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化守護人|車建勇:給天壇文保算「明白賬」

天壇公園基建科副科長車建勇。新京報記者 薛珺 攝
天壇公園基建科副科長車建勇。新京報記者 薛珺 攝天壇公園基建科副科長車建勇。新京報記者 薛珺 攝

北京文化守護人車建勇,天壇公園基建科副科長。他參與過天壇文物建築預防性保護等多個文物保護項目。自參加工作以來,車建勇參加市公園管理中心《北京天壇建築基址規模研究》《明清時期天壇外壇植物風貌及複原整治研究》課題,結合天壇公園古建築的保存現狀,總結古建築保養維護工藝及造價研究。2024年1月被聘為首批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保護監督員。

在天壇公園丹陛橋上,等待進入祈年殿的遊客排成了長龍。相較祈年殿、回音壁等熱門景點,齋宮的遊客不算太多。古時,這裏是占士齋戒專用宮室,祭祀前,占士需要提前三天到齋宮齋戒。

走進齋宮,車建勇舉起高倍望遠鏡,細心觀察齋宮的琉璃飛椽是否變形、斷裂。「高大的古建在日常巡查時,不適合搭設腳手架或梯子,肉眼看不清的,就會用上高倍望遠鏡。」根據古建狀況,這樣的專業巡查每年都會開展多次,以便及時記錄古建病害並評估解決。

天壇是世界文化遺產,蒼翠的古樹與古老的建築共同構成了莊嚴肅穆的環境氛圍,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稱為「建築和景觀設計之傑作」。這裏有近4.67萬平方米古建築區域,對天壇公園基建科副科長車建勇來說,掌握精美古建的基礎信息和保養動態、為古建修繕算「明白賬」是他的職責所在,「保護文物就是傳承文化,將完美的世界遺產天壇呈現給世界,是我從業以來一直的追求。」

車建勇利用高倍望遠鏡觀測高大古建保護情況。新京報記者 薛珺 攝車建勇利用高倍望遠鏡觀測高大古建保護情況。新京報記者 薛珺 攝

一塊地磚的「修補指南」

步入齋宮,地面上呈條狀的城磚古樸自然,和周圍古建相得益彰。「大多數遊客不會注意到腳下的這些磚,是因為它們原汁原味地融入了典雅的環境中,如果使用現代感很強的水泥方磚,就會給遊客帶來不協調的感覺。」車建勇說。

明清兩代,天壇主要地面鋪設的都是用黏土高溫燒製的城磚。1918年天壇作為公園開放後,部分城磚道路因年久失修破損嚴重,用水泥方磚等做了替換。隨著文保事業的發展,「原材料、原形製、原工藝、原做法」的修繕得以實現。2007年,齋宮院落的城磚地面完成了原狀恢復。

古建室外部分受氣候變化影響非常大,現在遊客看到的城磚已歷經近20年的風吹日曬,城磚間的油灰縫風化後,雨水就會灌入裂縫,冬天裂縫中的水結冰後體積變大,冰融化成水後,磚卻無法複位,導致地面凹凸不平,「凍融病害會影響地面的保存狀態,所以需要及時進行日常保養維護。」

車建勇說,自古以來,人們為確保棲身之所不漏雨,對屋頂瓦的修繕工藝描述得比較詳細。但對於古建築牆、地面的做法描述得比較少,最多的記載就是填縫,並沒有說明如何將磚中的空洞填實,「所以我們只能結合製磚工藝、鋪墁工藝,反推出地面勾縫修補工藝。」

車建勇在汛期對古建地面進行實勘。新京報記者 薛珺 攝車建勇在汛期對古建地面進行實勘。新京報記者 薛珺 攝

勾縫,是指用灰將相鄰兩塊磚之間的縫隙填塞飽滿,使其連接更為牢固,防止風雨侵入內部。遵循「原材料、原形製、原工藝、原做法」的「四原」原則,車建勇調製油灰、白灰漿和桃花漿,將漿灌入城磚間的縫隙中,再用油灰勾縫。

