼,覺得這真的是很有意義的一件事情。」

「教師是我一直以來都想要從事的職業」

「我小時候的老師都非常認真負責,對我產生了很大影響。從我可以選擇職業開始,一直都嚮往師範類方向。這也是為什麼我的很多同學選擇去規劃院、政府部門,但我卻選擇到學校任教。」劉蕊說道。

「教師是我一直以來都想要從事的職業。」考大學時,劉蕊因為很喜歡大自然,報考了園林專業。在大學中就開始擔任助教,並在研究生畢業後來到北京城市學院任教。

劉蕊介紹,大學的專業類教師和中小學的師範類教師有很大的不同。大學的專業類教師必須隨著行業的發展,不斷獲取行業最新的前沿知識體系,才能夠帶領你的學生在這個行業裡面有一定的發展。所以作為大學教師,必須既要懂得教學方法,還要懂得怎麼完善專業的知識體系。

在課堂教學上,劉蕊注重以學生的興趣點為引導展開講授專業理論知識,同時注重和學生的對話交流。而在課後的考查上,劉蕊自認為是一個嚴格的老師。「我對課程成果的要求比較高,很多學生也會在聊天的時候跟我說‘老師你太嚴了’‘內容太多了’。但是我會告訴他們,人要在乘風破浪的過程中才能練就堅韌的精神。這種壓力往往能夠讓學生打破身上的桎梏,最後得到好的結果。」

作為一名教師,劉蕊也經常面對令人頭疼的問題。「大一、大二的學生因為不太適應大學學習生活,會感到迷茫,執著於尋求所謂的標準答案。但是我們的工作一定是要有所創新的。」劉蕊會花大量的精力引導學生「自己去發光」。「當他們自己發光的時候,一定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獲得自己的成就。」

「從教20多年來,說到最大的變化,我覺得是我越來越喜歡我的學生了,也越來越能夠看到他們的成長和成就。」劉蕊說,從教經歷中,老師和學生之間有很多令人感動的「雙向奔赴」。並不只是教師給學生傳授知識,教師自己也在不斷地突破自己的教學科研舒適區,和學生保持「同頻」的成長節奏。正是這種「同頻」讓她二十年如一日對於教師這份職業保持著熱情。

新京報記者 徐彥琳

編輯 繆晨霞 校對 賈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