灌漿說來簡單,卻需要耐性、細心和責任心,白灰漿和桃花漿灌入地磚時不能一次灌滿,它們有下滲的過程,且磚下的土也會吸收漿中的水分,所以要及時灌第二次、第三次,最終測量灌入後縫隙餘量,留足油灰勾縫的深度。

「我們無法灌漿後再把磚撬開測試,所以按照傳統鋪墁和砌築工藝搭建了十幾組模型,反反復複測試了一年,並記錄下人工和材料的消耗。」

牆面和地面的磚材質相同,處理病害的方法也類似。經過大量的試驗及數據測定,車建勇完成了《明清官式古建築牆地面保養勾縫工藝與造價研究》,形成了天壇內古建築牆面、地面保養勾縫操作工藝指導書。

自此,天壇內古建的牆面、地面保養維護時,有了「修補指南」。古色古香的城磚地面,向遊客展現了具有歷史滄桑感的遺產環境。

古建保養也需要「算房」

兒時去故宮、天壇,車建勇癡迷於精美絕倫的古建築。到天壇從事古建築保護工作,恰好將他的愛好與專業相結合。如今,他對古建保護全過程的深入瞭解,正是源於這份熱愛。

提及清代的古建,大家經常聽到的是樣式雷、八大作(土作、石作、木作、瓦作、彩畫作、油漆作、搭材作、裱糊作),其實,樣式房與算房都貫穿了營造的全過程,其中算房最默默無聞。算房的工作,類似於現代的估算、概算、預算及決算等造價工作以及明確做法的工作。

「正所謂慢工出細活、精雕細琢。不同的工藝所需的時間不同,比如一定面積、細墁做法的地面需要3天,糙墁做法的地面可能只需要1天。做法不同,其所需人工、材料等費用也各不同。」車建勇說,工藝需要算房用價格表現,才能體現工匠的實際付出。否則,工匠的勞動成果難有回報,將導致工藝越來越簡化,不利於優秀工藝傳承發展。

這也意味著,當前的文物保護人員要瞭解工藝、熟知做法,同時也要懂得造價。2009年至2012年,車建勇代表市公園管理中心參與市住建委造價管理處《北京市房屋修繕工程計價依據(古建築部分)》的編製。市屬公園系統有既有的世界文化遺產天壇、頤和園,也有新晉的世界文化遺產北京中軸線上的社稷壇(中山公園)、景山,還有北海公園、香山等歷史名園,其中大量的明清古建築資源持續進行著精心的保養維護或修繕保護。

「我們有大量傳統工藝做法的文物建築保護實例,比如天壇的祈年殿、圜丘,頤和園的佛香閣,北海公園的白塔、九龍壁,很多都是北京古建的最高代表。文物保護中的一些工藝做法就是標準,標準工藝做法通過測算和提煉就能形成對應的‘明白賬’。」

為了給古建修繕算個「明白賬」,車建勇頂著烈日來到多個修繕現場、古建築所在地,實測並記錄古建修繕及保護過程中相關工藝、用工、用料等。在這個過程中,他也對古建的修繕尺度、修繕部位、維修工藝及造價有了深入瞭解。

車建勇在進行古建日常巡視檢查。新京報記者 薛珺 攝車建勇在進行古建日常巡視檢查。新京報記者 薛珺 攝

在寺廟中,圜門、圜窗比較常見,它們是古建棧板牆上的門口和窗口,其上部有精細的雕刻裝飾物,稱為圜門牙子、圜窗牙子。在現實操作中,這些雕刻物往往被忽略,沒有計入圜門、圜窗的成本中。為了找到典型的圜門、圜窗,車建勇去往萬寧橋北火神廟、北海閱古樓測量基礎數據,最終新增了8條計價依據。

在故宮、頤和園記錄傳統裱糊工藝做法,按牆面、隔扇、檻窗等不同部位測算,細分了40餘條計價依據;在東、西城的胡同內採集硬樘和軟樘的倒掛楣子數據……經過近1年的實測和統計,車建勇為最終的計價依據編製提供了大量一手資料。

不同工藝難度有了與之相符的人工、材料消耗記錄,完善的古建築保護計價體系有利於傳統技藝的傳承,也更全面、完整地體現了工匠們的付出與勞動價值。

古建病害,不能「下猛藥」

2021年至2022年,天壇公園成為國家文物局文物建築預防性保護的首批試點單位之一,通過兩年的時間,開展文物建築預防性保護工作。檔案查檔、定期巡查、專業巡查、風險評估、專業維護、成效評價、充實文物檔案……項目實施過程中,車建勇手把手教年輕同事瞭解業務要點,幫助他們快速提高業務水平。

「預防性保護就是要減緩古建病害的發展。有些病害已經存在很多年了,要慢病慢治,不能下猛藥。要對症施策、最小干預、最大限度保留真實的歷史信息。」

「最小干預」在古建築修繕中掌握起來很難,同時也要考慮整體保護情況。2021年,神樂署凝禧殿屋面發現滲漏病害,必須開展修繕。殿宇高大,勘察時不可能大面積揭瓦。此時,車建勇豐富的古建保護經驗就派上了用場。

古建築屋面瓦下都會鋪設一層厚厚的泥灰背,猶如給古建穿上厚厚的「防護服」,在夏季使古建內涼爽。車建勇發現,屋頂外簷瓦口處有水痕,「看得多了就會知道,這說明雨水進到瓦面以下,病害已經涉及泥灰背了。」

根據滲漏情況及瓦面現狀,他與設計人員確定了修繕方案並擬定修繕費用。進行施工拆瓦後,天壇公園邀請古建專家到現場論證,也確認了車建勇和設計人員的最初方案,最終完成了泥灰背的修補和恢復。

在試點過程中,新的科技手段被引入了古建保護。「我們購買了紅外儀器,通過溫度變化確定瓦面是否有滲漏,如有滲漏的情況,溫度顯示相對較低。」

車建勇在研判古建構件保存狀態。新京報記者 薛珺 攝車建勇在研判古建構件保存狀態。新京報記者 薛珺 攝

新身份:中軸線文保監督員

作為世界文化遺產,天壇保留著中國傳統建築文化的精華,擁有125座約4萬餘平方米古建築。它們建設年代不一,結構形態各異,保護及修繕時間不同。詳實的文物建築檔案應覆蓋修繕、保養的全過程。

「古建築的一磚一瓦蘊含著傳統營造技藝及其文化。今天載入檔案的每一個文字及數據,可能就是明天無盡的財富。」他說。

2019年,車建勇帶領年輕同事量遍全園古建,在天壇文物古建基本情況統計表的基礎上,延伸完成瓦面、牆面、地面、油飾彩畫等各分項數據信息。如今,詳盡的古建信息數據資源,不僅為古建日常保養計劃提供支撐,更成為後人修繕古建的一手資料。

車建勇說,最多的一年,他和同事共進行了5個項目約120多盒的檔案組卷歸檔,其中天壇內壇牆東段及南段的修繕相關檔案就有60餘盒,包括審批文件、合約文件、修繕區域、工藝做法、暫無法開展修繕的具體區域及原因,這些檔案與前人的檔案合在一起,就是相關古建築全要素身份信息。

車建勇與同事探討齋宮無樑殿保護要點。新京報記者 薛珺 攝車建勇與同事探討齋宮無樑殿保護要點。新京報記者 薛珺 攝

日常的積累是為了更好地保護文物,2023年8月,當部分文物修繕檔案確定成為2023年國際遺產專家對北京中軸線考察時的受檢材料,車建勇信心十足。最終在專家考察環節,整齊的檔案記錄得到遺產專家的讚譽。

「當前,‘北京中軸線——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傑作’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天壇是既有世界文化遺產及新晉世界文化遺產構成要素之一。我們已經做好準備,在遺產保護與管理中持續發力。」2024年1月,車建勇被聘為首批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保護監督員,對於這個新身份,他很看重,畢竟建築是歷史及文化的載體,而自己過去在古建維護保養中的經驗,可以依託新身份,更好地應用於遺產保護實踐中,讓北京中軸線上的天壇古建更好地向世界展示中國文化。

新京報記者 張璐

編輯 樊一婧 校對 劉軍